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她那麼蠢,難怪會被騙”,歡迎閲讀。
↑↑↑
笑到了,一部新片昨天剛上線,各大網站的評論區已經吵(罵)翻了。
有人一星差評,罵罵咧咧 " 這是詐騙吧?" 但另一方面,不少專業影評人給出高分評價,稱之為 " 高級 "。
它就是号稱第一部殺豬盤復仇電影《鹦鹉殺》。
絕對正 / 誤的事物沒什麼值得談的。越是争議之處,越有讨論的空間。
圖源:《鹦鹉殺》海報
鑑于女性懸疑復仇的題材太過誘人,忍不住一睹為快。
但等浏覽了幾個情緒最激烈的争議之後,我還是默默地調整了對影片的預期,在進入影院之前多喝了一杯美式來提神振奮。
誠邀大家參與我的觀影之旅,好的,來吧!
被騙光血汗錢,
她決定復仇反殺。
嚴格來説,可以理解某部分網友的憤怒。
這是一部優缺點都明顯的類型片。
畫面呢,是美的;拍攝美感呢,是有的;情緒刻畫呢,是體貼細膩的。
這部片本質上和 " 痛快 " 二字不沾邊兒,它壓根不是致命女人般手起刀落的爽劇,也不是被騙後智商迅速上線,進行周詳蓄謀的復仇。
圖源:《鹦鹉殺》預告
------- 内容涉及少量劇透,也可當成觀影參考 -------
作為反詐騙題材,難以避免會被拿來和《孤注一擲》拿來對比。
諸如:美女荷官在線發牌,新入園後被迫行詐,妄圖逃走的人被電擊圍毆凌虐等等,那些奇觀式的呈現和噱頭,在《鹦鹉殺》很少。
反而把鏡頭挪在了受害者身上,看看那些以情感做誘餌的殺豬盤裏,被宰殺過後的 " 豬 " 們,是如何被困在悲恸無助自暴自棄的情緒中,被洗劫後一無所有甚至欠下累累債務,又是怎樣留下創傷性應激,信任被全盤摧毀,從此活在杯弓蛇影的惶恐中。
女主和女配作為受害者,整體呈現出一種:
在巨大的震驚後被迫接受現實的麻木感,由始至終沒有哭天搶地,沒有死去活來,反而更多的是午夜夢回的無聲落淚,像被抽空靈魂的遲鈍木然。
完全反直覺,沒有戲劇化。
這是整部片重點渲染的地方,也是它區别于其他反詐騙題材的地方,更是最激發網友怒火的地方。
受害者們的猶豫彷徨确實不夠 " 爽 ",但即便再猶豫彷徨,也仍然決定為自己掙回公道的振作,自帶韌勁和生命力。
《鹦鹉殺》更像是一部文藝片,各種海島、大霧、月亮的風景和意象,讓它顯得潮濕暧昧,但——和白底黑字标注的 " 懸疑 / 犯罪 " 差之千裏。
犯罪事實呢,是沾邊的;懸疑内容呢,四舍五入幾乎等于沒有的;邏輯和情節呢,是經不起推敲的。
女主的所謂復仇和反殺的計劃,其實非常拙劣,可以説全靠巧合也不為過:
盲頭蒼蠅,大海撈針,機緣巧合。
在察覺對方身份後,幾乎自報身份,故意打草驚蛇。被男主用愛情詐騙後,她試圖照本宣科以肉身作餌,用愛情反殺。
這是一招絕對的險棋,説白了,女主從頭到尾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賭徒。
在對方沒有暴雷之前,賭了一把。押注自己北漂十年的全部積蓄,賭對方是真心實意的;在識破對方真面目之後,又賭了一把。賭騙子能良心發現,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短短數日相處壓根沒可能產生什麼過命的交情,騙子有太多個可以一走了之的機會。最後的結局她自己都沒有把握,幾乎純屬意外。
觀眾其實就是賭桌旁邊看着女主下注,難免被氣出個好歹來:" 太爛了,滿天宣發説是講殺豬盤,觀眾才是你們的豬仔對吧?"
滔天的差評和好評,其實可能都沒有錯。
如同一顆楊桃,橫看是棱,切面是星:評價的不同,來源于觀影的立場和角度不同。
前者站在縱覽全局,全能先知的高台上,因為知曉主題和劇情甚至結局,所以很難不馬後炮地對主角下達行動指令、作出價值評判:
" 認出騙子直接報警就完了,還扭捏猶豫個什麼?這麼蠢被騙是活該啊!"
