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歡迎閲讀。
人類第一次從水中的倒影中,看見自己面容時,是驚慌還是喜悦呢?
"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 這些飽含情感的詩句中,都出現了同樣一件物品——鏡。
近日,《絲路鏡像——東西方古代銅鏡交流展》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匯集了 200 多枚精品銅鏡,年代跨越 4000 多年前的齊家文化至清代,造型多樣、紋飾精美。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展覽将持續至 3 月 30 日。
齊家文化出土的銅鏡,照見了 4000 年前的古人
我們的祖先臨水照影,所用的水鑑逐漸演變為青銅制作的鏡鑑。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出土于距今 4000 年前的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 人面紋鏡
鏡鈕為鼻,左右對稱鑽出兩個大眼,鏡鈕下一個小孔為嘴,整個圓形鏡背為人的臉廓 …… 這面齊家文化的人面紋鏡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面紋鏡,古樸簡拙,但卻開啓了中國銅鏡紛繁世界的大門。
展覽展出的早期銅鏡上,可以看到很多太陽的元素,例如吐舌頭的獨生子神、太陽光芒鏡等,可見當時人們對太陽的崇拜。
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名譽館長王興平介紹,由現有實物考證可知,最早的齊家銅鏡鏡鈕為凸起的實心圓點,位于銅鏡正中,如日在中天,就是太陽的象征。
△太陽鳥居扶桑樹鏡 早期
太陽鳥居扶桑樹,太陽鳥啄星星 …… 早期銅鏡上,于不經意間留存了大量珍貴的遠古文化信息。例如這面出于巴蜀的太陽鳥居扶桑樹鏡,銅鏡上這只翹首而待的鳥,是一只即将飛出的金烏。" 由此可以猜測,這面鏡子的構想,和三星堆文明有一脈相承之處。"
鏡子在哪裏鑄造?金代設立 " 鏡子局 "
" 天如父親,地如母親 "" 一日守一口米 "…… 從漢代開始,很多銅鏡上就有了銘文,銘文中氤氲着時代風尚,藴含着當時的風俗信息。
海面上波濤翻滾,天空中彩雲托着一鈎彎月。岸上,一犀牛仰頭望月 …… 在宋金時期的銅鏡上,常常能見到 " 犀牛望月 " 這一典型題材。
△犀牛望月銘文星座鏡 金
其中,有一面犀牛望月銘文星座鏡,在鏡子邊緣一圈有銘文 " 陝西東路鏡子局官鑄 " 九個大字,證明這面銅鏡是由官方統一監管鑄造。
" 鏡子局是金代設立專門負責鑄造銅鏡的機構。" 王興平表示," 雖然從宋代開始就允許民間鑄造鏡子,但是官鑄的鏡子,身份地位更高,尤其是有銘文的,對于研究鏡子鑄造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西方銅鏡上,看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
古印度的音樂女神撫琴鏡、古希臘的地母蓋娅和天空之神烏拉諾斯及宙斯放鷹立式鏡、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巨型寶相花帷幔金烏獅身人面鏡 …… 本次展覽還有不少來自埃及、古希臘、西亞、阿拉伯的銅鏡。鏡身上,繁復的紋樣訴説着一個個神話故事。
△古印度音樂女神撫琴鏡
△古希臘地母蓋娅和天空之神烏拉諾斯及宙斯放鷹立式鏡
約 8000 年前,安納托利亞(現在的土耳其)的先民用磨光的黑曜石磨制出最早的鏡子。展廳中,陳列着一塊方形的黑曜石駝鹿鏡。正方形的鏡子,每個角上雕刻着圓形花紋,每條邊上是一個鹿頭紋樣,充滿了對稱的美感。
△黑曜石駝鹿鏡 兩河流網域
展覽還展出了幾面兩河流網域布拉克文明的銅鏡,其中有一枚凸目神人日月星紋帶挂飾鏡,造型很是别致。" 中國的齊家文化和布拉克文明幾乎是同一時期 ",王興平認為從鏡子中可以感受到它們之間存在着某種聯系。
在展出的西方早期銅鏡中,很多都是 " 圓形鏡面 + 手持柄 " 的配置。王興平介紹,從世界範圍看,銅鏡大體可分為東、西兩大系統。" 一個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圓板具鈕鏡系統,一個是以埃及、希臘、羅馬為代表的圓板具柄鏡系統。"
到了漢唐盛世,中國具鈕鏡獨領風騷,流傳很廣,在中亞、西亞、俄羅斯、蒙古、朝鮮及東南亞各國都有出土。
舉世聞名的 " 絲綢之路 " 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紐帶,促進了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及人民的友好往來。" 東西方古代銅鏡的相互傳播與影響,正是絲路文明的歷史見證。"
螭龍、夔龍、虬龍傻傻分不清?這些銅鏡上都有
戰國時期環狀鈕雙龍彩繪鏡、西漢時期雙龍攥鳥玉狗守天門鏡、唐單龍吞珠鏡、明雙龍戲珠鏡、清剪紙版雙龍繞珠鏡 …… 為了迎接龍年的到來,本次展覽特地展出了 24 件龍紋鏡,囊括了中國銅鏡發展的各個階段。
△三夔龍奔逐鏡
龍紋銅鏡大多以圓形為底板,周圍刻有精美細膩的龍紋裝飾。王興平説:" 這些鏡子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承載着人們對于祥瑞和吉祥之意。"
戰國是中國銅鏡史上第一個高峰,龍紋開始成為銅鏡重要紋飾。戰國龍紋銅鏡鑄工之精美,樣式變化之繁復,為後世所難及。
展覽中有一面戰國時期的三夔龍奔逐鏡,三只夔龍腳踩圓環歡快地追逐奔跑。和其他時期的 " 龍紋 " 相比,這 " 夔龍 " 更像是簡筆畫——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雙龍戲珠鏡
" 雙龍戲珠 " 也是鏡子上比較常見的紋樣,在這面明代的雙龍戲珠鏡上,兩條龍在戲耍一顆火珠,下面還有盛開的蓮花,顯得格外喜慶。
現代快報 / 現代 + 記者 胡玉梅 裴詩語 / 文 錢念秋 / 視頻
(校對 張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