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AI家電熱潮下的冷思考,技術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歡迎閲讀。
又是一年 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作為國内家電領網域的最大盛事,這裏代表着家電行業的最新成果以及未來一年的發展趨勢。如果你是十年前就參加過 AWE 的觀眾,那麼可能會多一層明星雲集的感受。現如今,雖然明星少了,但是展會也變得更純粹,新興的人形機器人更是成為新的 " 流量明星 ",或許未來有一天展會的模特也會被取代。
回到 AWE 本身,在被 AI" 裹挾 " 的當下,今年展會的主題也是以 AI 為核心。钛媒體 APP 作者在展會第一天暴走兩萬步後發現,AI 已然是絕對的 C 位,如果説去年各大家電廠商還沒有想好 AI 和家電該怎麼融合,那今年則稱得上是 AI 家電落地的元年。
更為關注的一點是,從展出的新品矩陣以及布展的特點來看,似乎一切家電都可 AI。内置大模型,接入 Deepseek,搭載 AI 芯片,不談 AI,似乎就上不了 AWE 的桌。過去,在以性能和美學為設計初衷的家電產品,到了今天幾乎變成以 AI 為核心去研發和營銷。
在 AI 的串聯下,不同種類家電之間也產生了更多的聯系,全場景 AI 生态成為品牌廠商全新主打的方向。AI 在變革傳統家電產品的同時,也在重新定義大眾的日常生活和習慣。
不過,熱鬧的 AI 家電潮流下,也需要一些冷思考。回到家電屬性本身,是否有一些所謂的 AI 是噱頭?AI 的真正價值應該在哪裏?
AI,成了必貼的标籤
在經歷過谷底之後,家電消費市場在國補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動下開始回暖,尤其是電視這樣的大屏產品,多家機構都給出了今年正增長的預期。
家裝作為家電銷售的一面鏡子,從土巴兔得到的信息顯示,開年以來,家裝市場也在正向發展。與此同時,諸如深圳這樣的城市,還推出了住宅裝修改造物品和材料購置補貼活動,疊加平台家裝節的更新,進一步推動了大家的換新熱情。有意思的是,家裝也和 AI 扯在了一起了,土巴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的家裝節就做了更新,将 AI 元素貫通于裝修全流程。
家裝之外,後續的家電進場也是對 AI 有着較高的要求。根據艾瑞咨詢數據統計,2022-2025 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将從 4517 億元增至 9523 億元,AI 技術應用整體滲透率突破 50%。當下,AI 已經成為推動家電行業變革的核心力量,從傳統的大家電到清潔賽道再到智能機器人等,在 AI 的加持下,都迎來了全新的角色以及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不僅僅是傳統家庭的劃分和定義,新能源時代,車已經成為了移動的家。在 AWE 上,我們還看到了諸如比亞迪這樣的車企參展,帶來自己對汽車上的家的思考。華為的展區面積更是翻倍超過 3200 平方米,展示了從手機、電視、手表、運動以及汽車等鴻蒙智家全場景生态,帶來人 - 車 - 家場景之間的生态聯動。
華為展區
" 很多人一來展台,就問我們的 AI 技術運用在哪裏 ",某品牌工作人員對钛媒體 APP 説道," 但其實我們就是簡單的風扇,更注重的是吹風效果,為了不落後,諸如語音操控等就用‘ AI 語音’的方式來宣傳,要不很難有吸引力。"
毫不誇張地説,來參展的各家企業或多或少都和 AI 有些許着聯系,AI 成為必貼的标籤,否則似乎就不具備上桌的資格。在展台上,也可以看到,多家家電廠商都打出了 AI 的口号,布展策劃也都是以 AI 為核心,串聯起家庭裏的不同產品。
其中,三星依舊是喊出了 "AI for All" 的口号,海信關鍵詞是 "AI for Life",海爾的主題則為 "AI 生活,智慧萬家 "。此前,在談及為何要研發 AI 家電的問題時,海爾智家副總裁、全球研發平台總經理舒海解釋稱,智慧家庭的盡頭是無人家務,而無人家務的前提是家電擁有類人智慧(AI)。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 DeepSeek 的火爆,也是加速了家電行業的 AI 上車。第一時間内,包括 TCL、華為、海爾、海信、格力等家電企業,都宣布接入 DeepSeek,并與自家的 AI 大模型融合,提供更細分化和更具針對性的體驗。
" 此前 TCL 也一直在探索 AI 與家電的融合,目前我們智能終端的業務群都已經接入了 DeepSeek,從電視、空調、洗衣機到手機等,我們也在尋找可以顯著提升用户感知和體驗的相關場景,推動 AI 應用落地。2024 年 TCL 通過推進落實 AI 應用,創造經濟效益達 5.4 億元。"TCL 實業中國區總裁盧春水對作者説道。
有了 AI 的家電,現階段能做什麼?
