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中國航展被“機器狼”刷屏,未來機器人能玩出哪些花樣?,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第十五屆中國航展剛剛開幕,比 " 機器狗 " 更加硬核的 " 機器狼 " 首次亮相并很快衝上熱搜。
钛媒體 APP 注意到,由央視軍事拍攝的相關視頻内容,在 B 站上已經擁有超 90 萬次的視頻播放量。視頻中,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 " 機器狼 " 作戰分隊,不僅可以實現自由行走,還能爬樓梯,通過挂載不同模塊,能實現偵查、探測甚至對目标的打擊。
" 機器狼 " 采用的四足仿生形态,相信也會讓很多人想起另一個機器人的名字——鐵蛋。從 2021 年在小米秋季發布會上初次登場,到 2023 年 8 月小米發布鐵蛋二代并推出 499 元的 CyberGear 微電機,讓不少業内人士直呼:" 小米這次要掀桌了。"
" 能跑會跳 " 的機器狗從何而來?
無論是 " 機器狼 " 還是 " 機器狗 " 從分類上來説,它們都可以歸為 " 仿生機器人 "(Bionic Robots)。關于此類機器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50 年代,随着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誕生,仿生機器人的研究也同步展開。最開始,人們主要關注于外觀層面的形态仿真和運動結構層面的結構仿生。
更通俗地説,就是讓機器人擁有與生物相近的外形或者能夠實現與現實生物相同的行動能力。比如造出能夠行走、跳躍、飛行的機器人。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 1973 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學 WABOT 項目開發出的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機器人 WABOT-1,它有四肢、可對話,還能測定距離和方向。
進入 21 世紀後,仿生機器人開始進入機電系統與生物性能部分融合的新階段,此時形态已經不再重要,研發人員更加注重傳統結構與仿生材料的融合,以及仿生驅動的運用。像很多 80/90 後都印象非常深刻的美國波士頓動力 Bigdog 機器人,它也是很多人對 " 機器狗 " 產生形态、運動能力認知的主要來源。
可以説,Bigdog 機器人的出現,讓人們确認了機器人所具備的運動潛力遠超想象。近兩年,機器人的小型化以及生物機器人的出現,成為新的產業方向,同樣是采用機器狗的形态,除了開篇提到的小米 " 鐵蛋 ",還包括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 Go2 和 B1、蔚藍科技的阿爾法狗(AlphaDog)等等。
體型上,與早期波士頓動力 Bigdog 機器人與駱駝相近的龐大體型相比,這些 2020 年以後出現的機器狗產品,已經可以做到與寵物狗較為類似的體型,并且軀幹、電機都經過了 " 瘦身 ",從而可以實現在室内空間甚至窄小空間内的行動,能夠實現的動作上,除了跑、跳、爬樓梯以外,甚至可以實現兩腳站立、坐、握手、跳舞。
從機器狗能夠實現的各類動作中就不難看出,為何 " 狗 " 能從多種仿生形态中脱穎而出。在钛媒體 APP 看來,四肢着地天生具備的穩定性是最大的優勢,而且四肢行走對地形的适應能力也更強,像泥濘、雨雪路面都可以通過,另外就是四足結構具備一定的負載能力,無論是作為運輸用途亦或是為其添加各類傳感器都能夠很好地勝任。
随着產業鏈的不斷成熟,機器狗的售價也從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 " 工業產品 " 向消費者可以觸及的萬元價位下探。2015 年,波士頓動力推出了首款商業化的四足機器人 Spot,基礎版售價達到了 74,500 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約合人民币 462,485 元,去年 7 月發布的宇樹科技 Go2 基礎版售價則已經降至 9,997 元。
钛媒體 APP 認為," 機器狗 " 目前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仿生機器人形态,從運動機構、驅動電機到各類算法的演化已經非常成熟,并且在近 3 年内由于零部件量產規模的擴大以及更多上遊供應商的入局,讓終端產品的價格已經顯著下降,這就使得無論是工業應用還是面向 C 端的消費級應用都有了更多落地的可能性。
只不過站在普通用户的視角,無論是鐵蛋、Go2 亦或是其他機器狗產品,它的應用場景依然不明确,如果是作為陪伴型的寵物,顯然它的互動能力是較為匮乏的。現階段的機器狗,更多地像是面向極客甚至開發者的 " 消費級應用開發平台 ",但從屬性上來説,它跟蘋果的 Vision Pro 差别也不大,都是提供了最前沿的技術,但是缺乏能夠具體落地的場景。
從仿生機器人到具身智能,機器人開啓 " 二次進化 "
