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不回微信的投資人,去哪了?,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定焦,作者 | 温故、向園、布魯斯、星星,編輯 | 温故
最近,紙牌遊戲 " 掼蛋 " 火了,同時德州撲克不香了。投資圈有一些人,開始從德州撲克轉戰掼蛋。這被一些人視為風向轉變。
前幾年創業創投火熱時,風險投資人非常活躍,他們頻繁出現在各種論壇、路演上,發表個人觀點,和創業者打成一片。現在熱潮退去後,市場重新洗牌,一些投資人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有人發現,身邊不回微信的投資人變多了。
一個投資人不回你消息,過去可能是因為忙,現在可能是因為什麼?
針對這個有争議的話題,「定焦」跟幾位投資人聊了聊。他們有的説這是自己拒絕廣撒網式創業者的方式;有的説比起不回别人消息,更常出現的情況是别人不回自己消息;還有的説人們對投資這份職業存在誤解,真正專業的投資人一直都沒有變。
" 不回消息 " 這一簡單行為的背後,反映的是創業者和投資人關系的微妙變化,也折射了創投市場過去幾年的行情變遷。
以下是五位投資人的故事,和他們的真實體感。
不回微信是 " 假 ",投資人地位變了是真
潘陵坤 | 中青創投 消費投資人
我不回創業者微信的情況的确變多了。
更多時候我是 " 有意 " 沒回消息。可能因為我對這個項目實在不感興趣、或是感覺創始人不靠譜,或是項目方向、輪次和規模不符合。
我今年 " 不回微信 " 的情況更多一些。以前我們會主動看項目,收集大量項目到項目庫裏再做篩選。現在,收到 BP 後,我的第一想法是,哪怕給不了錢,是不是也能給一些建議和幫助。我想深度思考後再回復,但有時沒有答案,有時是忙到忘記回復。
另外,我也發現創業者海投 BP(商業計劃書)的比例更高了。很多人可能是 " 摟草打兔子 " 的心态,通過一些渠道找到投資人的聯系方式,就捎帶發一發,看看有沒有機會,并沒有了解投資人和投資機構的偏好方向。
投資人不回創業者微信的情況,的确越來越普遍,但并不是因為投資人高冷。恰恰相反,相對于過往投資方的地位比較高,更像 " 甲方爸爸 ",随着市場環境變化,雙方的關系被逐漸拉平了。
創業者也越來越認清一個現實——除了國内頂級的投資機構,大多數腰部以下機構參與,很難讓創業項目有質的突破;投資機構的錢只能解決短期的需求,真正健康的商業模式還得靠自我造血。
當然,投資機構和投資人話語權也在明顯下降。這和疫情以來投資機構曝光度變低,花錢更謹慎、出手少有關。
看似是 " 不回微信 ",實際上,我感受到的最大的變化是,投資人和創業者各有各的難,彼此更能互相理解了。
投資行業也正在經歷大洗牌,機構對投資人的要求是更加專業化、精英化、產業化,LP(有限合夥人,出資人)對 GP(普通合夥人,基金的管理人)也有了更多要求。做投資不能再像以前一樣 " 廣投 ",要縱向深入產業,產投結合,專注自己的領網域,不懂的、不熟悉的行業不參與。
因為投資環境變化,這行也不好幹了,投資人壓力越來越大,身邊陸續有投資人轉行。去年因為市場環境和行業發展趨勢判斷不清,我也有些迷茫。到年底,我馬上進入出差狀态,迫切需要了解市場動态,跟進創業者的需求和想法。
今年消費投資的趨勢是穩中向好的,我們也能看到消費行業各類新產品、新品牌的爆發。拿我個人來説,今年在線下見創業者的頻率和出差頻次都變高了。我上個月一連跑了好幾座城市和地區,上海、安徽、浙江、廣東等地。
但説實話,我對自己過去一年的成績不是很滿意。可能是因為前幾年一級市場很活躍,現在難免有一種落差感,也可能是因為褲腰帶勒太緊,沒有跟進一些不錯的項目。比如,我接觸了一些寵物科技、智慧家居的項目,如果預判行情很好的情況下是值得參與的,但現在公司對 DPI(投入資本分紅率,體現基金實際收回資金的比例)的考核變高了,經過整體評估後就沒有出手。
基于多重因素,這半年以來只參與了便利店,新式茶飲等幾個項目,并且金額都不大。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裏,各行業都可以百花齊放,屆時投資行業也将重新迎來春天。
