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為什麼給孩子讀這本書:與其當個感性小韭菜,不如活得理性有力量,歡迎閲讀。
重要消息 ~~
本周五,會給大家帶來一套劍橋原版教材的綜合體系課程,是直播課,也是帝都 TOP 英語牛娃的私藏小課,家長圈口碑滿分!
名額非常少,會即時封班,然後帶娃兒們專心學、考、衝。需要的朋友一定先把預約點好,準點來鎖定!
最好把專屬群也加上,群内家長會收到課程的第一波通知、KPF 的一手消息、真人老師答疑
(掃碼進群)
大家好,我是千媽。
周末跟小朋友玩了次有意思的 " 角色互換 ",起因是每次逛街都要吐槽我摳門,她想買無印良品的筆,我説你不是有好幾只長得差不多的筆嘛。
她説什麼差不多,差遠了。
我説有啥區别,用無印良品的筆寫作業會得 A?
她氣鼓鼓地説,懶得理你,你不懂。
我説要不你用自己零花錢買?我沒意見。
她立馬像摸到燙手山芋,迅疾放下手裏的筆,算了,不買了。
我故意慫恿,想買就買嘛,你零花錢那麼多,買幾只筆算什麼,九牛一毛。
她一本正經板着臉,我的零花錢是不動產,知道啥叫不動產不,就是永遠不能動的資產!
我真是笑不活了,等于你的錢是永遠不能動的資產,我的錢就是随時可流動的資產?
看嘛,哪裏是我摳門,明明就是你這薅羊毛的 " 狼子野心 " 太過明顯。
她自然是不承認的,還跟我毒舌 :
" 媽媽,你知道嗎,你還好是女生哦,你要是男生,連女朋友都找不到。"
我説為啥?她翻個小白眼,就你這麼摳,女生跟你逛一次街就 over 了,還談什麼戀愛。
哈哈,我心想,我要是男生,遇到只想薅羊毛的女生也不談,這戀愛咱也不是非談不可。
為了收拾下小毒舌,我就想到了 " 互換角色 " 遊戲。
遊戲剛開始,她還是蠻開心的,因為錢包裏平白無故多了百元大鈔,她要做的,只是負責安排我倆的一天,且剩餘金額都歸她自己所有。
有錢有權,人生巅峰啊~
只不過,遊戲進行一半還不到,就變成了自己最讨厭的人。
我説哇,這個漁夫帽好好看,感覺很适合我耶,她説,你不是有好幾個長得差不多的帽子。
我説诶,這家舒芙蕾是我喜歡的口味,她説,走吧,别看了,熱量!卡路裏!
後面幹脆擺爛,活像一個意志堅定的直男,對我的各種喜好假裝視而不見。
最搞笑是帶我去逛 BURBERRY,我心想,不會吧,前面的冷酷都是裝滴?這娃要把不動產拿來給我買衣服?這麼大方!?
事實證明我還是太天真,原來人家是為了省飲料錢,請我在 BURBERRY 的露天咖啡廳喝免費咖啡,關鍵人家氣場還拿捏得特别穩,仿佛 BURBERRY 是她開的,别客氣,盡管點,不只咖啡,還有紅茶 ...... 我真是謝了。
▲來源:自己拍攝
但飯總是要吃的吧,她在手機上劃半天,終于挑出個中餐,我一看價格,還有菜品和分量,趕緊提議我能不能自費買點外帶壽司。
她擺出一張傷自尊的清高臉,表示就算我買了她也絕對不會吃,以至于當我親眼所見一盒壽司被她幹掉三分二時,都有點懷疑人生。
看吧,想讓一個人改變立場并不難,挪挪屁股就好。
這種教育方式也蠻推薦給大家,不需要言語上説教,更不需要衝突,主打就是一個讓你走我走過的路,感受我的感受。
立場一變,人就冷靜了,在美好的理性氛圍下,我們順勢探讨了下 " 摳 " 這個話題。其實,我一直不覺得 " 摳 " 是個貶義詞,過度 " 摳 " 肯定不妥,但适度 " 摳 " 反而説明多少還有點經濟學思維,沒那麼容易被割韭菜。
大學時教授講的一句話,我至今記憶深刻 :
" 經濟學不能讓你發财,但經濟學能幫你把世界變得可以解釋,咱們普通人學經濟學,不是為了自己能做什麼,而是為了讓别人不能随便對你做什麼。"
就像英國經濟學家瓊 . 羅賓遜説的,學習經濟學,是為了不上經濟學家的當。
比如,學過經濟學,你大概率就不會被那些營造出來的東西迷惑,而是能夠透過美麗的櫥窗、精致的氛圍感,看見店租、成本、售價、實際需求這些相對客觀點的東西。
比如,像我這種學經濟學出身的女孩子,對鑽戒就沒啥興趣。
鑽石這種東西,要不是被壟斷開采,早就不值錢了,只是因為跟愛情恒久遠強行挂鈎,才把世界上一半的女人都搞成了潛在付費對象。
充分了解經濟學後,你會更加理解什麼是 " 我與物質的關系 ",對我來説,物質絕不可凌駕于我之上,我要用自己的頭腦和理性去掌控它,讓它服務于我,一步步構建我堅實的基礎。
這也是我覺得孩子很有必要了解經濟學的原因,不是要學多少理論知識,而是獲得一種有用的思考方式。經濟學家看事物的方式,跟科學家搞研究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
