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能換背景還能加AR特效,現在拿手機拍個照都這麼卷了麼,歡迎閲讀。
在拍照這件事兒上,手機廠商們真的都太卷了。
前兩天,vivo 他們家搞了個影像盛典發布會,説是現在用一台手機就能拍出高畫質的電影了。
發布會上,vivo 又是發了新一代的 6nm 自研影像 V3 芯片,又是跟蔡司合作推出了個新的長焦鏡頭,各種硬體更新看得我是眼花缭亂,甚至還有什麼人像 3D 感知算法、AIGC 也應用到了手機的拍照功能裏。
不得不感嘆一句,藍廠是真舍得在影像上下功夫啊。。。
不過呢,這也合理。
這幾年,因為智能手機一直都沒啥革命性的場景突破,于是手機廠商紛紛開始在螢幕、攝像上做文章,特别是這兩年,攝像可以説是卷到飛起。
從 800 萬像素,卷到 4500 萬,再到現在最高 2 億的像素,攝像頭從主攝、雙主攝,再到三主攝。這些都還不夠,什麼防抖微雲台、大底傳感器、長焦距,都是手機的标配了。
手機廠商與專業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也不再是啥新鮮事兒,vivo 找上蔡司,oppo 和哈蘇有合作,小米選了徕卡,聽説,最近佳能也想進來插一腳。
反正看這架勢,手機攝影已經越來越往專業化、多元化的方向卷了。
而最近,廠商們又打上了軟體算法的主意,準備硬體 + 軟體算法兩條腿走路,并開始重視自研芯片,主推一個名叫 AI 計算攝影的技術。
其實 AI 計算攝影,也并不是啥新概念。
2016 年,谷歌第一代 Pixel 誕生的時候,因為加入了 AI 計算攝影,光靠一個攝像頭就衝到了攝影評分榜的第一。
最重要的是,人一個單攝就能吊打其他雙攝,你説氣不氣人。
也就是從谷歌開始,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把注意力放在 AI 計算攝影上。
2018 年,蘋果在 iPhoneXS 系列裏,加入了 Smart HDR 的計算攝影功能。
當年在網上吵得不行的華為手機拍月亮,很多人一開始覺得那月亮是 P 上去的,但其實也是 AI 幹的。
AI 計算攝影,在今天已經很普遍了,只是咱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罷了。
像什麼 HDR 、夜景模式都是 AI 計算攝影的一部分,説白了,AI 計算攝影就是在硬體的基礎上,疊了個 Buff ,把咱們拍出來的照片稍微 " 美化 " 一下。
比如你在晚上想拍一座山,要是在以前,很可能就是烏漆嘛黑的一片。
但經過算法優化後,就能得到一張這樣的照片。
藝術家段嶽衡攝影作品
如今,AI 計算攝影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手機裏的标配,不少廠商在這條道路上也是越走越遠。
其中,vivo 的例子就很有代表性。
當年,憑借着一句響當當的 " 2000 萬柔光雙攝,照亮你的美 ",從此,國產手機裏要是提到誰家手機拍人好看,總會給 vivo 留個位置。
vivo,在這一塊也的确説得上話。
因為早在 8 年前,vivo X5 Pro 就推出了知性美顏算法,可以對人像具體做瘦臉、磨皮、美白等操作。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vivo 就正式踏上了在人像攝影上精耕細作的道路。
2019 年,vivo X30 裝上了專業的人像鏡頭,到 2022 年,vivo X80 Pro 跟蔡司合作推出人像微雲台鏡頭,再到 vivo X90 Pro+ 的 " 純 " 光學的三焦段人像,vivo 可謂是下足了功夫。
靠着多年在人像攝影上積累下來的經驗和優勢,無論是在對人像氛圍感的理解上,還是對于自然美顏的追求上,vivo 總能恰到好處地拿捏市場需求。
而作為國内探索移動影像邊界先行者,當新的趨勢出現時,vivo 也很快嗅到了機會。
自打去年 AI 繪畫在國内爆火以後,各種生成式 AI 的應用瘋狂冒頭,對于 vivo 而言,要不要将生成式 AI 和攝影結合的選擇,顯然已經不是個問題了。
該怎麼去做結合,才是關鍵。
前不久,vivo 重慶智能制造中心 & vivo 重慶動捕實驗室首次對外開放。
但别小看了這實驗室,裏邊可藏着 vivo 的殺手锏:以人臉、人體和手勢為核心的三大人像 3D 感知算法。
在進行人像攝影時,如果要想對人像進行優化,AI 就需要對人的面部表情、動作進行精準捕捉。
就比如説,你想給臉打光,你至少要先知道臉在哪對吧。
人像 3D 感知算法通過數據采集,就可以重建出非常精細的人體 3D 模型,甚至連你的毛孔都能建模出來。。。
而為了提升數據的準确性,實驗室裏還有一套重打光設備,通過 175 個攝像頭、96 個可編程的光源收集人體的反射率數據,以此來模拟出不同光線下的成像。
3D 感知算法,再加上這套重打光設備,所收集到的人體面部表情、動作的 3D 數據喂給 AI,讓 AI 算法來實現發絲級别的摳圖、更優秀的背景虛化等等功能。
有了人像 3D 重建感知平台的支撐,vivo 又在此基礎上,加入 AIGC 算法,琢磨出了生成式人像風格、生成式人像編輯和多種人像的 AR 特效這三個未來攝影場景。
生成式人像風格,咱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一張人像多種風格。
就比如説,一張人像照片,本來是在夏天拍的,但是利用 AI 呢,就可以把背景換成秋天的楓葉、冬天的雪。
而且還能根據不同的背景,對人像的打光進行調整,讓照片效果看起來更逼真。
世超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一張遊客照,把背景換成故宮、長城、埃菲爾鐵塔 ... 那豈不是足不出户打卡全球景點,而且毫無 PS 痕迹?
其次,要是拍照的時候光線不好或者沒有做好表情管理,甚至于,不滿意年齡,也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像編輯對照片進行重新調整。
因為在 3D 建模的時候,AI 就已經收集到了你的面部深度和紋理信息,根據這些數據就可以對照片進行具體的優化。
也就是説,有了這個功能,拍照以後就直接省略掉 PS 的那一步了。。。
除此之外呢,在這次的發布會上,vivo 還演示了 AR 換裝、AR 炫舞等等看起來酷炫的人像 AR 特效。
可惜的是,現在還只是個 Demo ,不過要實現估計也是時間問題。
至少從目前來看,vivo 提出的這三個應用場景,的确給生成式 AI+ 攝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從繪畫、寫書,再到如今的攝影,那句 " AI 要把所有行業重新做一遍 " 真不是説説而已。
在 AI 的加持下,手機移動影像或許很快就會跨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2023 vivo 影像 + 手機攝影大賽獲獎作品:
吳正傑《我與拱門星空的合影》
當然了,AI+ 攝影,肯定不會止于摳個圖、換個背景這麼簡單,可能在不久的将來,當我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不是所見即所得,而是所想即所得。
説不定以後,拍個照就能生成專屬的虛拟數字人,又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像攝影微調模型,分分鍾出片都不是事兒。
大夥兒呢也可以發揮想象,要是 AIGC 加入之後,手機移動影像在未來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