對于多數家庭用户來説,AI 家電的概念更多的還只是聽,并沒有實際感受過,或者説不清楚到底 AI 能給日常使用的家電產品帶來哪些不一樣的更新。其實,關于 AI 和家電的融合已經喊了有一兩年的時間,但是從用户視角的感知上,并未有過深地體驗。對于家電廠商來説,過去也确實沒有想好 AI 到底該怎麼融合。
今年則不一樣,家電廠商們帶來了關于 AI 家電的落地化思考,從底層技術研發到與用户的互動層面,都将 AI 技術顯像展示在消費者面前。從電視到冰箱、洗衣機,再到掃地機器人以及新形态的 AI 機器人,甚至是煙機灶具也都有了 AI 的應用。
電視,作為家庭的娛樂中樞,即便現在的開機率低了,但依然是絕大多數家庭都必備的客廳大件。去年,在國補的助推下,國内電視行業在下半年迎來了回暖。今年國補的持續,也讓多家機構給出了正增長的預期。浙商證券此前曾發布研報稱,電視行業高端化短期競争依然聚焦顯示效果,長期來看 AI 賦能下的生态建設将是根本。當前能夠實現從芯片、系統、到應用生态全方位整合的家電廠商,有望在新一輪的 AI+ 浪潮中取得競争優勢。
钛媒體 APP 作者了解到,TCL 電視的產品目前已通過伏羲 AI 平台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重點在多模态理解、知識處理及内容服務等領網域展開深度合作。通過 AI 技術,TCL 電視在音畫質提升、人機互動和内容生成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突破。AWE 上,最新發布的 TCL Q10L 系列配備更新的 TSR AI 獨立畫質芯片,該芯片基于 TCL 自研伏羲 AI 大模型,采用雲端 - 終端協同架構,可對電視内容進行全鏈路遞進式音畫質優化,帶來影像對比度、清晰度、色彩等多維度的更新。
TCL
華為智慧屏 S6 Pro 接入小藝大模型,在語音互動上進行了更新,并帶來全新的 AI 搜片體驗,用户能夠通過劇情、角色 / 演員、台詞等多種方法進行模糊搜片,還可以進行百科問答。三星則将 AI 技術融入電視產品陣容,帶來 Vision AI 解決方案。2025 新品 Neo QLED 8K QN950F 搭載了 NQ8 AI Gen3 芯片,其神經元網絡數量提升至 768 個,實現了 AI 影像增強 Pro、自動 HDR 重構 Pro、色彩增強器 Pro 的更新。
三星 Vision AI
不止是電視終端廠商,上遊屏廠和平台也帶來了關于 AI 的解決方案。AWE 展會上,京東方與京東聯合發起 2025 年百吋電視品牌聯盟,在推動百吋電視普及的同時,也希望通過 AI 技術來更新電視體驗,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在 AI 算法加持下,使得電視湖面能夠根據環境光線、觀看距等實時變化自動調節。
洗衣機作為家中的高頻家電,這次也有了 AI 的賦能。其中,海爾推出了 AI 直驅潔淨科技,讓洗衣機有了思考和決策的能力,可以根據不同衣物的特性,感知衣服在筒内的洗滌狀态,并制定符合這種衣服的最佳洗滌軌迹。
清潔賽道中,掃地機進入到更多的家庭,進一步解放了雙手。為了掃得更幹淨、拖得更徹底,掃地機也用上了算力芯片以及 AI 技術。钛媒體 APP 獨家獲悉,雲鲸最新發布的逍遙 002 搭載了旭日 5 智能計算芯片,來源于地平線旗下的地瓜機器人,擁有 10TOPS 自動駕駛級算力,可識别超 200 種家庭物體類别,并計劃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雲鲸展台的工作人員告訴作者,掃地機用上自動駕駛級别的算力,可能現階段看是有些過剩,但基于未來的需求,可以為之後的軟體算法更新預先做好硬體支持。
除此之外,煙機灶具也有了和 AI 的深度探索,這點也是令很多人沒有想到的,畢竟大家對此類產品之前并沒有和 AI 結合的預期。在 AWE 展會上,老板電器發布了 AI 烹饪大模型—— " 食神,并接入 DeepSeek,可以通過面部識别和體檢報告分析,為用户生成個性化健康膳食規劃。此外,它可聯動數字廚電設備,實現從食材推薦到烹饪完成的全流程智能化操作。
