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看完“我妻之死”,覺得每個女人都很有必要讀讀這本教科書,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當我發現這個時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閲讀後,我決定除了推薦童書,也做一些經典作品的推薦與解讀,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經典解讀。
只有我們自己先豐富了,才有餘力帶動孩子提升。今天是經典解讀的第12本書,我們一起來讀美國女作家路易莎 · 梅 · 奧爾科特的經典作品《小婦人》。
▲來源:當當
推薦版本:150 周年紀念版【王之光全譯修訂本】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姐妹,很快 "和千媽一起讀經典" 欄目也會跟大家見面。
浮躁時代,我們一起安靜讀書,閲讀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為我們帶來豐盈的靈魂和寬廣的認知。
過往回顧:
看了最近刷屏的 " 我妻之死 ",那個所謂的北大高知丈夫已經被罵上熱搜。
這位丈夫一直以局外人的視角,看待妻子的一生。
對他來説,妻子只是工具,即便死了,也要發揮工具最後的餘熱,用來博取網友同情,控訴加拿大醫療,為自己賺些利益。
利己是他的本能,被榨幹是她的宿命。
這男人有多渣我就不罵了,沒有意義,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更讓我觸動的是這位妻子。
她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中的佼佼者,有很好的起點,憑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活得很好,卻被自私的丈夫吞噬得一點不剩。
今年年初出圈的 " 陳朗悼文 ",同樣也是一位出生高知家庭的精英女性,放棄耶魯博士、香港理工大助理教授身份,跟随丈夫來到美國,受困于家長裏短、柴米油鹽。
諷刺的是,她所跟随的丈夫,彌留之際都看不見自己的妻子。
看完這些悲傷的故事,我不禁會想,如果這些女性沒有結婚,她們的人生會不會不同?
其實大概率也不會有太大不同。
就算不被丈夫打壓利用,也會被其他人打壓利用,只是枕邊人的利用更殘酷,更容易引發輿論而已。
因為知識不改變人的思想意識,一個自小受到 " 在家從夫,出嫁從夫 "" 女子無才便是德 "" 嫁雞随雞,嫁狗随狗 " 傳統文化規訓的女性,在任何環境,不論家庭還是職場,都更容易喪失主體性。
就像《規訓與懲罰》裏講的:
規訓的潛移默化讓女性在社會上不自覺就成為了客體,成為丈夫的附庸,成為父權制度下的 " 奴隸 "。
説這些,并不代表我是女性主義者。
我從來就不贊同男女對立,也不排斥男女性别不同所帶來的分工差異。
但我覺得,不論男人還是女人,首先都是一個 " 人 "。
作為一個 " 人 ",就應該具有自己的獨立人格。
咱們女性,界面可以温和包容風情萬種,都沒問題,但内核必須和男性一樣,要有力量。
所謂力量,就是冷靜清醒地看待社會、他人強加在你身上不合理的規訓,不必過分盲從。
説句不好聽的話," 你是女人,不是賤人。"
基于以上感受,我覺得有必要推薦一次美國女作家路易莎 · 梅 · 奧爾科特的代表作《小婦人》,這部号稱" 永不過時的女性教科書 "的老作品,依然值得今天的女性認真閲讀。
因為它是一本能夠給女性帶來力量的書。
奧爾科特在寫作前説過一句話,這句話本身就極富力量感,我很欣賞,也曾用它作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
" 我要用自己的頭腦做武器,在這艱難的世間開創出一條路來。"
你需要把這句話放到社會文化中,才能透徹體會它的力量感。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今天用高度自然化、客觀的方法所描述的男性和女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個文化的規定,一個等級階序,而在這個等級階序當中,女性長期處于較低的位置。
小時候讀《花木蘭》,"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我就很不解,對男性來説,打完仗的歸屬是功名,要做尚書郎,木蘭不要,她要回家,覺得就是替父出征,這事做完了,我就回家了。
我會想,木蘭作為一個女性角色,她向我們展示的到底是什麼呢?這女人這麼厲害,最後她説我要回家,大家就放心了?
