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籌備18年,斥資2.1億,《一九四二》的艱難求生,歡迎閲讀。
馮小剛,一個因為賀歲片而被觀眾熟知的導演。
《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手機》《非誠勿擾》等電影的成功,讓他成為家喻户曉的導演。
擅長深入到底層,用平民視角來闡述深刻思想的馮導,在拍攝很多災難,莊嚴沉重的電影題材如《唐山大地震》《集結号》的時候,也頗有自己的理解和建樹。
今天要説的這一部投資 2.1 億,醖釀 18 年的災難片《一九四二》,也是馮導的得力之作。
這部電影的誕生和上映,幾乎是一場艱難求生。
01,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件
" 人人都在餓死,很多災民前往陝西逃荒。"
本片根據劉震雲的小説《温故一九四二》改編。
故事發生在 1942 年,戰争進入到了持久階段。
此時,河南大災,遇到了大旱,很多的災民逃到了陝西。
這一場災荒中,有 300 多萬人死于飢荒。
看簡介,大家已經很明白,直面的描寫歷史災難,還要将内容如實的呈現在大銀幕上,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
對于一般的導演來説,這樣的題材,相當于一個 " 雷區 ",無人敢碰。
一方面,是因為故事發生的背景,較為敏感,有很多的政治因素,稍不注意就審查不過;
第二,則是要直面的呈現災難,對于一般人來説,缺少勇氣。
何況,國產災難片一直較少,投資風險較大,難度可想而知。
" 咱們這事發生了很長時間,河南餓死了 300 萬人,這麼大一個事,沒人知道。全世界的人不知道,中國人也不知道。"
當他看了劉震雲的小説之後,才知道了這件事。
劉震雲去采訪的時候,也是阻力重重。
很多經歷過的人表示,記不清了。
畢竟餓死人的年頭太多了,問的是哪一年?
很多人覺得,是自己 " 命不好 ",而不願意去直面這一段沉痛的經歷。
在了解了這些苦難的事情之後,馮小剛想要去 " 苦難形成悲劇的原因 "。
這樣的動力,促使他有了拍這部電影的想法。
02,籌備 18 年,斥資 2.1 億,馮小剛的這部大片歷經三次審查才過審
這部電影孕育了 18 年,經過了 9 個月的精心籌備之後,終于在 2011 年 10 月份開機。
劇組幾乎是重新走遍了飢荒路。
輾轉了多個城市,在重慶、河南,陝西,山西等地奔波,各處取景,力求讓真實的故事血肉豐滿。
将歷史更為全面、立體的還原。
投資了 2.1 億,可謂是花費了空前的人力物力。
經歷了 3 次審查,分别是 2000 年的首版劇本和 2004 年的二版劇本,都被打了回來。原因是 " 太過表現人性醜陋 "。
直到了 2011 年,劉震雲重新完成了一版 " 較為克制 " 的劇本,才同意拍攝。
在 2012 年,經過了千難萬險之後,終于過審。
馮小剛激動的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了這樣一段話,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 我知道你們為了圓我這個夢所承受的壓力,我的好兄弟,下輩子給你們當牛做馬。感謝所有幫助這部電影的人,原諒我 不便透露你們的姓名,但你們真的讓我尊敬。"
該片獲得了第 32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 3 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在豆瓣上,也拿下了 7.8 分的好成績。
實際上,這部電影從商業角度來説,是虧本的。
2.1 億的投資,只收到了 3.64 億的票房成績,遠遠低于當時的 8 億預期票房。
搞的華誼當年的年報都不太好看。
然而,這部電影的得獎,卻是一個極大的安慰。
馮小剛也説過:" 我覺得一尊獎杯把華誼損失的票房全部找回來了。"
03,災難中的人性光輝
電影由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人領銜主演。
一眾戲骨齊集。
電影分為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災難的逃荒和背井離鄉;
第二條線則是政治因素,也是加劇這一場災難的原因。
主角是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範殿元,他是一個狡猾、的地主。
一路上,他趕着馬車,馬車上拉着糧食,帶着一家人。
在被迫逃荒的同時,也親自見證了自己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極具衝擊力,幾乎是人間煉獄。
到了山西之後,他的親人全部都死了。
更觸動觀眾的是,老東家放棄了逃亡的打算。
這一段沉重而傷感的對白,直擊觀眾心扉。
" 為啥往回走,陝西也沒有活路了嗎?"" 别人有活路,我沒有了 …… 我只是想死的離家近一點。"
他一直往回走,希望能夠死的離自己家鄉近一些。
當然,老東家只是一個縮影。
他的背後,則是更多流離失所的百姓。
這部電影較為好的一點,并沒有刻意去展現災難,而是在呈現災難的同時,也帶給人希望和人性之光。
對于觀眾來説,這是一場災難。
看着家人的不斷死亡,自己卻無能為力,這樣的脆弱和無助是每個人都不願意面對的。
然而,這樣的災難卻重新建立了一條超出血緣的傳統紐帶——
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愛。
他們在生死危難關頭,在表現出動物為了生存而争搶的本能的同時,也表現的是人性的魅力。
相互守望,共同扶持,這樣的團結和互助,才是 5000 年燦爛文明下的人性光輝。
04,結語
外刊這樣評價這一部片子:" 馮小剛在這部電影中,找到了環境,歷史,人物性格和他最擅長的黑色幽默之間的平衡。"
它并沒有用災難片的噱頭和幌子來道德綁架觀眾,強行共鳴,也沒有可以營造悲劇場面,賺足觀眾眼淚。
而是在沉重災難片的講述中,仍然沒有舍棄自己的黑色幽默。
可以説,就是給大家講述了一個故事,當你感到沉重到壓抑的時候,還會穿插一段黑色幽默。
在悲與喜之間,馮小剛将這樣的尺寸拿捏的極為平衡。
同時,這部電影,通過了這樣一段歷史的呈現,旨在告訴觀眾們,也不要忘記曾經的過往;
另外一個層面,則是在繁榮發展的今天,不要放棄思考經濟發展的原始動力,居安思危,未雨綢缪。
當然,我們也不能站在制高點上,漠視個體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