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比李書福先造出車的人,在美國賣床,歡迎閲讀。
文 | 觀潮新消費,作者 | 王叁,編輯 | 郭超
2023 年 7 月,商務部等 13 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家居消費若幹措施的通知》,通過組合拳加速釋放家居消費潛力,其中提出要創新培育智能消費,支持企業運用雲計算、AI 等技術加快智能家居產品研發。
綠色化與智能化,并不是汽車產業的專屬趨勢,也是大小家電產業共同的更新方向。只不過,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費者對于大型家電的智能化更新需求并不迫切,或者説,廠商未能讓消費者看到自己的真正需求。
在智能家居領網域,有一個橫跨睡眠經濟、大健康、全屋智能、數字經濟的新興品類——智能床。一款每天跟人直接接觸至少 8 小時、間接影響另外 2 個 8 小時的產品,智能化的空間極大,本應是增速見頂的大家電市場中為數不多的藍海,但始終面臨着智商税的質疑。
2022 年冬奧會,智能床在奧運健兒的自發帶貨下成功出圈,消費者終于重新審視起這個行業:原來行業中有一家 A 股上市公司麒盛科技,是全球最大的電動床與智能床制造商之一,也是 " 冬奧智能床 " 的供應商,公司創始人曾是民營企業造車第一人,比李書福還早了 6 年。
如今,當冬奧的熱度消散于 2023 年的夏天,智能床是否打破了智商税的質疑?
初代造車人
在陰差陽錯跨界造床之前,唐國海與 " 民營造車第一人 " 之間,曾經只隔了一張紙的距離。
1953 年,唐國海出生在浙江嘉興的一個多子女家庭,家裏 7 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他的父親曾在上海的銀行工作,後來在 50 年代的銀行改制中下了崗,母親則是普通的家庭婦女。一家 9 口人的生計全靠父親一人維系,日子過得十分清貧。
1969 年,讀到中學的唐國海在 " 上山下鄉 " 的洪流中來到嘉興農村。那一年,16 歲的唐國海每天勞作 10 個小時,日薪 3 毛錢,扣除掉日常生活的費用,一年到頭攢下了 18 元現金。
回家過春節時,唐國海把這些錢交給父親,在他本人的回憶中," 父親激動得像個孩子 "。但其他人高興不起來,因為那時父親已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
父親去世後,整個家庭的生活雪上加霜,幾乎沒有了經濟來源。唐國海開始思考人生,并得出一個很簡單的結論:當時的物質财富太少了,如果能夠自己掌握技術,進而創造物質,或許生活就會好起來。
于是,他開始半工半學,早上參加生產隊勞動,下午學習《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自學了機械制圖、設計、制造等方面的知識。
1972 年,唐國海開始在農村裏打零工,幫一些小工廠修理機器。對照着書上的描述,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修好了一台農機床,并賺到了以前在生產大隊一年的工資。
這不但是唐國海人生的第一筆巨款,也讓 " 技術造富 " 成為貫穿他整個人生的信條。
随着夜以繼日的鑽研和操作,唐國海對機器的運作越來越熟悉,從修機器,發展到造機器。但是,在計劃經濟的時代,機械設備是由國家統一供應的,造機器的做法觸碰了紅線。
1975 年,有人舉報唐國海," 罪名 " 有兩條:一是離開自己做工的農村去别地修設備,屬于流竄;二是私自裝配機器,是投機倒把。
唐國海被遣送回農村原籍,但好在沒有真的背上 " 罪名 ",為他的技術保留了施展的餘地。他先後在多個國企和社辦工廠打工,做的都是機械發明和制造相關工作。
幾年後,改革開放的氛圍在江浙地區氤氲,在辭職下海的浪潮中,唐國海于 1984 年辭去了工作,開始獨立創業,用當時的説法就是 " 個體户 "。
他對 " 技術造富 " 的路線深信不疑,一直在思考用怎樣的形式以技術的 " 本錢 " 參與到市場經濟中去。
1987 年,唐國海以村辦企業的名義創辦了嘉興汽車模具廠,并參與了二汽的競标。當時,二汽在開發一款卡車,唐國海拿下了駕駛室衝壓件模具的訂單。這筆訂單的價格是 1000 萬元,刷新了他對于巨款的認知。
那時候,一部分人确實已經先富起來,但整個社會的供應水平尚未發生質變,自行車還要憑票購買," 私家轎車 " 更是大部分人沒有聽説過的詞匯。
志得意滿的唐國海做起了造車夢。
由于在之前的合作中得到了二汽的認可,二汽派出了技術人員,與唐國海聯合成立了家用微型轎車研發部。
1992 年,唐國海的第一輛微型家用轎車正式下線,并通過了天津國家技術檢測中心 6 個月 3 萬公裏的測試,這是國内最早由民營企業生產的汽車,這一年李書福還在造冰箱。
