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比李书福先造出车的人,在美国卖床,欢迎阅读。
文 | 观潮新消费,作者 | 王叁,编辑 | 郭超
2023 年 7 月,商务部等 13 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通过组合拳加速释放家居消费潜力,其中提出要创新培育智能消费,支持企业运用云计算、AI 等技术加快智能家居产品研发。
绿色化与智能化,并不是汽车产业的专属趋势,也是大小家电产业共同的更新方向。只不过,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费者对于大型家电的智能化更新需求并不迫切,或者说,厂商未能让消费者看到自己的真正需求。
在智能家居领網域,有一个横跨睡眠经济、大健康、全屋智能、数字经济的新兴品类——智能床。一款每天跟人直接接触至少 8 小时、间接影响另外 2 个 8 小时的产品,智能化的空间极大,本应是增速见顶的大家电市场中为数不多的蓝海,但始终面临着智商税的质疑。
2022 年冬奥会,智能床在奥运健儿的自发带货下成功出圈,消费者终于重新审视起这个行业:原来行业中有一家 A 股上市公司麒盛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电动床与智能床制造商之一,也是 " 冬奥智能床 " 的供应商,公司创始人曾是民营企业造车第一人,比李书福还早了 6 年。
如今,当冬奥的热度消散于 2023 年的夏天,智能床是否打破了智商税的质疑?
初代造车人
在阴差阳错跨界造床之前,唐国海与 " 民营造车第一人 " 之间,曾经只隔了一张纸的距离。
1953 年,唐国海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个多子女家庭,家里 7 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他的父亲曾在上海的银行工作,后来在 50 年代的银行改制中下了岗,母亲则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一家 9 口人的生计全靠父亲一人维系,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1969 年,读到中学的唐国海在 " 上山下乡 " 的洪流中来到嘉兴农村。那一年,16 岁的唐国海每天劳作 10 个小时,日薪 3 毛钱,扣除掉日常生活的费用,一年到头攒下了 18 元现金。
回家过春节时,唐国海把这些钱交给父亲,在他本人的回忆中," 父亲激动得像个孩子 "。但其他人高兴不起来,因为那时父亲已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
父亲去世后,整个家庭的生活雪上加霜,几乎没有了经济来源。唐国海开始思考人生,并得出一个很简单的结论:当时的物质财富太少了,如果能够自己掌握技术,进而创造物质,或许生活就会好起来。
于是,他开始半工半学,早上参加生产队劳动,下午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自学了机械制图、设计、制造等方面的知识。
1972 年,唐国海开始在农村里打零工,帮一些小工厂修理机器。对照着书上的描述,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修好了一台农机床,并赚到了以前在生产大队一年的工资。
这不但是唐国海人生的第一笔巨款,也让 " 技术造富 " 成为贯穿他整个人生的信条。
随着夜以继日的钻研和操作,唐国海对机器的运作越来越熟悉,从修机器,发展到造机器。但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机械设备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造机器的做法触碰了红线。
1975 年,有人举报唐国海," 罪名 " 有两条:一是离开自己做工的农村去别地修设备,属于流窜;二是私自装配机器,是投机倒把。
唐国海被遣送回农村原籍,但好在没有真的背上 " 罪名 ",为他的技术保留了施展的余地。他先后在多个国企和社办工厂打工,做的都是机械发明和制造相关工作。
几年后,改革开放的氛围在江浙地区氤氲,在辞职下海的浪潮中,唐国海于 1984 年辞去了工作,开始独立创业,用当时的说法就是 " 个体户 "。
他对 " 技术造富 " 的路线深信不疑,一直在思考用怎样的形式以技术的 " 本钱 " 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
1987 年,唐国海以村办企业的名义创办了嘉兴汽车模具厂,并参与了二汽的竞标。当时,二汽在开发一款卡车,唐国海拿下了驾驶室冲压件模具的订单。这笔订单的价格是 1000 万元,刷新了他对于巨款的认知。
那时候,一部分人确实已经先富起来,但整个社会的供应水平尚未发生质变,自行车还要凭票购买," 私家轿车 " 更是大部分人没有听说过的词汇。
志得意满的唐国海做起了造车梦。
由于在之前的合作中得到了二汽的认可,二汽派出了技术人员,与唐国海联合成立了家用微型轿车研发部。
