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她那么蠢,难怪会被骗”,欢迎阅读。
↑↑↑
笑到了,一部新片昨天刚上线,各大网站的评论区已经吵(骂)翻了。
有人一星差评,骂骂咧咧 " 这是诈骗吧?" 但另一方面,不少专业影评人给出高分评价,称之为 " 高级 "。
它就是号称第一部杀猪盘复仇电影《鹦鹉杀》。
绝对正 / 误的事物没什么值得谈的。越是争议之处,越有讨论的空间。
图源:《鹦鹉杀》海报
鉴于女性悬疑复仇的题材太过诱人,忍不住一睹为快。
但等浏览了几个情绪最激烈的争议之后,我还是默默地调整了对影片的预期,在进入影院之前多喝了一杯美式来提神振奋。
诚邀大家参与我的观影之旅,好的,来吧!
被骗光血汗钱,
她决定复仇反杀。
严格来说,可以理解某部分网友的愤怒。
这是一部优缺点都明显的类型片。
画面呢,是美的;拍摄美感呢,是有的;情绪刻画呢,是体贴细腻的。
这部片本质上和 " 痛快 " 二字不沾边儿,它压根不是致命女人般手起刀落的爽剧,也不是被骗后智商迅速上线,进行周详蓄谋的复仇。
图源:《鹦鹉杀》预告
------- 内容涉及少量剧透,也可当成观影参考 -------
作为反诈骗题材,难以避免会被拿来和《孤注一掷》拿来对比。
诸如:美女荷官在线发牌,新入园后被迫行诈,妄图逃走的人被电击围殴凌虐等等,那些奇观式的呈现和噱头,在《鹦鹉杀》很少。
反而把镜头挪在了受害者身上,看看那些以情感做诱饵的杀猪盘里,被宰杀过后的 " 猪 " 们,是如何被困在悲恸无助自暴自弃的情绪中,被洗劫后一无所有甚至欠下累累债务,又是怎样留下创伤性应激,信任被全盘摧毁,从此活在杯弓蛇影的惶恐中。
女主和女配作为受害者,整体呈现出一种:
在巨大的震惊后被迫接受现实的麻木感,由始至终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死去活来,反而更多的是午夜梦回的无声落泪,像被抽空灵魂的迟钝木然。
完全反直觉,没有戏剧化。
这是整部片重点渲染的地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反诈骗题材的地方,更是最激发网友怒火的地方。
受害者们的犹豫彷徨确实不够 " 爽 ",但即便再犹豫彷徨,也仍然决定为自己挣回公道的振作,自带韧劲和生命力。
《鹦鹉杀》更像是一部文艺片,各种海岛、大雾、月亮的风景和意象,让它显得潮湿暧昧,但——和白底黑字标注的 " 悬疑 / 犯罪 " 差之千里。
犯罪事实呢,是沾边的;悬疑内容呢,四舍五入几乎等于没有的;逻辑和情节呢,是经不起推敲的。
女主的所谓复仇和反杀的计划,其实非常拙劣,可以说全靠巧合也不为过:
盲头苍蝇,大海捞针,机缘巧合。
在察觉对方身份后,几乎自报身份,故意打草惊蛇。被男主用爱情诈骗后,她试图照本宣科以肉身作饵,用爱情反杀。
这是一招绝对的险棋,说白了,女主从头到尾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赌徒。
在对方没有暴雷之前,赌了一把。押注自己北漂十年的全部积蓄,赌对方是真心实意的;在识破对方真面目之后,又赌了一把。赌骗子能良心发现,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短短数日相处压根没可能产生什么过命的交情,骗子有太多个可以一走了之的机会。最后的结局她自己都没有把握,几乎纯属意外。
观众其实就是赌桌旁边看着女主下注,难免被气出个好歹来:" 太烂了,满天宣发说是讲杀猪盘,观众才是你们的猪仔对吧?"
滔天的差评和好评,其实可能都没有错。
如同一颗杨桃,横看是棱,切面是星:评价的不同,来源于观影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前者站在纵览全局,全能先知的高台上,因为知晓主题和剧情甚至结局,所以很难不马后炮地对主角下达行动指令、作出价值评判:
" 认出骗子直接报警就完了,还扭捏犹豫个什么?这么蠢被骗是活该啊!"
