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融資縮減、數字療法降温:市場在等好項目跑出來,歡迎閲讀。
文|胡香赟
編輯|海若鏡
據動脈橙數據庫統計,截止今年 7 月上旬,國内一級市場上完成新一輪融資的數字療法項目僅有 12 個,遠不及前兩年時的輝煌。
" 有這麼多嗎?" 但當 36 氪求證這一數字與機構體感的水温是否相符時,還是有投資人發出感慨。
圖源:動脈橙數據庫
受醫療行業投資大環境影響,數字療法賽道也在縮水," 賽道整體熱度不高,還是有項目在不斷出來,但投資人可能不太關注 "。此外有企業提到,海外數字療法龍頭企業 Pear Therapeutics 破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界對數字療法賽道的認知," 近來經常能聽到唱衰行業的聲音 "。
但整體而言,當前的數字療法賽道無論是從政策監管标準、病種适應症,還是參與者類型上來看,都呈現出愈發多樣的趨勢。近期與 36 氪交談的創業者大多表示,數字療法的發展仍處在早期階段,仍然看好其未來潛力。
行業短暫進入冷靜期,未嘗不是對優質項目的一場 " 洗牌 "。
企業表現兩極分化,數字療法缺少 " 買方 "
談及當前數字療法企業的成熟度是否達到兩年前市場爆火時行業對它們的預期時,遠毅資本總結為:" 不同公司之間,差異非常大 "。
clinicaltrials.gov 網站收錄的數據顯示,2017 年到 2021 年間,全球數字療法臨床試驗注冊數量快速增長,總計超 380 項,占近 10 年來數字療法臨床總量的 90% 以上;在國内,截止 2022 年,NMPA 官網上獲批的數字療法產品也已接近 40 項。
36 氪了解到,當前的企業中,其實不乏一些已經 " 實現千萬元規模批量化盈利 " 的企業出現。例如今年 6 月時完成數千萬元 Pre-A 輪融資的肌骨疼痛數字療法企業睛采智能,就提到自己是賽道上 " 為數不多的盈利企業 ";也有在 2022 年下半年完成一輪融資的企業表示,随着業務鋪開,當前自己的 " 資金壓力不太大 "。
不過,商業化仍然是困擾多數企業的問題。遠毅資本方面也表示,國内外市場上也有很明顯的例子,比如海外的 Pear、Akili,產品出來以後商業化仍十分困難。
從商業模式上來看,不同于擁有明确用藥指導的藥物,數字療法產品在社會上的市場推廣,更多依靠臨床醫生通過文獻,或參加臨床試驗來提高認知和接受度,是一種方 " 點對點式傳播 ",推廣效果和速度存在一定局限。36 氪也注意到,部分企業在 " 打 " 知名度時,往往需要先依靠 " 大咖創始人 " 自身或其所在醫院的資源優勢。
另一方面,不同病種的數字療法發展階段不同,許多病種下的數字療法對醫生而言仍是陌生事物。數字化疼痛管理平台鉑桐醫療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王傑軍提到,在認知障礙等場景相對成熟的領網域,一些數字療法已經可以變成獨立的產品去使用,因為有人願意去支付。但在很多其他疾病上,比如疼痛,醫生和患者則缺乏認知。
此外,審評審批體系和臨床評價體現尚未形成标準、產品入院标準不清晰,以及保險與患者兩者間付費模式不明朗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數字療法的商業化表現。
不過,多位受訪者提到,近兩年來數字療法市場培育在逐漸成熟," 現在講到數字療法,幾乎所有醫生都知道,不需要創業者從頭開始做市場教育。趕上了這個好機會,接下來需要不斷完善產品。"
除了收入體量,遠毅資本提到,收入質量也很重要。" 要看企業到底在用哪一部分業務去賺錢,有些企業把賣藥、賣器械的收入也打包總包裏,這和依靠自己的軟體產品服務本身賺來的錢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的觀點裏,企業自己的產品及服務要占大頭,而不是别人的。"
歸根結底,數字療法企業究竟怎樣才能為自身造血?一切的問題根源都要回到 " 產品 " 本身上去談。
數字療法的效果應在真實世界中得到檢驗
一個直觀的表現是,當前的數字療法產品達到的臨床效果,并未完全達到市場的期待。億歐智庫一份針對臨床醫生的調查問卷顯示,臨床療效不達預期、個體化治療方案流程繁瑣、重症患者數字療法療效不顯著等都是困擾數字療法使用的問題。
部分從業者也提到,國内一些數字療法項目缺少明确的臨床價值驗證。換句話説,只做一款軟體是不夠的,數字療法要讓使用者看到它為現有醫療體系帶來的附加值。
以 Pear 為例,公司旗下第二款獲 FDA 批準,用于阿片類藥物成瘾管理的數字療法產品 reSET-O,之所以能成為門診治療的輔助手段,部分得益于它在臨床和經濟學上達到的指标上的飛躍。一項針對 321 名患者的為期 6 個月的回顧性研究曾顯示,reSET-O 節省的醫療費用約達 2385 美元一人。
王傑軍以從創業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給出了相似的看法。他認為,開發任何一款數字療法的產品,無論是從對患者生存周期、生活質量及藥物經濟學的影響還是其他評判維度上,數字療法都應該拿出其 " 成為臨床治療的有效補充方式的證據 "。
以傳統腫瘤内科室為例,藥物手段是這個學科的主要手段,但在 DRG/DIP 病種收費改革之下," 單純的藥物評分是非常低的 "。" 比如遇到一個惡性腫瘤腹膜後轉移疼痛的病人,過去内科可能就是用嗎啡等藥物治療,不僅效果不好,在現在的收費規則下也變得不合理了。數字療法整合專家經驗後,為醫生提供更多類型的治療指導,如膜後轉移的射頻治療、核素治療等多學科、多模态的診療,也可以通過數字療法完善院外管理,不僅提高了療效和患者就醫感受,也是的科室收入結構更加合理。"