1992 年,唐国海的第一辆微型家用轿车正式下线,并通过了天津国家技术检测中心 6 个月 3 万公里的测试,这是国内最早由民营企业生产的汽车,这一年李书福还在造冰箱。
不过,产品合格,并不意味着可以量产,想要大规模生产还需要国家批准的 " 准生证 "。作为一家农村股份制企业,唐国海的汽车没有资格进入管理目录,他在嘉兴与北京之间往返无数次,用了两年的时间,1000 万的收入快要烧完了,也没能捅破这层纸。
1994 年,唐国海与新加坡的一位投资者合作,成立了一家中外合资汽车研发公司,想要弯道造车。1996 年底,新产品再次通过了技术鉴定,但同样被 " 准生证 " 卡在门外。
1997 年,嘉兴市陈德荣副市长到唐国海的厂里开会,曾探讨过一个折中方案,在嘉兴组建出租车队,以此方式拿到准生证,但最终不了了之。在此之前,唐国海曾通过 " 某种渠道 " 联系上主管汽车工业的副总理和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司长,民营企业造车的想法得到了支持,但在申请进入管理目录时,依然次次碰壁。
1998 年底,在办法用尽之后,唐国海用仅剩的资金支付了员工的工资和补偿,解散了公司,彻底退出了汽车行业。
同年 8 月 8 日,吉利首辆轿车——吉利豪情下线,也迈出了民营企业造车的步伐。2001 年,吉利获得国家轿车产品 " 准生证 ",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开启了自主品牌造车的漫漫征途。
而唐国海已经彻底离开了这个行业。
智能床元年
1999 年初,为了给留在身边的技术人才找点事做,唐国海开始寻找新的创业项目。他卖了房子,抵押了公司,孤注一掷,进入了一个技术积累和市场规模都几乎是零的新兴行业——电动座椅。
传统椅子是固定的,唐国海想造一种能平躺、自动升降的椅子,这是他在美国观察到的新趋势。椅子骨架的材料和汽车一样都是钢制品,弹簧设计也有机械原理,在造车领網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得以再次应用。
2002 年,唐国海将美国 500 强企业礼恩派集团引进嘉兴,开启了电动家居的 " 中美合拍 " 之旅。
几年后,唐国海发现,每逢经济下行,懒人经济就会兴起,出门旅游的意愿降低,对沙发和床的要求就会相应提高。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工具的多功能性有天然的痴迷,想让椅子躺下去,又想让床坐起来。
但从技术角度看,这并不冲突,唐国海顺势进入了电动床领網域。
2005 年,唐国海创办了麒盛科技,成为最早一批专注于智能床的公司。据他所说," 当时有一句口号我印象非常深刻,‘让我们的家具动起来’,床不再仅仅是床本身,它可以变换形态,让原本的休息场景变得非常多样。"
经过半年的研发,麒盛科技电动床实现量产,并快速推向美国市场,成为舒达席梦思、泰普尔丝涟等床垫巨头的供应商。
之所以选择以美国市场开局,源于中美两个市场的巨大差异。
美国人喜欢睡软床,因为他们普遍腰短腿长,要用弹力强的床垫贴合身体曲线;中国人的身材构造则是腰长腿短,为了缓解腰部压力,更偏爱硬板床。而且在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的影响下,中国弹力床垫市场发展较晚,电动床的发展则更为缓慢。
美国人席梦思在 1870 年制造出世界第一张弹簧床垫,引发了欧美床垫市场乃至睡眠行业的革命。1987 年成立的智能床独角兽 Sleep Number 在 1998 年 IPO,当时的中国睡眠市场上,一半是炕,一半是电褥子。
气垫床可以调节床的角度和弧度,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能自动调节的智能床,所以中国的床市场可谓一步慢、步步慢。
唐国海在 2021 年参加《掌门来了》节目时提到,美国一年出售的床大约是 3000 万个,电动智能床已经占了市场的 13%,将近 400 万个;国内每年床的需求量是 4500 万个,而智能床只占了大概千分之二,大约 10 万个。据他预计,在未来 7 年内,中国的智能床市场需求,会超过 700 万张。
在消费习惯和市场规模的共同作用下,麒盛成立初期将眼光瞄准海外,唐国海与美国人合作,在两地分别成立了公司,中国公司负责研发,美国公司负责销售。
2013 年,随着发展情况向好,美国公司动起了歪腦筋。美国管理层做了一个模型分析,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中国制造的模式分走了利润,如果实现美国造,就能更赚钱。
美国公司决定 " 单飞 ",独立负责 " 研发-生产-销售 " 全链条,但他们把制造业想得过于简单,美国工厂在半年的时间里都没能造出一张电动床,反而影响了市场美誉度。
随后,美国公司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唐国海及时出手,并购了美国公司,只辞退了两个提出 " 美国制造 " 的人,保留了原有的架构,让 " 中国造,美国卖 " 的模式迅速回到了正轨。
2012 年,随着 " 互联网 +" 的到来,唐国海带领公司再次转型,开始研究睡眠健康领網域,用 5 年时间先后投入 5 亿元,研发成功了采用无线技术的非接触式生理体征传感器,并于 2017 年发布智能床产品,从电动床转型为智能床。