后者是代入局内人视角,切身感受当事人的那些困惑、撕裂、迷惘和阵痛。
如同置身于伸手不见五指的迷雾模式,不知道自己会否在毒区中了迷瘴,也不知道会否在下一秒遭受攻击。跟随主角加入与对手的博弈,无法预测的冒险。
南橘北枳的类型片,
和强目的导向的 " 功利观影 "。
剧情看似魔幻,但这个被杀猪盘后成功反杀的故事,其实源自于真实案例。
2020 年 9 月,王女士在 " 杀猪盘 " 的网恋中被诈骗了 22 万后,即便已经及时报警但跨境找无法追回。
心有不甘的她佯装爱得情深意切,继续与骗子周旋,花费了 8 个月时间攻破对方心房,将其 " 钓 " 出水面。
图源:网络
在骗子以为甜甜爱情终于轮到自己,满心欢喜坐火车来与她面基的时候,王女士开始收网。
事先联络好的便衣警察埋伏在四周,在犯罪嫌疑人露面的时候,将他一举捕获。
图源:网络
电影确实是来源于真实案例的改编,但经过文艺片的氛围加工之后,实战指导价值被弱化了,它不是一个硬核推理,也不是一个反诈指南。
如果放下对 " 让我学一下她有啥好方法 " 的执念,只是去感受 " 我来看看她都经历了什么 ",大概更能让观众放弃目的性,感受片子的美感。
但调教观众不是一个好主意,观众也很难会买账。
对于閱聽人狭窄的文艺片来说,如果非要进驻影院,票房似乎已成定局。
要么提炼噱头来做 " 夸大式宣传 ":
比如 2019 年《地球最后的夜晚》掐着跨年日上映,在短视频平台铺天盖地的 " 一吻跨年 " 营销攻势下,无数注重仪式感的少男少女们涌入电影院,创造了将近 3 亿的票房,迄今仍被观众大骂 " 诈骗 ";
图源:《地球最后的夜晚》
要么坦然接受无人问津然后沉寂的命运,比如大多数湮入尘烟的文艺片。
因为讲真的,在这种情绪阈值无限拉高,被 " 被 3s 要露钩子,15s 要抛悬念 " 的快节奏短视频豢养出的观众,已经没有耐心了。
我们的优绩主义思维浸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生抉择,到阶段目标,再到观影口味……统统被彻底扭转。
我们要看 1 篇文章掌握 N 个方法论、3 分钟了解一部剧、7 天学一门技能的速成指南,压根没有耐心泡在文艺片里,看那左右彷徨的主角,在言之无物的场景转场里,挥洒无病呻吟的泛滥情绪。
这也是在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文艺片,进入内地影院门庭冷落,嘘声一片的原因。
图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2021 年一部名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文艺片在国外大获好评,获得戛纳金棕榈等多项提名。讲述一个有着高学历和稳定感情的女孩,却一次又一次打破本该前途无量的安稳人生,不断扑腾试错。
她对爱情迷茫,拒绝功成名就男友的求婚,却对一个得过且过的咖啡店员动了心;她对生育迷茫,前脚因为拒绝和前男友生孩子而分手,后脚意外怀孕却打算留下来成为未婚妈妈;她对职业梦想迷茫,不断地换专业和转行,从医学生到心理学,去书店打工再从零开始学做摄影师……
可以说得上脚踩香蕉皮,滑到哪算哪,毫无规划可言。
一直到电影结尾,她也依然是个看起来庸碌没出息的、完全不符合东亚世俗成功标准的普通人。没能升职加薪活成 " 爽文 ",也当不了观众期待的 " 大女主 "。
图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她许多婚恋和择业的重大抉择,放我们眼里堪称 " 把一手好牌打烂 ",在卷生卷死的东亚语境里,是一定会被骂:矫情做作、逃避责任、还没戒奶、文青巨婴的。
根本经受不住那些功利化的拷问:做这个有什么意义?能产生什么价值?对你有什么好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植物还是那株植物,只是土壤不同了。
时刻谨记扣题升华,每个案例都导向结论的是命题作文;艺术这事儿注定需要一些旁枝逸出,一些摇曳彷徨,一些空白和闲笔。
我们的容错度太低了,在无人兜底的成长环境中,经不起这种三分钟热度的无序探索,容不下这种随性散漫的左顾右盼。
过去 10 年,那些瞧不起体制,叫嚣着 "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的年轻人们,已经在批量回归,悬梁刺股地考公考研,寻求 " 上岸 " 了。
图源:《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所以暧昧,跳脱,混沌,云里雾里,游离晃荡,叙事细碎的文艺电影,无法获得商业成功的原因很简单:
辛辛苦苦在百忙之中挤出来的俩小时,你就给我看这?晦涩沉闷,无病呻吟,毫无逻辑,无聊空洞!
没有了充分的闲暇,就容易对半天不讲重点,提供不了爽感,没有宣教警世意义的作品恼羞成怒。
说白了:大众的观影取向,不一定取决于审美,也可能源自于心态。
但观众又有什么错呢?
大家都是这湍急的时代浪潮中一滴水而已。
站立场,评对错是容易的,但生活复杂之处就在于,或许双方都没有错,只是双方都不适合。
点击 " 一键三连 "
百忙中停下来,滋养身心!
蝉创意专注于人类腦洞开发的事业
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播报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