不過,產品合格,并不意味着可以量產,想要大規模生產還需要國家批準的 " 準生證 "。作為一家農村股份制企業,唐國海的汽車沒有資格進入管理目錄,他在嘉興與北京之間往返無數次,用了兩年的時間,1000 萬的收入快要燒完了,也沒能捅破這層紙。
1994 年,唐國海與新加坡的一位投資者合作,成立了一家中外合資汽車研發公司,想要彎道造車。1996 年底,新產品再次通過了技術鑑定,但同樣被 " 準生證 " 卡在門外。
1997 年,嘉興市陳德榮副市長到唐國海的廠裏開會,曾探讨過一個折中方案,在嘉興組建出租車隊,以此方式拿到準生證,但最終不了了之。在此之前,唐國海曾通過 " 某種渠道 " 聯系上主管汽車工業的副總理和機械工業部汽車司司長,民營企業造車的想法得到了支持,但在申請進入管理目錄時,依然次次碰壁。
1998 年底,在辦法用盡之後,唐國海用僅剩的資金支付了員工的工資和補償,解散了公司,徹底退出了汽車行業。
同年 8 月 8 日,吉利首輛轎車——吉利豪情下線,也邁出了民營企業造車的步伐。2001 年,吉利獲得國家轎車產品 " 準生證 ",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開啓了自主品牌造車的漫漫征途。
而唐國海已經徹底離開了這個行業。
智能床元年
1999 年初,為了給留在身邊的技術人才找點事做,唐國海開始尋找新的創業項目。他賣了房子,抵押了公司,孤注一擲,進入了一個技術積累和市場規模都幾乎是零的新興行業——電動座椅。
傳統椅子是固定的,唐國海想造一種能平躺、自動升降的椅子,這是他在美國觀察到的新趨勢。椅子骨架的材料和汽車一樣都是鋼制品,彈簧設計也有機械原理,在造車領網域積累的技術經驗得以再次應用。
2002 年,唐國海将美國 500 強企業禮恩派集團引進嘉興,開啓了電動家居的 " 中美合拍 " 之旅。
幾年後,唐國海發現,每逢經濟下行,懶人經濟就會興起,出門旅遊的意願降低,對沙發和床的要求就會相應提高。同時,随着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于工具的多功能性有天然的痴迷,想讓椅子躺下去,又想讓床坐起來。
但從技術角度看,這并不衝突,唐國海順勢進入了電動床領網域。
2005 年,唐國海創辦了麒盛科技,成為最早一批專注于智能床的公司。據他所説," 當時有一句口号我印象非常深刻,‘讓我們的家具動起來’,床不再僅僅是床本身,它可以變換形态,讓原本的休息場景變得非常多樣。"
經過半年的研發,麒盛科技電動床實現量產,并快速推向美國市場,成為舒達席夢思、泰普爾絲漣等床墊巨頭的供應商。
之所以選擇以美國市場開局,源于中美兩個市場的巨大差異。
美國人喜歡睡軟床,因為他們普遍腰短腿長,要用彈力強的床墊貼合身體曲線;中國人的身材構造則是腰長腿短,為了緩解腰部壓力,更偏愛硬板床。而且在收入水平與消費習慣的影響下,中國彈力床墊市場發展較晚,電動床的發展則更為緩慢。
美國人席夢思在 1870 年制造出世界第一張彈簧床墊,引發了歐美床墊市場乃至睡眠行業的革命。1987 年成立的智能床獨角獸 Sleep Number 在 1998 年 IPO,當時的中國睡眠市場上,一半是炕,一半是電褥子。
氣墊床可以調節床的角度和弧度,在此基礎上才有了能自動調節的智能床,所以中國的床市場可謂一步慢、步步慢。
唐國海在 2021 年參加《掌門來了》節目時提到,美國一年出售的床大約是 3000 萬個,電動智能床已經占了市場的 13%,将近 400 萬個;國内每年床的需求量是 4500 萬個,而智能床只占了大概千分之二,大約 10 萬個。據他預計,在未來 7 年内,中國的智能床市場需求,會超過 700 萬張。
在消費習慣和市場規模的共同作用下,麒盛成立初期将眼光瞄準海外,唐國海與美國人合作,在兩地分别成立了公司,中國公司負責研發,美國公司負責銷售。
2013 年,随着發展情況向好,美國公司動起了歪腦筋。美國管理層做了一個模型分析,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中國制造的模式分走了利潤,如果實現美國造,就能更賺錢。
美國公司決定 " 單飛 ",獨立負責 " 研發-生產-銷售 " 全鏈條,但他們把制造業想得過于簡單,美國工廠在半年的時間裏都沒能造出一張電動床,反而影響了市場美譽度。
随後,美國公司資金鏈斷裂,瀕臨破產,唐國海及時出手,并購了美國公司,只辭退了兩個提出 " 美國制造 " 的人,保留了原有的架構,讓 " 中國造,美國賣 " 的模式迅速回到了正軌。
2012 年,随着 " 互聯網 +" 的到來,唐國海帶領公司再次轉型,開始研究睡眠健康領網域,用 5 年時間先後投入 5 億元,研發成功了采用無線技術的非接觸式生理體征傳感器,并于 2017 年發布智能床產品,從電動床轉型為智能床。