今天有很多女性和木蘭一樣,不缺能力視野格局,但最終做出的選擇是相夫教子,你問這個選擇怎麼做出來的,她會覺得好像是自己天然就要的。
其實不是,願望、欲望從來都是社會教化的結果。
以這個文化為背景,我們才能真正理解 " 用自己頭腦作武器,在這艱難的世間開創出一條路 " 的力量,閲讀這本書時的感觸也會更強。
▲來源:電影《小婦人》截圖
先聊聊書裏第一個力量點。
我覺得,不是四姐妹的人生經歷,而是她們的母親 -- 馬奇夫人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女孩養育範本,我自己也一直如此踐行。
《小婦人》的時代背景是美國南北戰争,住在新英格蘭區的馬奇一家,日子過得并不好。首先,他們物質條件不豐裕,其次,丈夫馬奇先生兩年前去了前線,馬奇夫人必須獨自養育四個女兒。
在 " 清貧和喪偶式 " 兩個不利元素加成下,馬奇夫人既沒有因為清貧而流于世俗,也沒有因為丈夫缺位哀怨脆弱。
我們來看書裏的描述:
" 夕陽的餘晖下,她們圍坐在一起打毛線,屋外雪花靜靜飄落,屋裏爐火噼啪歡唱。這是一間挺舒服的老房子,雖説地毯已經褪色,家具也很簡陋,但牆上挂着一兩幅漂亮的畫,壁櫥裏塞滿了書,窗前是盛放的菊花和聖誕薔薇,屋裏一派温馨祥和的氣息。"
這種温馨和諧的家庭氛圍與馬奇太太樂觀、豁達的性格關系緊密。
在她身上有一種強大精神力量,當四姐妹都垂頭喪氣的時候,她總是能安撫好她們,讓她們勇敢、堅定地向前。
她堅定地選擇以 " 愛 " 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
這并不容易,想以 " 愛 " 為核心,你必須先成功擺脱自私性和控制欲。
真實社會裏,更多是現實型,低能量型,控制型母親。
現實型最典型代表大概就是《面紗》裏凱蒂的母親,她對女兒最大的渴望就是吊個金龜婿,以實現自己階層躍升的欲望;
低能量型主打一個怨婦人設,外表是母親角色,内裏還是個長不大的小公主,渴望别人來安慰、照顧自己,自己都是愛的索求者,怎麼可能給孩子愛,日常情緒管理能力差,孩子随時感受低氣壓;
控制型更為普遍,占據 " 為你好 " 的道德高地,強勢規劃孩子人生路徑。
不論現實、低能量還是控制型,其共同特點都是無法給予愛,有的是被社會異化為工具人,已經沒有能力去愛,有的是自身太弱給不出愛。
馬奇太太不是,她具有未被世俗改造的獨立人格,正是這樣的獨立人格,賦予了她精神力量,使她可以鼓勵孩子們勇敢追逐夢想,包容理解她們的情緒,給她們支持和人格指引。
當大女兒梅格有些沉浸于金錢帶來的誘惑,馬奇太太并未過多譴責,反而鼓勵女兒親身體驗豪門宴席,讓她意識到富有的家庭一樣有煩惱,憂愁和恥辱,而這些并不能完全用金錢來消除。
當梅格與約翰相愛,心中因約翰的清貧而有所猶豫時,馬奇太太撫摸着梅格的頭,告訴她:
" 錢是很有用處的好東西。我希望今後我的姑娘們在錢上不會太拮據,但也不要過分受它的誘惑。如果金錢和名望是跟随愛情平行一起來的,我也會欣然接受他們,并為你們的好運氣而感到高興。但假如我沒有看錯,你将會因為擁有約翰的心而變得富有,這比财富更加可貴。"
從而堅定了梅格的心,拯救了一段美好愛情。
二女兒喬性格獨立,熱愛寫作,在那個年代,很少有女性能走上創作之路,更多是在恰當的年紀成為家庭主婦,相夫教子。
但馬奇太太從未用傳統規訓去左右女兒的夢想,她一直默默支持女兒寫作,當喬自己都有點意志消沉,想要放棄時," 我沒心思寫,就算寫了,也沒人愛看。"
鼓勵她:
" 我們愛看。為我們寫點東西吧,别管其他人怎麼看。親愛的,試試吧,我知道這對你有好處,我也會為你感到高興。"
最終,喬的小説成功出版,收到不少讀者來信。
" 我真搞不懂,媽媽,不就是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嗎,大家為什麼誇成這樣 ~"
" 裏面有真實的東西,喬,這就是秘密,因為你寫的時候不圖名利,投入了真心。努力寫下去吧,我為你的成功開心。"
三女兒性格腼腆,性情温柔,比較膽小,馬奇太太會引導她一步一步變得勇敢。四女兒熱愛畫畫,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想進入上層社會,積極地提升自己,面對女兒進入豪門的決心,馬奇太太便放手讓她去成長,最終等到勞裏。
很多人讀這本書的時候,都會特别羨慕馬奇家的氛圍,開明、坦誠、豐富、温馨,流淌着滿滿的愛意。
這樣的愛意,是一個孩子力量感的來源。
她知道不論在外面遇到多大的挫折,經歷多麼悲傷的事情,都有一個可以放松傾訴,被無條件接納的地方。
我覺得女性應當具有這樣的覺知,好的關系,不論和孩子,還是和愛人,一定不是掌控、利用,而是堅定的支持和欣賞,彼此依賴又相互獨立,就像舒婷那首《致橡樹》:
"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每三分鐘熱度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霭、流岚、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永遠不要讓現實環境蒙蔽你的心,不要被社會标籤左右,不要放棄成長,要做一個有獨立思想、生活能力的強者,然後用強者模式去引領、支持你的女孩成為強者。
書裏另一個力量點是四個女孩的人生選擇。
大姐梅格選擇回歸家庭,嫁給彼此相愛但生活拮據的家教老師,喬錯失愛情,卻仍然堅持自己的寫作夢,三妹嫁給了自己喜歡的有錢人,小妹善良地幫助别人,也收到過友善的對待。
四個女孩,性格不同,選擇也不同。
我覺得有力量的地方是:
看似擁有不同人生,但她們都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幸福。
這或許是《小婦人》教會所有女人最重要的道理,結不結婚不重要,過什麼生活不重要,重要是你要清楚自己想過什麼生活,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并為之而努力。
正如書名 "Little Woman" 所寓意的:
願你我在生命中慢慢成長,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送給所有女孩,祝我們更強大。:)
【這是《小婦人》電影裏我最喜歡的劇照,是喬的作品第一次得到出版社認可,開心奔跑的樣子,那一刻的她閃閃發光。女孩,請拿穩你手中的劍,如果這世間沒有路,就讓我們用頭腦和心靈,用自己的力量去開辟出一條路,優秀的你,注定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