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開年王炸,她演出最生猛的家庭頂梁柱,歡迎閲讀。
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可以先和她姐聊幾個問題:
如果你路見不平,會拔刀相助嗎?
如果做出正确的決定要付出代價,你還會堅持嗎?
如果法律的權威和情理的期待背道而馳,真正的公平正義要如何抵達?
以上種種,在電影《第二十條》裏,都可以找到讨論空間。
今年春節,她姐走進電影院看的第一部,就是張藝謀導演的《第二十條》。
這一次,在一個關于正當防衞與公平正義的故事裏,重新理解了法律與道德的平衡。
《第二十條》
第二十條:正當防衞
片名《第二十條》,指的是我國刑法的第二十條——正當防衞。
這個名詞我們都很熟悉,指的是在制止他人不法侵害時如果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損害,屬于正當防衞,不負刑事責任。
電影以檢察官韓明(雷佳音飾)雞飛狗跳的生活為圓心,延伸出三個關于正當防衞的案件。
也是圍繞着這三個案件,電影完成了對 " 第二十條 " 的剖解。
第一個案件當事人,是韓明自己的兒子韓雨辰(劉耀文飾)。
他在學校目睹校園霸凌,出手制止,随後打傷了對方。等到叫家長才知道,對方是教導主任的兒子。
因為韓雨辰拒絕道歉,對方家長去派出所報案,正值高三的韓雨辰面臨行政拘留。
第二個案件,是個已經結案的 " 歷史遺留問題 "。
公交車司機張貴生(楊皓宇飾)多年前制止車上的性騷擾事件,被毆打後還手反擊,導致小流氓受傷。而他也因為故意傷害罪被判入獄三年。
出獄後,張貴生不斷上訪,想要讨回公道。而韓明作為多年前宣判的檢察官,要防止他去上訪鬧事。
第三個案件,貫穿電影始終。着墨最多,情緒最強,也最讓人揪心。
聾啞女人郝秀萍(趙麗穎飾)和丈夫王永強(潘斌龍飾)為了給女兒籌集醫藥費欠下高利貸,之後被惡霸長期霸凌欺辱,不堪忍受折磨的王永強在恐懼之下失手捅傷惡霸并致其死亡,面臨故意傷害罪的指控。
韓明和同事呂玲玲(高葉飾)是負責調查案件的檢察官,也在情與法之間搖擺不定。
三個案件環環相扣,有喜劇性的家長裏短,也有内核嚴肅的人文關懷。
而令她姐驚喜的是,電影中三個主要女性角色,都未落入工具化扁平化的模板,而是每一個都延伸出了豐富的内核。
女檢察官呂玲玲,從始至終都是正義的化身。但這樣一個正義到幾乎成為所有人對立面的角色,卻并不執拗刻板。
她生動,鋒利,會铿锵有力地喊着正義公道,也會紅着眼圈咬緊牙關守住底線。
那些原本生硬的法條道理,從她嘴裏説出來,就顯得無比确信和可親。
聽障母親郝秀萍,無法開口也無法聽見,但痛苦震耳欲聾。
作為受害者,她的行為不降智不擰巴,有着底層堅韌的屬性。她也不是一味等待救贖的傻白甜,而是用自己的絕望悲嚎,喚醒了大部分人的良知。
而作為一部由喜劇外殼包裹的現實題材電影,這一層喜劇元素,幾乎全部由馬麗飾演的李茂娟包攬。
馬麗在電影裏貢獻了極其生活化的演技,也用無數個潤物細無聲的喜劇表達,讓觀眾時不時地收獲歡笑。
拌嘴扯皮的嬉笑怒罵消解了嚴肅沉重的氛圍,電影也在連珠炮似的唾沫橫飛裏,輸出了最核心的表達:
" 法律的權威來自哪裏?難道不是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嗎?"
" 李茂娟是典型東北女性 "
事實上,李茂娟是最讓她姐共情的角色。
就角色設定來看,李茂娟其實是個很容易被刻板印象裹挾的女性。
她是個家庭主婦,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客廳廚房就是她全部的生活區,每天忙忙碌碌,看起來似乎不太讨喜。
但這樣一個角色,卻被馬麗注入了無限生命力。
電影裏,丈夫韓明説她是家裏的頂梁柱。
沒有比這更恰當的評價了。
一方面,她像一個永不知疲倦的陀螺,張羅着家裏的各種家務。大到一日三餐,小到給飲水機換水桶,一切都要靠她完成。
另一方面,她也是小家裏情緒的承接者,是護着丈夫孩子的主心骨。
與此同時,她還不吝惜于向外界發送善意,用女性特有的堅韌和共情,化解着周遭的苦楚。
她堅持自己樸素的道德觀念,有着電影中其他角色都少有的同理心,在道德立場上一遍遍地追問答案;但同時,她也會在遵循道德準線的過程中陷入困境。
在兒子打人後,她先是擔憂,擔心自己的兒子會受影響;而等到真正見面時,又義憤填膺,一個攔不住就揍了領導。
于是,在這樣啼笑皆非的反差裏,一個風風火火又愛子心切的母親形象,格外鮮明。
而電影裏,令她姐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對郝秀萍母女的幫助。
當得知郝秀萍母女住在家樓下的小旅館時,李茂娟甚至沒問清楚對方是什麼情況、參與的是什麼案件,只聽到 " 孤兒寡母 " 四個字就坐不住了,急急忙忙地收拾衣服零食下樓,大姐似的大包大攬地安置妥當。
後半段都要進拘留所了,她第一反應還是囑咐韓明多去看看郝秀萍母女。
她是近兩年影視劇中少見的母親形象:辛苦但不苦情,奉獻但不自憐,用蓬勃的生命力對抗生活一切瑣碎。
帶着這樣的驚喜,她姐也有幸采訪到了馬麗,和她聊了聊李茂娟的戲裏戲外。
馬麗自己坦言,在塑造角色時參考了自己的媽媽:" 腦子裏會出現一個特别鮮活的形象,我就一直在想我媽説話的那個狀态。"
而在東北女性和喜劇演員的雙重身份加持下,馬麗給這一角色增添了太多光彩。
首先,她自己就正義感十足,平時遇到什麼事兒都會往前衝,即便遭受誤解,也覺得無所謂。
" 你不能説被誤會了就不做一個好人了,那社會不就完了嗎?"