投資人不回消息是偶然,更多的是創始人不回我們消息
阿樹 | 高級投資經理 硬科技賽道
作為一個比較注重社交禮儀的人,我的習慣是,如果對方是用疑問句跟我聊天,我會講到陳述句為止,再簡單聊兩句結束話題。
這也使得我基本很少不回微信,一般不回微信消息只有兩種可能,時間不方便或不知道該怎麼回。
我在周末或休假時不常回工作消息,一般會等到工作時間再回復,對我來説,休息與工作同樣重要。
另外一類消息同樣棘手,比如有些 FA 會每天早上 7:30 準時給我發項目介紹,即使我説了不需要,他還是很堅持,後面我便不再回復了。有時候我會覺得對方很勤奮,但有時也會覺得這個行為很偷懶——都是群發的消息,項目質量也很差。
再比如有些信息沒有對齊的對話,也會讓我被很尴尬的夾在中間,不知如何回復。比如有 FA 晚上給我發信息問我有沒有拿到企業的材料,需要他做什麼配合,但其實當天下午企業方已經打電話通知我老股東準備繼續跟投,不方便提供材料,下次再合作。
實際上,比起我不回别人消息,更常出現的情況是别人不回我消息。創始人、項目董秘、财務總監等等,即使我每周都會聯系他們,他們依舊對我愛搭不理。
被拒絕、沒有回音其實還好,我有心理準備,更讓我擔心的是對方 " 答非所問 "。
比如你跟他問了一堆問句,他回你一個抱拳表情包;比如你提前準備好了一套話術,他跟你説一句你好 …… 完全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也不知道對方的意圖,對話就此尬在當場。
不過這也很正常,頭部創業者的話語權一直都高于投資人。一個賽道裏面可能就這麼五六家公司,五六家公司裏面做的最好的一兩家企業,所有機構都會去搶,我覺得他們是有資格對投資人 say no 的。
同時,為了規避線上溝通容易出現的這類問題,一般對于有意向的标的,我們還是會選擇線下見面溝通。
今年去參加一個項目舉辦的公開活動,我就直觀感受到了同行們的激烈競争。當時會場外的接待台上有投資機構籤到冊,一本共有二三十張紙,每張紙上都有我熟悉的投資人名字,我預估當時台下差不多坐着 400 多家機構。這還只是到場的機構,可想而知接觸過這個項目的機構得有多少個。
近期我們又開始忙起來了。這周我已經看了 9 個項目,還有好幾個公司内部的長會,每天下班之後,我都困到連飯都不想吃就想直接倒下睡覺,因此有時候消息回復不及時,我也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上半年因為種種原因,我們有幾個項目都沒投出去,比如企業方堅持要用原來的估值,或者企業盡調不合格等,過完五一回來之後,我明顯感覺到同事們的精神壓力都很大。
跟前幾年相比,今年的投資行業更不好幹。明顯可以看到,二級市場很多的标的股價已經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的标的卻貴過上市公司,市場行情倒逼投資人更加關注企業的業績和增速,投資也會更加謹慎和保守。
我最近打開朋友圈,發現幾個不同方向的投資人都選擇了轉行,有的轉做 FA,有的轉做實業,有的轉行賣保險,有的直接裸辭休息。他們的心态我也能理解,即使不轉行,面臨的壓力也很大,那還不如重新開始。
能在這個行業堅持已屬不易,相比之下,投資人不回信息已經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我們也需要被理解、被包容。
投資更難做了,借機上課提升自己
趙楊博 | 啓宸資本產業負責人 關注消費、軍工制造、AI
我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平時比較忙,投資看項目占我大半精力。我們今年還新開辟了 FA 業務,主要為被投企業及認識多年的創業者服務。但即便再忙,我也會回微信消息。有時候我會在晚上集中回復一批,有些暫時不知道咋回的就先置頂,等有空想清楚了再回。
現在投資不好做,市場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過去那些強勢的美元基金,現在的日子都不太好過。過去它們最擅長的消費互聯網,紅利已經徹底消失了,A 股比較火的新能源、半導體,它們能參與的又比較有限,而且這些公司一般不會去境外上市。
