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看完“我妻之死”,觉得每个女人都很有必要读读这本教科书,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千妈。
当我发现这个时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阅读后,我决定除了推荐童书,也做一些经典作品的推荐与解读,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经典解读。
只有我们自己先丰富了,才有余力带动孩子提升。今天是经典解读的第12本书,我们一起来读美国女作家路易莎 · 梅 · 奥尔科特的经典作品《小妇人》。
▲来源:当当
推荐版本:150 周年纪念版【王之光全译修订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姐妹,很快 "和千妈一起读经典" 栏目也会跟大家见面。
浮躁时代,我们一起安静读书,阅读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丰盈的灵魂和宽广的认知。
过往回顾:
看了最近刷屏的 " 我妻之死 ",那个所谓的北大高知丈夫已经被骂上热搜。
这位丈夫一直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妻子的一生。
对他来说,妻子只是工具,即便死了,也要发挥工具最后的余热,用来博取网友同情,控诉加拿大医疗,为自己赚些利益。
利己是他的本能,被榨干是她的宿命。
这男人有多渣我就不骂了,没有意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更让我触动的是这位妻子。
她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中的佼佼者,有很好的起点,凭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好,却被自私的丈夫吞噬得一点不剩。
今年年初出圈的 " 陈朗悼文 ",同样也是一位出生高知家庭的精英女性,放弃耶鲁博士、香港理工大助理教授身份,跟随丈夫来到美国,受困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讽刺的是,她所跟随的丈夫,弥留之际都看不见自己的妻子。
看完这些悲伤的故事,我不禁会想,如果这些女性没有结婚,她们的人生会不会不同?
其实大概率也不会有太大不同。
就算不被丈夫打压利用,也会被其他人打压利用,只是枕边人的利用更残酷,更容易引发舆论而已。
因为知识不改变人的思想意识,一个自小受到 " 在家从夫,出嫁从夫 "" 女子无才便是德 ""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 传统文化规训的女性,在任何环境,不论家庭还是职场,都更容易丧失主体性。
就像《规训与惩罚》里讲的:
规训的潜移默化让女性在社会上不自觉就成为了客体,成为丈夫的附庸,成为父权制度下的 " 奴隶 "。
说这些,并不代表我是女性主义者。
我从来就不赞同男女对立,也不排斥男女性别不同所带来的分工差异。
但我觉得,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首先都是一个 " 人 "。
作为一个 " 人 ",就应该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咱们女性,界面可以温和包容风情万种,都没问题,但内核必须和男性一样,要有力量。
所谓力量,就是冷静清醒地看待社会、他人强加在你身上不合理的规训,不必过分盲从。
说句不好听的话," 你是女人,不是贱人。"
基于以上感受,我觉得有必要推荐一次美国女作家路易莎 · 梅 · 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小妇人》,这部号称" 永不过时的女性教科书 "的老作品,依然值得今天的女性认真阅读。
因为它是一本能够给女性带来力量的书。
奥尔科特在写作前说过一句话,这句话本身就极富力量感,我很欣赏,也曾用它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 我要用自己的头腦做武器,在这艰难的世间开创出一条路来。"
你需要把这句话放到社会文化中,才能透彻体会它的力量感。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今天用高度自然化、客观的方法所描述的男性和女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文化的规定,一个等级阶序,而在这个等级阶序当中,女性长期处于较低的位置。
小时候读《花木兰》,"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我就很不解,对男性来说,打完仗的归属是功名,要做尚书郎,木兰不要,她要回家,觉得就是替父出征,这事做完了,我就回家了。
我会想,木兰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她向我们展示的到底是什么呢?这女人这么厉害,最后她说我要回家,大家就放心了?