觀察現象→提出論點→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證明或否定他們的論點
它的特點就是很科學很理性,把復雜的世界簡單化,直接洞察事物本質。其實很多人是不習慣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社會的,尤其女孩子,更傾向從感性角度看問題,活得比較内耗,但很多事物、現象的本質就是價值互換,它不會因為你内耗而改變,你得理解這個現實。
所以,個人覺得與其踩一堆坑再來糾偏,還不如早點看清楚。
除了借 " 角色互換 " 這類遊戲給孩子提供掌控金錢,理解消費的實踐機會,建議大家還可以挑一些合适的書,來幫助孩子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經濟學,比如今天分享的這本《給孩子的小島經濟學》。
▲
來源:當當
出版社: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适讀年齡:9 歲 +
作者勞拉 · 馬斯卡羅畢業于巴寒羅那大學金融與法律專業,是西班牙教育改革的知名人物,她啓動的金融教育試點項目取得了很大成功。
我之前讀過中信的成人版《小島經濟學》,豆瓣評分很高,也是學經濟學的同學基本都會讀的。
它以一個虛構小島為背景,用生動的故事和圖片展示了從最基礎的交換行為到復雜的全球貿易,從個體決策到國家政策制定等各個層面的經濟現象,通俗易懂又趣味十足。
《給孩子的小島經濟學》背景還是這個虛構小島,呈現形式也還是故事 + 漫畫,但内容更貼合孩子的閲讀需求。
小男孩薩穆埃爾生活在一座小島上,島上人們的生活就是捕魚、吃飯和休息。可是薩穆埃爾覺得,捕魚的日子太無聊了,他好奇外面更廣闊的世界。
當他慢慢長大,不得不加入捕魚大軍中,但單靠體力,老是抓不到魚,男孩就一直琢磨,怎麼做才能捕到更多的魚。
當他打聽到其他村的村民可以用網捕魚,工作一天能捕不少魚,還有時間休息,薩穆埃爾很心動,也想用漁網來解決問題。
可是,村裏的老人説,如果你一天不捕魚,你就一天沒飯吃。
薩穆埃爾織出一張漁網,至少也得三十天。這三十天他該如何養活自己呢?
他想到可以跟别人租借這三十天存活需要的魚量,等捕完魚,再雙倍還給那些人。對薩穆埃爾來説,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他解決目前沒有捕魚的生活困境。對借魚給薩穆埃爾的人來説,相當于投資,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拿到雙倍回報。
你看,故事的整個核心脈絡,就是在培養孩子觀察客觀現象,理性思考解決方法的經濟學思維。
▲來源:當當
當薩穆埃爾成功織出漁網,并用漁網捕了很多的魚,比他們之前徒手捕魚要多很多。
其他漁民看到這種情況,也想學薩穆埃爾。
這時候,薩穆埃爾就可以把織出來的漁網賣給其他人,還可以通過教授他們織漁網賺錢。
經濟學原理就開始運作起來了~
通過這種方式,整個島的村民都不再每天捕魚了,因為太多也吃不完。
于是他們有了更多時間去做其它事情,比如種菜啊,織網啊,買賣等。
讀到這裏,孩子就了解了買賣產生的前提:剩餘時間和剩餘生產資料。
▲來源:《給孩子的小島經濟學》書本插圖
就這樣,用講故事的方式,作者勞拉 · 馬斯卡羅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堂生動的經濟學啓蒙課,配上讓人忍俊不禁的漫畫,高大上的經濟學也變得淺顯有趣。
最後,再給大家分享個小插曲 ~
共讀這本書時,小朋友問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
" 你喜歡寫東西,為啥不直接學文學,要學經濟學呢?"
我想了想,説 :
" 經濟學讓我更開心地享受文學。"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馬克思在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裏寫到的這句話,是一個基本生存邏輯。
理性是比較冷的,利益、人性都是比較冷的東西,但正是這種冷冷的理性思維,保障了我們的感性,讓我們更清醒地活着,學會分辨和把握那些真正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