熱潮下的冷思考,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基于當下家電消費電子市場的發展,行業需要一個新的變量去重新激活從品牌端到用户端的熱情。目前來看,AI 肯定是那個最好的驅動因素,不談 AI,注定會被這個時代抛棄,換句話説,AI 面前一律平等,也帶來了行業格局的一次重新塑造。這點在蘋果身上已經有了印證,有了 AI 才能賣貨,才能不斷創造市值新的高點。
但是,熱潮之下,又有多少是虛無的泡沫,技術理想下的賣貨能力有多強,也需要全家電行業去進一步深度思考。在與一些廠商的現場交流中,很多工作人員都傳遞出一個觀點,那就是現在有的品類有的品牌并沒有想好如何去将 AI 落實到家電的具體場景中,上車只是為了不掉隊,或者説在宣傳頁上有一個新的營銷點。
在钛媒體 APP 作者看來,熱鬧的 AI 家電,并不代表終端就一定會高速增長。目前,借助國家補貼、以舊換新,推動了很多消費者換新,讓家電市場重新活躍起來。上周的 315,在揭示了家電維修亂象之外,也在積極推動家電市場的換新消費。某種程度上來看,家電市場目前的上行狀态,多是政策推動下的結果,AI 的賣貨能力有多強,這點等國補結束之後或許能有進一步的驗證。
區别于手機這種高頻以及高互動性的消費電子產品,家電產品的核心能力仍在于所在場景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電視音畫質更高、洗衣機洗得更幹淨、冰箱更索鮮、掃地機掃拖更幹淨、空調制冷制熱更快更舒适,這些品質以及體驗上的提升還需要從底層技術上去推動。或者是去創新新的形态,就像手機的折疊屏一樣,體驗功能上的差異,也是激發購買欲的關鍵。
當然,AI 會是一個好幫手,算法上的優化可以推動性能的躍遷。但是,相比較一些較為累贅的應用,核心還是要解決大眾的主要訴求,比如省電。對于家電產品來説,省電一直是用户關心的事情,在這點上 AI 有優勢,能夠針對具體場景去做出最适宜的調整,以達到省電的效果。只是,省電的背後如果需要消費者更高的購買成本,或許很多人就會猶豫,如何去平衡這中間的點,對家電廠商來説也是一個考驗。
另一方面,從 AWE 上展出的產品來看,AI 家電更多的是定位高端,在價格上并不是很親民。從過往新技術的運用來看,多數從高端逐漸覆蓋到全產品線,這是市場的規律。不過,AI 家電要想真正迎來爆發,普惠更重要,需要在端側具備 AI 的能力,而不僅局限于雲端大模型的應用。即便家電不像手機那樣高度存儲了用户的隐私數據,但安全問題仍是家電廠商們在落地 AI 時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單從這個節點來看的話,AI 成為家電消費決策核心還需要再等一等。
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在推動家電與 AI 融合的路上,還需要考慮到老年群體的情況。他們或許不像年輕用户一樣能夠快速接受新技術的應用,相對復雜的功能,也可能導致他們連最基本的功能都使用不了。對于家電廠商來説,包括 AI 在内的一切新技術,都要在操控上做減法,體驗上做加法,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從手機到 PC,再到今天的家電,AI 正在加速落地,屬于 AI 家電的時代已經到來。只是,即便是加了 AI 的标籤,家電生意的本質仍沒有改變。在家電競争的修羅場中,產品仍是本質,人貨場是賣貨不變的邏輯,至于 AI 所帶來的革命上限,還需要全行業一起去思考。(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杜志強,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