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南大教授迎來最後一課:感謝同學們,至今沒有把我轟下講壇,歡迎閲讀。
5 月 23 日上午,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砺鋒,上完了他教學生涯的最後一課,正式宣布告别講壇。
課上,他感謝學生,感慨人生,并給自己 38 年的教學生涯做了個總結:" 感謝南大的同學至今沒有把我轟下講壇,使我完整地走完了教書生涯。我還是兢兢業業做這個老師的。"
莫砺鋒教授
01
最後一課 " 感謝學生 "," 感謝南大同學至今沒有把我轟下講壇 "
莫砺鋒先生今年74 歲,他 1984 年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是新中國第一位古代文學博士,旋即留校任教。從 1985 年開始算起,至今已經 38 年。前年,莫先生辦理了退休手續,去年招收了最後一屆博士。" 最後一課就像演員告别演出一樣,難免心中有些感想。"
在最後一課的尾聲,莫先生發表了兩點感想。
首先是感謝學生:" 感謝南大的同學至今沒有把我轟下講壇,使我完整地走完了教書生涯。"莫先生幽默地説道。
第二是感慨人生。莫砺鋒回憶,1966 年高考前夕,和同學相約 " 不學文科,不考師範 ",沒想到幾十年後,大家都做了老師,而自己還做了一輩子的文科老師,心中十分感慨。
他提到恩師程千帆先生:" 我遇到程先生以後,我才決心做好這個老師。" 原來程先生當年高考時,本來想考的是化學系,因為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而中文系學費最低,這才改報了中文系,最後竟成一代大家。" 程先生既然能夠轉向,我當然也可以轉向。"
莫砺鋒説:" 做什麼事情,既然做了,就得想辦法把它做好。我自己覺得也還是兢兢業業做這個老師的,一直做到現在。"
講到這裏,教室裏響起經久的掌聲。這掌聲既是對莫老師教學生涯的肯定,也是對莫老師課程的不舍。" 最後一課 " 在同學們的掌聲中結束。
教學生涯最後一課結束後,莫砺鋒教授與部分博士生合影
02
人品學品深刻影響了後輩,形象 " 望之俨然 ",實則 " 即之也温 "
" 老師教學生涯的最後一堂課,上課的同學、旁聽的同學,一百多号人坐滿了教室。" 蒲柏林是莫砺鋒先生的博士生,恰好在 5 月 23 日同一天,通過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
" 莫老師的這堂課是‘唐宋文學研究’博士課程的最後一講,講的是後人對唐詩名篇的删改,是關于接受美學的問題。"
跟着莫砺鋒老師讀了六年,老師在蒲柏林心中的形象漸由 " 望之俨然 " 變得 " 即之也温 "。" 剛入門時,我每次讀書會提問都緊張得牙齒打架,也總是擔心自己的問題因太過幼稚而被批評。"
蒲柏林告訴記者," 其後,不管是老師細致批改論文、耐心回答問題,乃至指導面試表達,或是我幫助老師解決手機、電腦使用問題,交流愈多,心中的不安也漸漸被和藹的語氣化解。"
莫砺鋒先生治學也深刻影響了蒲柏林。" 還記得有一次幫助老師設定電腦賬户,需要他頻頻錄入信息。即便在如此短暫的間隙中,老師竟能坐在窗台邊迅速入定,緊皺眉頭認真翻起《續資治通鑑長編》。
這令我極為佩服。" 此後,蒲柏林也開始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利用零碎時間讀書。" 老師素以人品、學品俱佳為人稱道,而我離此境界差得太遠,他将始終是我的榜樣。"
自己帶的學生已是 90 後甚至是 95 後,莫砺鋒這樣形容師生關系:除了上大課及指導論文以外,我們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是每兩周一次的讨論課。答疑解惑,互相讨論。教學相長,我也經常覺得受益匪淺。
03
人生新階段 " 讀書 " 仍是主旋律," 不用寫論文了,讀書會更輕松 "
莫砺鋒通讀存世的所有唐詩,他常説,唐詩是一座氣象萬千的大山,而他對唐詩這座大山的進山路徑和景點方位比較熟悉,很想做那個站在山口向遊客指點進山路徑和解説沿途風景的導遊。" 導遊 " 即将開啓人生新階段,會如何規劃?莫砺鋒依然選擇了讀書:" 還是在家讀書吧,不用寫論文了,讀書會更輕松,随意,不求甚解,那是我當知青的時候年少輕狂的狀态,也是我最喜歡的讀書方式。當然,我可以讀更多非專業的書,那真是太愉快了!"
莫老師眼中的 " 非專業書籍 " 都有哪些?他給記者列了列," 正放在書架上等着我讀的有:《地外文明探秘》《水的密碼》《可怕的氣候》《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以及超過 20 本的《牛津通識讀本》。" 杜甫的 " 鐵粉 ",退休後竟不再讀 " 李杜 "?
不現實的,莫砺鋒先生補充道:" 當然,我也會繼續讀李、杜、蘇、辛,但不會再想從中尋找論文題目了。"
對于莫砺鋒先生來説,人生新階段的另一個開啓方式,大約是與數碼產品的 " 接軌 "。先是在學生的 " 指導 " 下适應了蘋果電腦,此後開始使用手機。" 老師的電腦還是 MAC 系統,用得很溜!" 博士生蒲柏林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小花絮。對此,莫砺鋒保持謙虛," 手機會用了,但説不上熟練。我的終極目标是手機達人,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實現。"
本文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