另外,她也對角色有很強的信念感。
" 我們東北女性骨子裏的幽默在李茂娟身上體現得很豐富,而且她會用這種幽默的形式去化解各種突發事件。"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馬麗塑造出的李茂娟是如此的真實可感,就像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媽媽、大姐、阿姨。
偶爾小心眼,會因為丈夫衣服上的一根長頭發就興師問罪;大部分時候潑辣鋒利,兇完老公兇孩子,一家子人被拿捏得説東不敢往西。
但也最善良正義,會為了一句話就往前衝,會心疼孤兒寡母,會督促孩子做好人行好事,會永遠把别人擺在自己之前。
正是這樣富有正義感的母親形象,才讓愣頭青兒子的見義勇為變得有迹可循,才讓韓明在最後的覺醒變得順理成章。
電影看到最後,相信你會和她姐有一樣的感受:
與其説是韓明串起了不同案件,倒不如説是李茂娟穿針引線,在 " 小家 " 與 " 大家 " 之間維系平衡,在天理國法人情之間找尋公義。
馬麗,順其自然
作為一個母親,在演繹李茂娟這一角色時,馬麗也數次代入了自己。
她也會想,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類似的問題要怎麼辦,自己應該如何影響自己的孩子,自己要如何教育孩子守護正義。
" 他現在上幼兒園我都在想,以後會不會被人欺負,會不會被校園霸凌,長大了跟人打架怎麼辦啊之類的,就很焦慮。"
但她能做的,也就是告訴孩子,要有更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萬一真被打了要還手。
這麼看來,和電影裏咋咋唬唬的李茂娟也是一脈相承。
而在成為母親之後,馬麗也能夠明顯感覺到自己的不一樣。
首先,是變得更加柔軟了。
以前遇事愛往前衝,東北大姐見義勇為的心熊熊燃燒,現在碰到類似的事情,會在心裏想一想。
電影裏,韓明受傷後,李茂娟訓他:" 你往上衝啥?你不想想我,不想想孩子?"
這樣的情緒,在馬麗自己身上也有。
" 如果我沒結婚沒孩子,我肯定見義勇為第一個衝上去,但是當我變成了一個媽媽的時候,我可能就會猶豫。不光説是見義勇為這事兒,我甚至現在連坐飛機都害怕,有一點點危險系數都會抵觸,因為覺得自己不能有意外。"
另外,她也更理解了順其自然。
馬麗很多次談起母親對自己的影響。
不光是這次塑造角色時不斷地在腦海中預演母親作為參考,在馬麗的成長過程裏,母親也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
" 她的堅強、勇敢、樂觀、對于生活的熱情,對于我的偉大的愛,讓我成為了現在這樣一個我自認為還不錯的母親,也幫助我成為了一個很優秀的演員。
這一切都來源于我媽媽,她在用她的魅力和力量影響我。"
所以,在被問到未來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母親時,她的回答也與自己的母親有關。
" 我小時候我媽也沒對我説你将來必須要怎麼樣,每個人的人生都由她自己來選擇。"
和孩子相處,是一種順其自然。而關于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母親、想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是未知。
所以馬麗選擇做好自己,用自己的人生來給孩子帶來更多指引。
這是馬麗在演員身份之外的另一重修行。
當然,演戲上也要順其自然。
作為演員,她接戲的标準從未改變,要劇本打動人,或是導演能夠讓自己信任。只不過年輕時機會不多,走到現在,才算是 " 幸福來敲門 "。
就像是這次和張藝謀導演合作,馬麗説:" 這是每一個演員的夢想。"
她抓住了這次機會,給家庭主婦李茂娟塗抹上更為缤紛的顏色,讓這個看似平凡的角色,成為了離觀眾最近的角色,也成就了最普世的表達。
電影在最後有一句台詞:" 要用真正的公平正義,去回應每一個老百姓的訴求。"
李茂娟就承擔了那個 " 老百姓 " 視角。
她是那個不太懂法律的普通人,她也是那個最懂得普通人艱難的老百姓。
在第二十條的模糊地帶裏,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李茂娟。
而當這部沉睡的法條被叫醒,你我,都可能成為那個司法進步的受益者。
圖源:《我的青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