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相比地產,中國汽車對得起老百姓嗎?,歡迎閲讀。
3 月 17 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車圈眾多高管金句頻出。其中,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 李雲飛説道:" 在中國市場,我一直有個觀點,相比較中國的地產行業,中國汽車行業是最對得起中國老百姓的,產品又好、價格又好、服務又好。"
此話一出,瞬間引發網友大讨論,簡單分析下來也不難理解,上述話涵蓋普通老百姓尤為關切的 " 房子、車子 " 等問題。
回顧近十餘年中國房地產的發展,滿本都寫着:混亂無序。中國房地產的确對不住善良的中國老百姓,房地產商通過加杠杆無序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從而陷入經營困難,爛尾樓成常态,老百姓接盤苦不堪言。
房地產制造的不少爛攤子,恒大是活生生的案例。許家印曾説,恒大的一切都是國家的,都可以毫無保留地交給國家。誰曾想到,恒大卻把高達 2.3 萬億的負債甩給了國家。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回到汽車行業,李雲飛所言不假,中國汽車行業絕不能走房地產行業的道路。換言之,汽車行業不論如何卷,如何打價格戰,發展必須有序和堅持長期主義,要對得起老百姓。
因此,再回到文章标題,拿汽車行業與房地產相提并論,底線是不是降低了點?
2023 年至今車圈價格戰愈演愈烈,汽車行業是否會如房地產行業那般走向不歸路?引發不少車企擔憂。因為不論哪個行業,如走上惡性競争的道路,終究沒有赢家,良性競争和發展才能讓一個行業走得更遠,更利于行業從業者和消費者。
李雲飛説道,中國品牌汽車產品又好,價格又好,服務又好,嚴格意義上是指中國汽車品牌,而非國内制造的中國汽車。那麼,不妨再往下究竟,中國汽車真的對得起老百姓嗎?兵哥認為,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換道新能源,比亞迪、吉利、長安、長城、奇瑞等自主品牌通過技術革新、產業鏈整合,研發打造出技術更領先、價格更具優勢的新能源車,其憑借出色的 " 質價比 " 獲得消費市場認可,在新能源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譬如,比亞迪憑借 DM-i 超級混動技術,品牌旗下上至旗艦唐能源、下至秦 PLUS 新能源,全系車型無差别對待,全系列車型搭載 DM-i 超級混動技術,通過技術賦能實現科技平權,推動汽車行業大步跨入新能源賽道,掀起新能源發展浪潮。
通過領先的混動技術優勢,比亞迪打響了自主進擊合資混動第一槍,憑借不輸于豐田、本田的混動技術,結合自主品牌獨有的價格優勢,比亞迪的确做到了 " 油電同價 "、" 電比油低 "。
7.98 萬元起的秦 PLUS 新能源,在售價、油耗、空間、動力等全維度,皆有着不輸于卡羅拉雙擎、凌派鋭混動等合資混動車的優勢。16.98 萬元起的比亞迪漢,對标雅閣、凱美瑞簡直是降維打擊。
還有,宋 PLUS 新能源對比 CR-V、騰勢 D9 對比别克 GL8、賽那等,以及其他品牌旗下如坦克 400 Hi4-T、吉利銀河 E8、深藍 SL03、深藍 S7 等等,均憑借着好的產品、好價格、好服務打動消費者。
所以,再回到中國汽車對得起老百姓的話題上,不能否認,比亞迪、吉利、長安、長城、奇瑞等的确對得起老百姓,它們憑借領先的技術優勢、全產業鏈整合帶來的規模化效應,為中國消費者帶來遠超同價位合資車的越級體驗。
但時間回溯到 2015-2017 年間,國内新能源發展如某房地產商那樣留下一地雞毛,新能源發展初期 " 騙補 " 問題引發多少人憤慨,以致于令新能源在初期被貼上 " 工業垃圾 " 的标籤,嚴重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發展。
時間來到 2020 年後,汽車行業仍是魚龍混雜,資本造車圈錢的鬧劇更勝于電影行業幾個億大制作的瘋狂和無序。
如果説上述話題離普通老百姓甚遠,那威馬、怛馳等品牌定然讓 " 準車主 " 有苦難言。已購買威馬、怛馳等品牌的消費者如今面臨無法正常續保、難維修的用車問題,終身質保成為最廉價的承諾。
還有,春節開年高合宣布停工停廠 6 個月,令車主陷于尴尬之地,高端新能源品牌一樣出現這樣對不住老百姓的問題,令人唏噓不已。
顯然,中國汽車是否對得起老百姓完全是一個偽命題,甚至更不能拿房地產與之相提并論。房地產俨然是中國各行各業發展的負面模範,它不值得我們拿來作為汽車行業兜底的下限。
各行各業皆卷,但話説回來,汽車行業歡迎市場競争。正如李雲飛所言:" 如果是卷技術、卷產品、卷營銷、卷服務,甚至卷價格,我覺得無可厚非。但如果是卷下線,沒有底線,搞一些黑的動作的話,我覺得其實講不講武德先放一邊,很多時候是違法違規的。所以我們建議不要黑手,我們要多攜手。"
説到此,中國汽車行業仍有非常多的問題亟待解決,需要每一個汽車人堅守行業的守則和法規。讓汽車行業發展更有序和透明,對得起老百姓。
值得稱贊的一點,中國車市近幾年取得良好的佳績。2023 年中國汽車行業整體產銷均首次突破 3000 萬輛,出口量達 491 萬輛首次超過日本成全球第一,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達到 774 萬輛,滲透率達到 35.7%。
新能源發展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快,且據可靠數據推測,今年不晚于第四季度,單月新能源滲透率超過 50%,新能源崛起預示自主品牌取得不錯的成功,如今一邊搶占國内市場,一邊出海開啓全球化競争,接下來成長為大眾、豐田等全球性車企,無疑是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