今天有很多女性和木兰一样,不缺能力视野格局,但最终做出的选择是相夫教子,你问这个选择怎么做出来的,她会觉得好像是自己天然就要的。
其实不是,愿望、欲望从来都是社会教化的结果。
以这个文化为背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 " 用自己头腦作武器,在这艰难的世间开创出一条路 " 的力量,阅读这本书时的感触也会更强。
▲来源:电影《小妇人》截图
先聊聊书里第一个力量点。
我觉得,不是四姐妹的人生经历,而是她们的母亲 -- 马奇夫人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女孩养育范本,我自己也一直如此践行。
《小妇人》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住在新英格兰区的马奇一家,日子过得并不好。首先,他们物质条件不丰裕,其次,丈夫马奇先生两年前去了前线,马奇夫人必须独自养育四个女儿。
在 " 清贫和丧偶式 " 两个不利元素加成下,马奇夫人既没有因为清贫而流于世俗,也没有因为丈夫缺位哀怨脆弱。
我们来看书里的描述:
" 夕阳的余晖下,她们围坐在一起打毛线,屋外雪花静静飘落,屋里炉火噼啪欢唱。这是一间挺舒服的老房子,虽说地毯已经褪色,家具也很简陋,但墙上挂着一两幅漂亮的画,壁橱里塞满了书,窗前是盛放的菊花和圣诞蔷薇,屋里一派温馨祥和的气息。"
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与马奇太太乐观、豁达的性格关系紧密。
在她身上有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当四姐妹都垂头丧气的时候,她总是能安抚好她们,让她们勇敢、坚定地向前。
她坚定地选择以 " 爱 " 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这并不容易,想以 " 爱 " 为核心,你必须先成功摆脱自私性和控制欲。
真实社会里,更多是现实型,低能量型,控制型母亲。
现实型最典型代表大概就是《面纱》里凯蒂的母亲,她对女儿最大的渴望就是吊个金龟婿,以实现自己阶层跃升的欲望;
低能量型主打一个怨妇人设,外表是母亲角色,内里还是个长不大的小公主,渴望别人来安慰、照顾自己,自己都是爱的索求者,怎么可能给孩子爱,日常情绪管理能力差,孩子随时感受低气压;
控制型更为普遍,占据 " 为你好 " 的道德高地,强势规划孩子人生路径。
不论现实、低能量还是控制型,其共同特点都是无法给予爱,有的是被社会异化为工具人,已经没有能力去爱,有的是自身太弱给不出爱。
马奇太太不是,她具有未被世俗改造的独立人格,正是这样的独立人格,赋予了她精神力量,使她可以鼓励孩子们勇敢追逐梦想,包容理解她们的情绪,给她们支持和人格指引。
当大女儿梅格有些沉浸于金钱带来的诱惑,马奇太太并未过多谴责,反而鼓励女儿亲身体验豪门宴席,让她意识到富有的家庭一样有烦恼,忧愁和耻辱,而这些并不能完全用金钱来消除。
当梅格与约翰相爱,心中因约翰的清贫而有所犹豫时,马奇太太抚摸着梅格的头,告诉她:
" 钱是很有用处的好东西。我希望今后我的姑娘们在钱上不会太拮据,但也不要过分受它的诱惑。如果金钱和名望是跟随爱情平行一起来的,我也会欣然接受他们,并为你们的好运气而感到高兴。但假如我没有看错,你将会因为拥有约翰的心而变得富有,这比财富更加可贵。"
从而坚定了梅格的心,拯救了一段美好爱情。
二女儿乔性格独立,热爱写作,在那个年代,很少有女性能走上创作之路,更多是在恰当的年纪成为家庭主妇,相夫教子。
但马奇太太从未用传统规训去左右女儿的梦想,她一直默默支持女儿写作,当乔自己都有点意志消沉,想要放弃时," 我没心思写,就算写了,也没人爱看。"
鼓励她:
" 我们爱看。为我们写点东西吧,别管其他人怎么看。亲爱的,试试吧,我知道这对你有好处,我也会为你感到高兴。"
最终,乔的小说成功出版,收到不少读者来信。
" 我真搞不懂,妈妈,不就是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吗,大家为什么夸成这样 ~"
" 里面有真实的东西,乔,这就是秘密,因为你写的时候不图名利,投入了真心。努力写下去吧,我为你的成功开心。"
三女儿性格腼腆,性情温柔,比较胆小,马奇太太会引导她一步一步变得勇敢。四女儿热爱画画,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想进入上层社会,积极地提升自己,面对女儿进入豪门的决心,马奇太太便放手让她去成长,最终等到劳里。
很多人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会特别羡慕马奇家的氛围,开明、坦诚、丰富、温馨,流淌着满满的爱意。
这样的爱意,是一个孩子力量感的来源。
她知道不论在外面遇到多大的挫折,经历多么悲伤的事情,都有一个可以放松倾诉,被无条件接纳的地方。
我觉得女性应当具有这样的觉知,好的关系,不论和孩子,还是和爱人,一定不是掌控、利用,而是坚定的支持和欣赏,彼此依赖又相互独立,就像舒婷那首《致橡树》: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三分鐘熱度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永远不要让现实环境蒙蔽你的心,不要被社会标签左右,不要放弃成长,要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生活能力的强者,然后用强者模式去引领、支持你的女孩成为强者。
书里另一个力量点是四个女孩的人生选择。
大姐梅格选择回归家庭,嫁给彼此相爱但生活拮据的家教老师,乔错失爱情,却仍然坚持自己的写作梦,三妹嫁给了自己喜欢的有钱人,小妹善良地帮助别人,也收到过友善的对待。
四个女孩,性格不同,选择也不同。
我觉得有力量的地方是:
看似拥有不同人生,但她们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幸福。
这或许是《小妇人》教会所有女人最重要的道理,结不结婚不重要,过什么生活不重要,重要是你要清楚自己想过什么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而努力。
正如书名 "Little Woman" 所寓意的:
愿你我在生命中慢慢成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送给所有女孩,祝我们更强大。:)
【这是《小妇人》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剧照,是乔的作品第一次得到出版社认可,开心奔跑的样子,那一刻的她闪闪发光。女孩,请拿稳你手中的剑,如果这世间没有路,就让我们用头腦和心灵,用自己的力量去开辟出一条路,优秀的你,注定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