2018 年,麒盛生產的智能床在全球銷量首次突破 100 萬張,2021 年占據美國市場 1/3 的市場份額,連續十年美國銷量第一。今年 7 月,麒盛科技對外宣布,其智能電動床全球銷量正式突破 1000 萬張。
不過,由于一直将銷售重心放在海外市場,麒盛科技在中國的知名度并不高,其隐形巨頭的身份名副其實,甚至整個智能床行業都保持着多年的隐形狀态。
直到 2022 年北京冬奧會,美國雪橇運動員薩默 · 布裏徹的一條短視頻走紅。視頻中,薩默 · 布裏徹手拿床用遙控器,一邊高呼不可思議,一邊演示智能床的多種模式。配合此前東京奧運會紙板床裂開的大眾記憶,冬奧村智能床持續出圈,熱度延續到冬奧會之後,很多運動員回國後秒下單,延續着話題的餘温。
(來源:舒福德智能床微博)
數據顯示,冬奧會前後,百度 " 冬奧智能床 " 關鍵詞搜索指數翻了 5 倍;抖音平台 " 智能床 " 搜索量同比提升超過 40 倍;京東智能床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 230%;同年雙 11、雙 12 電商節期間,智能床 GMV 同比提升了 1400 倍。
2022 年,成為智能床元年。
回國路漫漫
隐形的不僅是麒盛,更是智能床行業,那麼因冬奧會而走紅的,也不僅是麒盛旗下的舒福德和索菲莉爾兩個品牌,而是智能床品類。
傳統電動床依靠遙控控制床架,人為調節床板的彎曲程度;智能電動床自動調節床頭及床尾的高度以最大程度适應人體曲線,還能利用大數據智能監測人體數據、分析睡眠質量,同時還有智能震動按摩、預約智慧推醒、異常智能報警等功能。
與掃地機器人、炒菜機、洗碗機等近幾年新興的智能家居品類相似,智能床從功能方面解決了消費者痛點,其市場需求并不小,阻礙普及的因素是高昂的售價。但在市場經濟中,如果一款產品的缺點只是價格太高,那麼它普及的速度必定超過預期。
中國睡眠大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睡眠大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 38.2%,5.1 億中國人存在睡眠障礙。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6-2022 年間,中國睡眠經濟整體市場規模已從 2616.3 億元增長至 4562.1 億元。
失眠有多痛苦,下單就有多痛快,當消費者意識到智能床也能解決睡眠問題,那麼產業的發展将會水漲 " 床 " 高,關鍵在于如何讓消費者相信這一點。
智能床腳踏的另一個行業——智能家居,也是千億級朝陽市場。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到 6515 億元人民币,近 5 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 15%,發展勢頭迅猛。
唐國海説," 實際上在冬奧會,出名的不是麒盛科技,而是智能床這個品類,消費者對于智能床這一品類有了全新認識。"
這句話聽上去很凡爾賽,但翻開麒盛科技的财報,才發現隐藏在唐國海字裏行間的無奈。
很少有人記得,麒盛科技于 2019 年 10 月 29 日在上交所主機板上市後,三個交易日連續遭遇兩個跌停,創 A 股新股開板連續跌停紀錄。
在當時的報道中," 智能床領導者 "" 在美連續多年銷量第一 " 成為 " 最慘新股 " 的尴尬注解,而更尴尬的則是,即使如此鮮明的對比也未能出圈。2022 年,麒盛智能床因冬奧 " 橫空出世 ",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家公司在 " 橫空出世 " 之前就已經是一家上市公司了。
跌停與失焦,都是因為美國市場的占比過高。招股書顯示,2016 年至 2019 年 1-3 月,麒盛科技境外主營業務收入分别為 11.47 億元、12.56 億元、22.42 億元及 4.77 億元,占比分别為 95.65%、94.14%、95.68% 及 94.72%。
在國内智能床興起後,唐國海最大的目标就是回歸國内市場。實際上,成為 2022 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官方供應商,本身就是進軍國内市場的重要舉措。
在 2019 年 IPO 時,麒盛科技曾拟定一項 3.86 億元投資的 " 品牌及營銷網絡建設項目 ",計劃在國内 18 個一二線城市合計開設 6 家旗艦店、12 家标準店、78 家專業賣場店、96 家綜合商業體标準店以及 78 家社區标準店。
然而,2021 年底,麒盛科技表示," 鑑于國内消費者消費方式的改變,原線下鋪設直營門店計劃產生的經濟效益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将該項目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及專户利息投入至年產 400 萬張智能床總部項目(二期)"。
