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覺得不好看,不是你的問題,歡迎閲讀。
讨論大師級導演的新片時,人們往往會帶着一種誠惶誠恐的心态。
如果這位大師級導演粉絲眾多,拍出的新片更是拿獎拿到手軟,大家在發表看法時就更會慎之又慎。
同一個觀眾,看包貝爾的電影,兩三分鍾後覺得難看,立刻便會罵娘,但看大師級導演的電影,發覺影片并不驚豔甚至有些平庸時,第一反應則或許是自省:
我是不是沒看懂?
是不是我太過學識淺薄?
難道是我悟性太差,不配看人家的電影?
值得自省的情況并非完全沒有,但大多數時候,這種自省都是建立在 " 權威崇拜 " 之下的妄自菲薄。
説這些,是因為我今天要聊的電影,正是公認的大師級動畫導演宮崎駿的新片《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而很多觀眾看完之後,還真就表示沒太看懂。
其實,用 " 新片 " 二字來形容這部電影,分量是不太夠的,更确切地説,如無意外,這就是宮崎駿大師的 " 封山之作 "。剛剛拿到的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大獎,更是讓影片又添上了一層光環。
于是,很多觀眾哪怕是看完電影後覺得沒那麼好看,也是先責怪自己再懷疑别人。畢竟,那可是宮崎駿。何況,宮崎駿粉絲眾多,新片上映,肯定是叫好的多過罵街的,跟着叫好顯然比跳出來挑刺更 " 安全 "。
大可不必如此。
譁眾取寵當然不可取,但一味 " 媚神 " 更毫無意義。
先説我的看法。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當然是一部水準之上的電影,宮崎駿在過往名作中展現過的那些 " 拿手好戲 ",在這部裏也都能看到,有足夠精彩的單場戲,就整體完成度而言,也配得上老爺子的名望。
但是,相比于老爺子許多名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寓言屬性要遠大于童話屬性,老爺子傳道説理的欲望也遠大于講故事的興趣。
換句話説,既然是封山之作,老爺子就想在作品裏多放進去一些元素,把自己想説的話盡可能地多説一些,把自己用一輩子悟出來的那些道理盡可能多講一些。
如此一來,影片一來會變得更 " 私人化 ",二來也變得更 " 符号化 ",這兩變,導致的結果都是對觀眾不太友好,簡單來説,就是不太好懂了。
難懂的電影最有欺騙性。
很多人覺得自己看懂了難懂的電影,為了抬高自己,便會把該片奉為神作,更有甚者,因為自己看不懂而覺得影片太厲害,所謂 " 不明覺厲 "。
難懂和好懂,絕非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标準,重要的是,影片給了你怎樣的觀感,帶給你怎樣的思考。
和老爺子的許多前作一樣,尤其和《千與千尋》相似,《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也是通過少男少女 " 愛麗絲夢遊仙境 " 式的奇幻故事寫成長講人生。
影片最吸引觀眾的地方,莫過于奇幻世界的搭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配上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藴," 造夢大師 " 宮崎駿總是能創造出令人心馳神往的異想世界,這是他縱橫江湖幾十年的獨門絕技,能望其項背的,也只有已經去世的今敏。
還是以《千與千尋》為例。
《千與千尋》勝在化繁為簡。復雜的隐喻和奇異的想象都是基于簡單的故事和鮮明的人物呈現出來的,觀眾如果願意,當然可以花時間去解讀那些怪物背後的明喻暗喻,但真正動人的還是情感和人物,是白龍和千尋,是無臉男的寂寞。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先天就要比《千與千尋》這樣的電影復雜得多。
首先,它有現實底色。影片開場便是東京大火,男主角牧真人的母親葬身火海,真人随即才和父親一起離開了東京,和繼母生活在一起。
東京大火是怎麼回事,稍微懂點二戰歷史的觀眾自然都清楚,真人在街頭偶遇的日本軍人又是些什麼人,只看過抗日神劇的觀眾也都能明白。
厚重的現實感,或者説是歷史感,宮崎駿從一開始就鋪陳給了觀眾。
坦白講,太強的時代色彩并不利于宮崎駿這樣的導演來造夢,底色太真實,虛幻的奇境就沒那麼好讓觀眾進入,道理很簡單。