所以從去年開始,不論是 VC(風險投資機構)還是 PE(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以美元背景為主的基金,很多都在控制規模。
二級市場不景氣,公司股價上不來,一級市場大家的投資意願就會比較弱,進而導致流動性變差。從 LP 的角度,投資會變得更謹慎。這進一步會導致募資困難。
現在地方政府是相對活躍的出資方,他們跟傳統的市場化 LP 不同,會在税收、就業、落地返投等方面有一些要求,有一些投資機構就圍繞地方來做。
這導致出現一個客觀的結果,這兩年投資機構變得很分散,不像過去那樣,美元基金占據相對主導地位。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身邊确實有一些美元基金的投資人,主動或被動先不幹投資了,有些是在等待機會,有些想歇一歇。
我現在也玩掼蛋,但純粹是為了玩,不是為了業務。但在投資圈,掼蛋确實形成了一種風氣傳導。
之前美元基金的規模比較大,内部會進行分組,投資人有各自負責的方向,這兩年因為市場變化,導致一些投資人關注的領網域發生變化。有一些 FA,在給投資機構推項目時,可能不知道自己對接的投資人的最新動态,投資人看到項目不感興趣,可能就不回消息了。而且,有些投資人可能都已經離職了。
而現在新出現的一些分散化的機構,跟傳統的大機構不太一樣,他們的投資布局可能圍繞地方展開,你也不知道他們的投資人具體關注什麼賽道,這也會導致一些創業者和 FA 在溝通時出現不對口的情況。
任何行業都會有周期,市場環境也随時可能發生變化,現在做投資确實不容易,想要做好就更難。
我覺得不論市場環境如何,提升自己都是有必要的。我現在每周末都會跨城市去上課,學習新東西,認識更多人。這樣在機會來臨時,才有能力抓得住。
不願意頻繁溝通,社交不是最核心的投資方式
胡康 | 投資機構合夥人 文化領網域
之所以在社交媒體上沒那麼活躍,是因為我把自己的時間切抽成了三塊,用來社交的時間變少了。
我現在主要做三件事,看一些新項目、處理老項目,以及花一些時間在學習某一行業上。這三者的占比各三分之一,但處理老項目的時間,經常要多于投新項目的時間。
對于之前投資的項目,我還需要參加各種股東會、董事會,被分散了不少精力,特别是影視領網域的項目,需要為之前投的幾家公司思考退出方式和轉型方向,這件事也占據了我這幾年不少時間,畢竟投資的核心還是退出,創業者需要現金流,投資人也需要現金流,不能自己一直哐哐往裏投。
現在面對新項目,我變得更謹慎了。最直觀的是,對于是否要見新創業者這件事,我的态度發生了變化,以前收到一些創業者發來郵件邀請,我還會抱着行業學習的想法都去看看。最近這種心态沒有了,大多數創業者都屬于朋友介紹,面對那些意向不太大的項目,我也不會浪費時間看了。
就像最近一周,我一共去了三家公司考察,一家做硬體,一家做影視,前兩家都是老項目,剩下那個便是朋友推薦的創業者。
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用來社交的時間變少了。比如我今年添加好友的頻率就很低,基本參加會議認識的人,都不加了。頻繁溝通的創業者也少了,能聊上幾句的,都是在價值觀、做事風格上比較搭,企業也經得住考驗的人。
不僅如此,我也沒那麼願意主動社交了。最早大家都認為圈子很重要,有人脈就會有很多好項目,大家一起投一起賺錢,但這些年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有時正是因為這個圈子,才導致投資失敗,而且長久下去,投資者還會失去獨立思考能力。所以我覺得還不如不去交流,憑自己對這個行業的體悟去投資,現在我會花很多時間用來學習調研,深入了解一些企業、行業,或者一些專業的東西。社交不是最核心的投資方式。
在投資心态上,我也發生了轉變。十年前我願意誇誇其談,説自己每天都很忙碌,參加各種活動,但現在回想起來,忙不代表就有結果,甚至忙可能是自己沒做好的一種體現。因為前期沒有對項目進行深入了解,才導致後來需要不斷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原來也喜歡追風口,像我最早投資影視,就是趕上了行業最熱的時候,好在也吃到了幾年紅利,但你會發現,彼時個人命運和整個行業命運已經攪在了一起,對于投資人來説,什麼時候離開很重要,如果沒有及時退出,當行業開始走下坡路時,自己就深陷其中很難出來了。