2018 年,麒盛生产的智能床在全球销量首次突破 100 万张,2021 年占据美国市场 1/3 的市场份额,连续十年美国销量第一。今年 7 月,麒盛科技对外宣布,其智能电动床全球销量正式突破 1000 万张。
不过,由于一直将销售重心放在海外市场,麒盛科技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其隐形巨头的身份名副其实,甚至整个智能床行业都保持着多年的隐形状态。
直到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美国雪橇运动员萨默 · 布里彻的一条短视频走红。视频中,萨默 · 布里彻手拿床用遥控器,一边高呼不可思议,一边演示智能床的多种模式。配合此前东京奥运会纸板床裂开的大众记忆,冬奥村智能床持续出圈,热度延续到冬奥会之后,很多运动员回国后秒下单,延续着话题的余温。
(来源:舒福德智能床微博)
数据显示,冬奥会前后,百度 " 冬奥智能床 " 关键词搜索指数翻了 5 倍;抖音平台 " 智能床 " 搜索量同比提升超过 40 倍;京东智能床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 230%;同年双 11、双 12 电商节期间,智能床 GMV 同比提升了 1400 倍。
2022 年,成为智能床元年。
回国路漫漫
隐形的不仅是麒盛,更是智能床行业,那么因冬奥会而走红的,也不仅是麒盛旗下的舒福德和索菲莉尔两个品牌,而是智能床品类。
传统电动床依靠遥控控制床架,人为调节床板的弯曲程度;智能电动床自动调节床头及床尾的高度以最大程度适应人体曲线,还能利用大数据智能监测人体数据、分析睡眠质量,同时还有智能震动按摩、预约智慧推醒、异常智能报警等功能。
与扫地机器人、炒菜机、洗碗机等近几年新兴的智能家居品类相似,智能床从功能方面解决了消费者痛点,其市场需求并不小,阻碍普及的因素是高昂的售价。但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一款产品的缺点只是价格太高,那么它普及的速度必定超过预期。
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 38.2%,5.1 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2022 年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已从 2616.3 亿元增长至 4562.1 亿元。
失眠有多痛苦,下单就有多痛快,当消费者意识到智能床也能解决睡眠问题,那么产业的发展将会水涨 " 床 " 高,关键在于如何让消费者相信这一点。
智能床脚踏的另一个行业——智能家居,也是千亿级朝阳市场。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 6515 亿元人民币,近 5 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15%,发展势头迅猛。
唐国海说," 实际上在冬奥会,出名的不是麒盛科技,而是智能床这个品类,消费者对于智能床这一品类有了全新认识。"
这句话听上去很凡尔赛,但翻开麒盛科技的财报,才发现隐藏在唐国海字里行间的无奈。
很少有人记得,麒盛科技于 2019 年 10 月 29 日在上交所主機板上市后,三个交易日连续遭遇两个跌停,创 A 股新股开板连续跌停纪录。
在当时的报道中," 智能床领导者 "" 在美连续多年销量第一 " 成为 " 最惨新股 " 的尴尬注解,而更尴尬的则是,即使如此鲜明的对比也未能出圈。2022 年,麒盛智能床因冬奥 " 横空出世 ",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家公司在 " 横空出世 " 之前就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了。
跌停与失焦,都是因为美国市场的占比过高。招股书显示,2016 年至 2019 年 1-3 月,麒盛科技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11.47 亿元、12.56 亿元、22.42 亿元及 4.77 亿元,占比分别为 95.65%、94.14%、95.68% 及 94.72%。
在国内智能床兴起后,唐国海最大的目标就是回归国内市场。实际上,成为 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官方供应商,本身就是进军国内市场的重要举措。
在 2019 年 IPO 时,麒盛科技曾拟定一项 3.86 亿元投资的 " 品牌及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计划在国内 18 个一二线城市合计开设 6 家旗舰店、12 家标准店、78 家专业卖场店、96 家综合商业体标准店以及 78 家社区标准店。
然而,2021 年底,麒盛科技表示," 鉴于国内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原线下铺设直营门店计划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将该项目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及专户利息投入至年产 400 万张智能床总部项目(二期)"。