因此,上市至今,麒盛科技在國内市場的布局相對緩慢,直到 2023 年 4 月舒福德智能床全國首店才落地北京,目前其官網顯示門店數僅 20 家,其中 6 家是直營店。
财報顯示,2022 年,麒盛科技營收 26.63 億元,同比下降 10.23%;歸母淨利潤 2562.6 萬元,同比下降 92.82%。不僅未能在 " 智能床元年 " 完成銷量飛升,反而面臨着營收下降、淨利潤暴跌的局面。
麒盛科技給出的原因有二:一是受全球通脹的影響,海外終端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受到抑制,且 2022 年銷往海外產品結構有所變化,高性價比產品占比上升,因此總體毛利率有所下滑;
二是根據年度經營計劃,為讓 2022 年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唯一官方智能床指定供應商的熱度持續發酵,順勢打造并提升國内 " 舒福德 " 品牌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加大了對營銷宣傳的投入,在抖音、頭條、主流報紙等媒體上大量投放廣告,同時多渠道布局齊頭并進加大了銷售費用的投入,而業績增長尚未顯現。
2022 年,麒盛科技銷售費用提升至 3.93 億元,同比增長 46.09%,其中廣告及展覽宣傳費同比增長 152%。
簡而言之,美國市場不景氣,中國市場的廣告投入還沒見效。如果不能盡快完成中國市場的搶灘登陸,冬奧帶來的智能床紅利期将變成為友商做的嫁衣。
今年 6 月 30 日,麒盛科技發布《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預案》,共計募資 15.15 億元,其中 2.5 億元用于更新現有國内營銷網絡,要在國内新增 2 個旗艦店、17 個直營店和 350 個經銷商店。
回歸中國市場的急切溢于言表。
2023 年上半年,麒盛科技營收 15.23 億元,同比增長 6.25%;歸母淨利潤為 1.22 億元,同比增長 24.73%,實現雙增長。
不過,2021 年、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麒盛科技境外收入占比分别為 95.58%、94.43% 及 94.31%,并沒有明顯的下降;其中美國市場的收入占比分别為 84.44%、81.89% 及 84.52%,在 2023 年上半年不降反增。
更重要的是,當前的數據不足以支撐 " 智能床是新藍海 " 的結論。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智能床市場現狀深度研究與投資戰略調研報告(2023 — 2030 年)》顯示,2021 年我國智能床市場規模為 24.07 億元,同比增長 10.56%;2022 年達到 26.42 億元,同比增長 9.76%。
市場關注度遠高于市場規模及增速,看看就好、下單就跑的大有人在。而在只有聲量、沒有體量的智能床市場上,造床的同行聞風而動,僧多粥少,蛋糕太小。
例如,聚焦中高端床墊的慕思股份也開始聚焦數字化與智能化,推出了智能床墊產品和睡眠管理系統;喜臨門也将智能床墊作為未來規劃的重點,今年上半年就推出了 AI 空氣能助眠床墊、AI 舒腰床墊以及監測電動床等三款新品。
作為老牌家居巨頭,慕思和喜臨門的門店數量分别超過 5700 家、5000 家,在更重線下體驗的家居行業,剛剛轉向經銷模式并規劃 300 餘家門店的麒盛科技還有很多功課要補。
與此同時,成都趣睡科技、上海我樂科技等新興企業也紛紛入局智能床賽道。
究其根源,無論是更符合用户使用習慣的電視模式、閲讀模式、" 零重力 " 模式等豐富的功能,還是即時采集人體的心率、呼吸率、翻身、體動等生命體征和睡眠情況,并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數字化服務,都暫時無法以技術建立門檻。前者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更新,後者是可穿戴設備廠商技術的外溢。
任何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的領網域,都逃不出 " 不進則退 " 的定律,年逾古稀的唐國海依然是 " 技術造富 " 的擁趸,他對技術的認知也在持續更新。如他所説," 以前創業,想的就是把產品做好,能賣產品;現在是萬物智能時代,產品賣出去了才只是開始,真正賣的是系統和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