後者是代入局内人視角,切身感受當事人的那些困惑、撕裂、迷惘和陣痛。
如同置身于伸手不見五指的迷霧模式,不知道自己會否在毒區中了迷瘴,也不知道會否在下一秒遭受攻擊。跟随主角加入與對手的博弈,無法預測的冒險。
南橘北枳的類型片,
和強目的導向的 " 功利觀影 "。
劇情看似魔幻,但這個被殺豬盤後成功反殺的故事,其實源自于真實案例。
2020 年 9 月,王女士在 " 殺豬盤 " 的網戀中被詐騙了 22 萬後,即便已經及時報警但跨境找無法追回。
心有不甘的她佯裝愛得情深意切,繼續與騙子周旋,花費了 8 個月時間攻破對方心房,将其 " 釣 " 出水面。
圖源:網絡
在騙子以為甜甜愛情終于輪到自己,滿心歡喜坐火車來與她面基的時候,王女士開始收網。
事先聯絡好的便衣警察埋伏在四周,在犯罪嫌疑人露面的時候,将他一舉捕獲。
圖源:網絡
電影确實是來源于真實案例的改編,但經過文藝片的氛圍加工之後,實戰指導價值被弱化了,它不是一個硬核推理,也不是一個反詐指南。
如果放下對 " 讓我學一下她有啥好方法 " 的執念,只是去感受 " 我來看看她都經歷了什麼 ",大概更能讓觀眾放棄目的性,感受片子的美感。
但調教觀眾不是一個好主意,觀眾也很難會買賬。
對于閱聽人狹窄的文藝片來説,如果非要進駐影院,票房似乎已成定局。
要麼提煉噱頭來做 " 誇大式宣傳 ":
比如 2019 年《地球最後的夜晚》掐着跨年日上映,在短視頻平台鋪天蓋地的 " 一吻跨年 " 營銷攻勢下,無數注重儀式感的少男少女們湧入電影院,創造了将近 3 億的票房,迄今仍被觀眾大罵 " 詐騙 ";
圖源:《地球最後的夜晚》
要麼坦然接受無人問津然後沉寂的命運,比如大多數湮入塵煙的文藝片。
因為講真的,在這種情緒阈值無限拉高,被 " 被 3s 要露鈎子,15s 要抛懸念 " 的快節奏短視頻豢養出的觀眾,已經沒有耐心了。
我們的優績主義思維浸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人生抉擇,到階段目标,再到觀影口味……統統被徹底扭轉。
我們要看 1 篇文章掌握 N 個方法論、3 分鍾了解一部劇、7 天學一門技能的速成指南,壓根沒有耐心泡在文藝片裏,看那左右彷徨的主角,在言之無物的場景轉場裏,揮灑無病呻吟的泛濫情緒。
這也是在歐洲電影節上大放異彩的文藝片,進入内地影院門庭冷落,噓聲一片的原因。
圖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2021 年一部名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文藝片在國外大獲好評,獲得戛納金棕榈等多項提名。講述一個有着高學歷和穩定感情的女孩,卻一次又一次打破本該前途無量的安穩人生,不斷撲騰試錯。
她對愛情迷茫,拒絕功成名就男友的求婚,卻對一個得過且過的咖啡店員動了心;她對生育迷茫,前腳因為拒絕和前男友生孩子而分手,後腳意外懷孕卻打算留下來成為未婚媽媽;她對職業夢想迷茫,不斷地換專業和轉行,從醫學生到心理學,去書店打工再從零開始學做攝影師……
可以説得上腳踩香蕉皮,滑到哪算哪,毫無規劃可言。
一直到電影結尾,她也依然是個看起來庸碌沒出息的、完全不符合東亞世俗成功标準的普通人。沒能升職加薪活成 " 爽文 ",也當不了觀眾期待的 " 大女主 "。
圖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她許多婚戀和擇業的重大抉擇,放我們眼裏堪稱 " 把一手好牌打爛 ",在卷生卷死的東亞語境裏,是一定會被罵:矯情做作、逃避責任、還沒戒奶、文青巨嬰的。
根本經受不住那些功利化的拷問:做這個有什麼意義?能產生什麼價值?對你有什麼好處?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植物還是那株植物,只是土壤不同了。
時刻謹記扣題升華,每個案例都導向結論的是命題作文;藝術這事兒注定需要一些旁枝逸出,一些搖曳彷徨,一些空白和閒筆。
我們的容錯度太低了,在無人兜底的成長環境中,經不起這種三分鍾熱度的無序探索,容不下這種随性散漫的左顧右盼。
過去 10 年,那些瞧不起體制,叫嚣着 "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 的年輕人們,已經在批量回歸,懸梁刺股地考公考研,尋求 " 上岸 " 了。
圖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所以暧昧,跳脱,混沌,雲裏霧裏,遊離晃蕩,叙事細碎的文藝電影,無法獲得商業成功的原因很簡單:
辛辛苦苦在百忙之中擠出來的倆小時,你就給我看這?晦澀沉悶,無病呻吟,毫無邏輯,無聊空洞!
沒有了充分的閒暇,就容易對半天不講重點,提供不了爽感,沒有宣教警世意義的作品惱羞成怒。
説白了:大眾的觀影取向,不一定取決于審美,也可能源自于心态。
但觀眾又有什麼錯呢?
大家都是這湍急的時代浪潮中一滴水而已。
站立場,評對錯是容易的,但生活復雜之處就在于,或許雙方都沒有錯,只是雙方都不适合。
點擊 " 一鍵三連 "
百忙中停下來,滋養身心!
蟬創意專注于人類腦洞開發的事業
對藝術作品、潮流文化、網絡熱點進行播報
【未經許可 |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