押注病種的時機,也是能否促進商業化的重點。一位創業者提到,受限于過往學科發展問題,很多科室并不知道如何做數字化。" 很多醫院、客户并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式經濟、高效地運轉起來。數字療法企業依托自己的資源整合能力提供服務,就能搶占先機。"
這也就能看到,在代謝類慢病、精神和認知類障礙疾病這些傳統的自帶長周期院外管理基因的病種之外,皮膚科、眼科、乃至腫瘤類數字療法近年來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比如專注眼病治療與防控解決方案的覺華醫療和集視醫療,均在今年一季度完成了天使輪融資。
遠毅資本認為,從結果來講,可以驗證數字療法服務是否有效的指标有很多:" 對患者來説治療結果是否有改善,急性發作症狀是否減少,醫藥費支出有沒有下降;對醫生而言可能是有沒有看到更大範圍内的患者獲益;對醫院而言可能在經營上有沒有效果;對整個醫保而言,帶給整個人群的疾病負擔有沒有下降,這些都是要考慮的。"
不過,實現臨床獲益雖是前提,但并不代表完全需要用一種藥物或器械的評價方式來判斷數字療法的 " 成功 "。
遠毅資本提到,臨床研究和實際臨床使用其實并不完全等同。臨床研究之中,患者是被服務的,得到的關注度更多、依從性更高,這和平時普通的臨床使用完全不一樣。" 數字療法本質上是一種遠程的數字化醫療服務,底層是要用服務來打底的。既然它是一種服務,你就沒有辦法用一種藥的方式去評價它。"
這也是為何在數字療法領網域,有些投資人雖然也會鼓勵被投企業做臨床拿證,提高自家產品的 " 門檻 ",但卻更重視真實世界中得到的檢驗成果,因為大部分數字療法產品的使用場景在院外,"是患者去以後去做長周期的、居家的、自助的服務,真實世界中獲得的數據才能反映這個服務的質量,均質性和真實性 "。
政策預期樂觀,但自身運營能力更關鍵
目前,行業整體對數字療法其實沒有一個明确的定義,按照國際數字療法聯盟的説法,它提供的是 " 一種由軟體驅動的循證治療性幹預 "。" 説到底就是軟體," 遠毅資本表示:" 所以數字療法是一個看起來沒有壁壘,誰都可以參與的賽道。但進來之後就會發現它對團隊的綜合能力要求極高,不是每個企業都能跑出來。"
行業共識性看法認為,整個醫療過程包括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管理等諸多環節。在以公立醫院為主導的國内治療體系之下,診斷和治療是完成度較高的兩個環節,但處在其前後的預防和康復管理部分其實是割裂的。
數字療法被寄希望于成為串聯起這些缺失環節的 " 補充要素 ",執行難度并不小。這也是為何在數字療法領網域," 大咖創業 "、聚攏更多優勢資源的模式雖并不少見,但真正整合、落地這些資源卻并不容易," 想讓它變為一個标準就更難了 "。
在尚未形成穩定、規模化產業鏈的數字療法領網域,承擔着探索和建設任務的其實是這些創業企業自己:如開發環節可能關系到軟體公司、硬體設備制造商、科研院所;推廣環節包含的各類藥品或器械經銷商、醫療機構;支付環節則關系到醫保和商保等。閉環内的參與者有多少,決定了盤子最終能做多大。
打通服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僅以支付環節為例,36 氪了解到,數字療法概念對國内保險業而言仍是新鮮事物。"保險公司和醫療科技公司雖然都各有自己的工作體系,但雙方整體是‘兩情相悦’希望合作的狀态,如何走通讓雙方、特别是患者獲益的路值得探讨嘗試。比如參與到健康管理的服務裏,提供線上多學科會診、患者管理等數字醫療產品定制服務。國外已有數字療法公司減少急性醫療支出、數字醫療產品延長腫瘤患者生命周期的具體案例,對國内保險公司設計產品非常有參考價值。" 鉑桐醫療運營負責人葉蕾表示。
這條路徑上已經不乏初步取得成果的 " 探路者 "。有數字療法企業在和 36 氪交流時曾含蓄表示,在自己所處的細分病種產業鏈上," 頭部的藥品和器械廠商,幾乎都是我們的客户 "。
另一個好消息是,政策端對數字療法對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幾乎是在 " 窮盡蠻荒之力提供支持 "。36 氪統計發現,海南、天津、上海等多地均已針對數字療法提出明确的鼓勵政策。如海南省去年 9 月時發布《加快推進數字療法產業發展若幹措施的通知》,優惠政策覆蓋產品研發、審評審批、臨床研究及轉化醫學、社會資本以及醫保 / 商業保險介入方方面面;天津市已設立數字療法產業園,明确相關企業注冊規則,并為不同類型企業和保險、基金等機構 " 牽線 "。
即使是在廣東、北京等并未直接出台為數字療法企業提供傾斜政策的地區,在醫療器械審評審批,或生物醫藥全產業鏈條上予以的優惠力度也并不小。對于企業來説,能否與相關政策同頻,可能會是發展的關鍵。
不過,也有從業者認為,外部環境因素都只是助力,還是 " 企業自身的内功最重要 ",比如每一個環節的服務是否被打通,讓醫生、患者都滿意:" 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某一款數字療法產品到底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這些價值有沒有人買單,就是檢驗商業模式是否有效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