除了機器狗、機器狼這樣的仿生機器人," 具身智能 "(Embodied AI)、" 具身智能機器人 " 的概念以及相關產品也在近兩年成為科技領網域的熱詞。根據《具身智能工業機器人產品及市場研究報告》等數據,2024 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已達到 3,647 億元,報告中還預測該賽道還将保持快速增長态勢,有望在 2026 年突破萬億元規模。
需要説明的是,具身智能與傳統的機器人,屬于兩種不同的概念,後者指的是智能化的物理實體,旨在能夠讓智能機器實現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而具身智能則是人工智能的一個發展領網域,指的是一種智能系統或機器能夠通過感知和互動與環境進行實時互動的能力。
具身智能最大的特質就是能夠以主角的視角去自主感知物理世界,用拟人化的思維路徑去學習,從而做出人類期待的行為反饋,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數據投喂。所以從概念上來説," 具身智能 " 只是一項技術或者説場景應用。基于具身智能的概念,又誕生了 " 具身智能機器人 ",它是能夠實現具身智能的實體形态。
但從分類上來説,仿生機器人其實可以被看作是具身機器人的一個子集,當仿生機器人通過物理形态和環境進行智能互動時,它也可以被視為具身機器人。
钛媒體 APP 分析認為," 具身智能機器人 " 之所以在近幾年熱度持續上升,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讓具身智能技術邁進了一大步。相較于傳統固定算法驅動的機器人產品,在具身智能的加持下,機器人的自主決策、應變、感知和互動能力都有了顯著提升,從而讓機器人的應用有了更廣泛的想象空間。
其次則是仿生機器人領網域的不斷發展,讓 " 人形機器人 " 這類更加復雜形态的機器人,有了成熟落地甚至推向市場的可能,而人形機器人的出現,又恰巧最符合具身智能所需機器人實體應該具備的所有屬性。
與前文提到的機器狗相比,人形機器人最大的優勢在于其仿生性和适應性。人形機器人的外觀和運動方式模拟人類,可以自然融入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例如,它能夠輕松使用人類設計的工具、操控按鈕、打開門或者攀爬台階,無需對現有設施進行額外改造。
同時,人形機器人因具備靈活的機械手和多自由度的關節,可以勝任復雜的精細操作任務,如抓取物品、搬運工具甚至進行組裝,這使得它在多任務适配上更具潛力。此外,在人機互動方面,人形機器人的外觀接近人類,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更适合在教育、陪伴、服務等需要情感連接的場景中使用。
相比之下,機器狗雖然在崎岖地形的适應性和成本控制方面更具優勢,但在人類社會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無疑在任務復雜度、互動性和應用潛力上更勝一籌。在與具身智能的結合上,人形機器人提供了各種基于人類行為的學習和反饋系統,為實現更復雜行為語義提供了迭代的基礎和試驗場。
因此钛媒體 APP 認為,人形機器人的逐步完善也為具身智能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具身智能的重要應用場景,也将為具身智能的迭代優化提供方向和空間。涉及機器人的物理存在和與環境的互動,這個概念強調機器人不僅僅是一個執行任務的機器,而是作為一個具有物理形态的實體,能夠感知環境并通過其身體與環境進行互動。
像是特斯拉推出的 Optimus、小米的 CyberOne、宇樹科技的 G1 等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當前具身智能機器人的代表性產品,而它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以人形機器人作為載體。
可以説,具身智能的出現,标志着機器人從 " 工具 " 向更智能、更自主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開啓了它們的 " 二次進化 "。相比傳統機器人,具身智能賦予了機器具備與環境互動的能力,能夠感知、理解并自主适應復雜的物理世界。
在這一進化過程中,機器人不僅能完成預設的指令,還能通過自身的感知與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應對新場景的能力。想象一下,未來的 " 機器人管家 " 可以根據用户的習慣調整自己的動作、行為;生產零件的工業機器人也可以在制造過程中進行自主優化;運輸機器人可以根據搬運物品的數量、體積自主進行路徑規劃。
與此同時,這種 " 二次進化 " 也讓機器人從封閉系統走向開放的現實環境,參與到更多的應用場景中,從醫療護理、智能家居到危險環境的探索,都能看到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潛力。(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 作者| 鄧劍雲 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