因此,上市至今,麒盛科技在国内市场的布局相对缓慢,直到 2023 年 4 月舒福德智能床全国首店才落地北京,目前其官网显示门店数仅 20 家,其中 6 家是直营店。
财报显示,2022 年,麒盛科技营收 26.63 亿元,同比下降 10.23%;归母净利润 2562.6 万元,同比下降 92.82%。不仅未能在 " 智能床元年 " 完成销量飞升,反而面临着营收下降、净利润暴跌的局面。
麒盛科技给出的原因有二:一是受全球通胀的影响,海外终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且 2022 年销往海外产品结构有所变化,高性价比产品占比上升,因此总体毛利率有所下滑;
二是根据年度经营计划,为让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唯一官方智能床指定供应商的热度持续发酵,顺势打造并提升国内 " 舒福德 " 品牌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加大了对营销宣传的投入,在抖音、头条、主流报纸等媒体上大量投放广告,同时多渠道布局齐头并进加大了销售费用的投入,而业绩增长尚未显现。
2022 年,麒盛科技销售费用提升至 3.93 亿元,同比增长 46.09%,其中广告及展览宣传费同比增长 152%。
简而言之,美国市场不景气,中国市场的广告投入还没见效。如果不能尽快完成中国市场的抢滩登陆,冬奥带来的智能床红利期将变成为友商做的嫁衣。
今年 6 月 30 日,麒盛科技发布《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共计募资 15.15 亿元,其中 2.5 亿元用于更新现有国内营销网络,要在国内新增 2 个旗舰店、17 个直营店和 350 个经销商店。
回归中国市场的急切溢于言表。
2023 年上半年,麒盛科技营收 15.23 亿元,同比增长 6.25%;归母净利润为 1.22 亿元,同比增长 24.73%,实现双增长。
不过,2021 年、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麒盛科技境外收入占比分别为 95.58%、94.43% 及 94.31%,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其中美国市场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84.44%、81.89% 及 84.52%,在 2023 年上半年不降反增。
更重要的是,当前的数据不足以支撑 " 智能床是新蓝海 " 的结论。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能床市场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战略调研报告(2023 — 2030 年)》显示,2021 年我国智能床市场规模为 24.07 亿元,同比增长 10.56%;2022 年达到 26.42 亿元,同比增长 9.76%。
市场关注度远高于市场规模及增速,看看就好、下单就跑的大有人在。而在只有声量、没有体量的智能床市场上,造床的同行闻风而动,僧多粥少,蛋糕太小。
例如,聚焦中高端床垫的慕思股份也开始聚焦数字化与智能化,推出了智能床垫产品和睡眠管理系统;喜临门也将智能床垫作为未来规划的重点,今年上半年就推出了 AI 空气能助眠床垫、AI 舒腰床垫以及监测电动床等三款新品。
作为老牌家居巨头,慕思和喜临门的门店数量分别超过 5700 家、5000 家,在更重线下体验的家居行业,刚刚转向经销模式并规划 300 余家门店的麒盛科技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与此同时,成都趣睡科技、上海我乐科技等新兴企业也纷纷入局智能床赛道。
究其根源,无论是更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电视模式、阅读模式、" 零重力 " 模式等丰富的功能,还是即时采集人体的心率、呼吸率、翻身、体动等生命体征和睡眠情况,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数字化服务,都暂时无法以技术建立门槛。前者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更新,后者是可穿戴设备厂商技术的外溢。
任何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的领網域,都逃不出 " 不进则退 " 的定律,年逾古稀的唐国海依然是 " 技术造富 " 的拥趸,他对技术的认知也在持续更新。如他所说," 以前创业,想的就是把产品做好,能卖产品;现在是万物智能时代,产品卖出去了才只是开始,真正卖的是系统和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