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前二十分鍾的時候,我聯想到最多的是片淵須直的那部《在這世界的角落》,但那部電影是扎扎實實的現實主義題材,平淡地講了戰時一個日本女性的苦難故事,雖然立場多少令人不适,但影片風格和故事上達到了高度的一致性,值得肯定。
結合真人所處的時代,聯系宮崎駿的年齡,我們多少會體會到影片的私人氣質。這些年大導演們紛紛喜歡拍 " 情書 ",要麼給電影要麼給時代,宮崎駿這似乎也是要給自己的成長歲月拍 " 情書 " 了。
影片中也有很多信息和宮崎駿的經歷暗合。真人在戰時離開東京,宮崎駿也曾因戰争遠遷,真人的父親是軍工企業的領導,宮崎家族在戰時也經營過軍工企業。
影片裏,真人的父親告訴真人,他可以坐汽車上學,屬于特權階層,現實中,宮崎駿在上學時也因家族的產業過着優渥的生活,享受過戰時難得的特權。
但你要説宮崎駿是要給自己拍自傳,又差之甚遠。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私人性,更體現在思想上,而非故事上。宮崎駿在電影裏傾注了很多自己的思考,但并沒有投射太多的情感,至少,比起《懸崖上的金魚姬》裏的母親形象與宮崎美子本人的高度重合,《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裏,宮崎駿雖然拍的是 " 救母 " 故事,情感上卻沒那麼濃烈。
簡而言之,影片的符号性太強烈,宮崎駿想做的明喻隐喻太多,故事本身就顯得弱了一些,故事弱了,人物自然也就弱了,情感上能使得觀眾共情的地方,也就少了。
不妨細想,蒼鹭男除了有時候充當了插科打诨的工具人作用,角色本身有多立體呢?火美和夏子兩個媽媽,又有哪個真能讓觀眾體會到偉大母愛?真人親媽才去世一年就把繼母當親媽來愛,完全沒有從抵觸到接受的轉變過程,也着實是令我不太理解。
很多人覺得沒看懂,未必是沒看明白那些隐喻,而是被故事搞得不明所以,甚至沒興趣去了解那些隐喻,原因在于,故事沒有真正做到吸引觀眾,人物也沒有讓觀眾足夠的代入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只能保證一場場單場戲都精彩紛呈,不管是哇啦哇啦升天還是鹦鹉軍團逼宮,都讓人印象深刻,但連在一起,觀眾回想起觀影過程,除了夢幻二字,卻難做他想。
説到那些隐喻,很多人寫過了,我無意用較大的篇幅去解讀。了解一些日本歷史,就能找到對應關系。明治維新前出現的塔是什麼?解為黑船沒什麼不可以,把那些石塊解讀為西方的科學文明也説得通。
那些鹦鹉的所指則完全不是隐喻了,沒有藏着掖着,就差把軍國主義寫在鹦鹉臉上了,那些鹈鹕,則像是參與了侵略戰争的日軍,可恨也可憐,無非是野心家的工具。
有意象,就可以解讀。電影有多義性,從來都是好事,我從不認為存在 " 過度解讀 " 一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導演留了解讀空間,觀眾就可以思考,用中學生閲讀理解參考答案的話説,言之有理即可。
透過那些符号,我們依然能看到宮崎駿清晰的反戰意識,我們也能看到宮崎駿試圖對日本近現代最重要的那段歷史進行反思。
我不認為他是對侵略戰争小罵大幫忙,但更不覺得他完全沒有野心用作品去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的看法。宮崎駿不是政治家,他無意站隊左右,更無心為日本的未來謀求出路,他只是把曾經出現的災難用自己的方式再推演了一遍,帶着年輕的觀眾去思考一個問題: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真人的選擇則代表着宮崎駿的答案。
殺戮帶來的偉業,萬世一系的血統,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身邊的人,重要的是現實世界裏那些特别私人的美好。
即使那個世界充滿着惡意,也因為惡意變得滿目瘡痍,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其實,宮崎駿有太多電影,講的都是這樣的道理。道理本身毫無問題,甚至永遠都會讓我感動。
只不過這一次,老人家覺得時間不多了,想把道理講得更清楚一些,于是,沒寫小説,寫了篇論文,就沒那麼趣味十足,而顯得有些晦澀難懂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