以前吃飯聊天,投資人和創業者的目的性特别強,你要我的投資,我要你的回報,聊一些類似 " 幹貨 " 式的東西,但真正到達一定年齡和閲歷後才發現,創業者的品性、成長背景特别重要,只有大家在一起是比較惺惺相惜,做事情比較匹配,才能長久走到一起,完成一件事兒。而投資人的内核也要穩,不能太過激進,看到風吹草動就追,肯定是不行的。
投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專業的投資人一直都在看項目
丁柏然 | 德物資本管理合夥人 關注企業服務、AI
今年投資行業确實很不容易,跟前幾年相比會更難一些。但投資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界傳聞的 " 投資人都在玩掼蛋 "" 投資人去講脱口秀 ",我覺得都是誤解。
前幾年,市場上的熱錢很多,很多人覺得募資很容易,有些上市公司創始人在股市裏套點錢,或者找幾個大佬湊點錢,幾個億的基金就成立了。把錢投出去也不難,如果項目篩選不嚴格,這點錢很快就投完了。
但這種滿世界都是投資人的狀态,其實是不正常的。
投資基金的 " 募投管退 " 四個環節,這其中投資判斷一直都是非常專業的工作,投資人要在項目早期判斷這個項目未來是否能做大,非常考驗對行業的理解和對創始人的判斷。而如何以五倍十倍甚至幾十倍的回報從被投項目退出,更是難上加難。
現在注冊的 GP 大概有 2 萬家左右,但真正持續活躍,保持看項目的,可能也就三五百家。現在我們看到有些投資人不活躍了,不是因為這個時點投資變難了,而是投資本身就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好的事。
前段時間 OpenAI 創始人 Sam Altman 在接受采訪時説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説三五年前融資很容易,因為市場上錢很多,但除了融資之外,其他所有事情都很難,招人很難(工資很高),競争激烈,因為阿貓阿狗都進來了。
今年開始市場變冷清了,融資現在變得很難,但是其他事情反而開始變得更容易,市場上的人多了,現在招人很容易,競争也沒那麼激烈了,我們反而可以沉下心來做業務。
投資其實是一樣的邏輯。你趕在最熱的時間點,雖然錢好像很多,但其他各方面的成本都是很高的。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當前的市場環境。
頭部的投資機構,都還在非常認真地看項目,只是出手更謹慎了,因為現在正好趕上了範式的轉變。
真正專業的投資人,不論是頭部的白馬機構還是我們這樣的黑馬,一直持續地在市場裏看項目,深耕行業和企業,做行業研究,這幫人一直都沒有變。只是因為在市場熱錢比較多的那兩三年,投資人隊伍快速膨脹了,但這其中肯定會有水分。一些人耐不住寂寞,也缺乏對行業的熱愛,會慢慢退出,這是正常的市場反饋。
對比二級市場,創業投資可能整體規模沒有那麼大,但是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都非常大,創業創新持續推動着社會的進步,作為投資人,永遠要用謹慎樂觀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發展,否則做不了投資。
早期投資的風險和不确定性太大,如果只看到風險的話,最後的結論一定是不要投。創投基金通過構建投資組合和專業認知對抗單個項目的風險和不确定性,最終推動了企業的發展甚至行業的進化,也給出資人分享了成果。這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即使再難,我們也會堅持下去。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阿樹、胡康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