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蘋果還能這麼火,在座友商都有責任,歡迎閲讀。
全系上島、3nm、潛望式鏡頭、USB-C、甚至還去掉了祖傳的撥片靜音鍵,iPhone X 之後庫克再一次把牙膏擠爆。
與其祈禱 " 大發明家 " 庫克,倒不如期待 " 遙遙領先 " 的國產廠商,市場的壓力才是產品創新的動力。連續幾代幾乎一樣的 iPhone 讓人無聊,這次的 15 系列依然只有售價更高的 " 超大杯 " 才稱得上奇迹。
隔壁軍備競賽的安卓陣營,除了近幾年打開的折疊屏市場,攝像頭、螢幕、續航也一直是翻來覆去的所謂 " 颠覆 "。
不能否認的是,看似創新不斷的安卓廠商,無論熱度還是銷量,還是幹不過花式炒冷飯的 iPhone。縱觀整個智能手機行業,蘋果之所以還能引領高端,确實不能怪友商不夠努力。
iPhone 沒有 iPhone 時刻
ChatGPT 給不少行業帶來了 iPhone 時刻,唯獨少了 iPhone 自己。iPhone 15 系列的產品創新點,基本上還是以一些細節、體驗為主。
上一代只在 Pro 版本上獨享的靈動島,成了全系配備,代表着蘋果對這一設計的認可,也讓多年的劉海屏走進歷史。
但官方目前仍未對該功能全系覆蓋提供用户使用時長、頻次等數據支持,僅表示音樂控制、導航、外賣訂單、登機狀态等體驗将會進一步得到提升。
接口的變化可以看作一次實用的更新,全系更換 USB-C 口,且通過雙頭數據線能夠反向給 AirPods 充電。不過罕見的誠意亦難逃刀法,由于 A17 Pro 芯片集成了 USB 控制器,iPhone 15 Pro Max 的接口支持 USB 3 傳輸,速率可以達到 10Gb/s,而 iPhone 15 的标準版僅支持 USB 2,速率最高為 480Mb/s。
誠意的本質更是一次妥協。此前蘋果因充電接口問題與歐盟進行多輪博弈,最終收到巨額罰款和一紙禁售令,更換接口實為制裁所迫。
花裏胡哨的材料更新總是讓人意猶未盡。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的中框采用航空鋁,融色磨砂玻璃後蓋;iPhone 15 Pro 和 Pro Max 采用了钛合金中框、啞光玻璃後蓋。然而這種行業領先并非代際差異,據悉即将提前到雙十一前發布的小米 14 也将用上蘋果15 頂配版本的材料工藝。
在「科技新知」看來,iPhone 15 系列算得上突破性的更新還在 A17 Pro 芯片上,性能已接近部分桌面級處理器。雖然行業早有 " 性能過剩 " 的共識,但手持一部能玩《生化危機 4》《刺客信條》的手機對于重度遊戲用户來説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按照蘋果的説法,将會有更多大型遊戲移植到 iOS 生态當中,iPhone 也順勢加入了對搖桿的支持。當然,如此強勁的芯片還得售價更高的 Pro 版本才能享受。
另外,Pro 版的超廣角 + 主攝可以實現空間視頻的拍攝,與 Vison Pro 夢幻聯動,這是标準版所不具備的,也是有想象力的。只是現在 Vison Pro 能否按時量產發售都是疑問,就像是特斯拉的 FSD,算是提前預支了這個功能。
整體來看,iPhone 15 系列還是延續了庫克式傳統,創新力度不大、吐槽聲音不小,不過出貨影響依然不大。
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研報預測稱,首批蘋果iPhone 15 系列的備貨量目前在大約 8000 萬部,可能略低于 8000 萬部。然後蘋果再根據 10 月或 11 月的銷售情況來調整 2024 年一季度的生產計劃。
集邦咨詢預估,iPhone15 Pro 系列的產出占比有望拉升至六成以上。預估 iPhone 全年生產總數在 2.2 億部至 2.25 億部,同比下降也僅為 5% 左右。
過去三年,iPhone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逐步攀升,2020 年 -2022 年的市場份額分别為 15.9%、17.3%、18.8%。蘋果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地位十分鞏固,尤其在 750 美元 ( 約合人民币 5000 元 ) 以上價格段,市場份額更是從 2019 年 62.8% 的低點,連續大幅躍升至 2020 年、2021 年的 68.2%、75.9%,并在 2022 年穩定在 75.2%。
只是華為 Mate 60 的 " 復活 ",可能會讓 iPhone 的日子不再那麼好過。
熱度不減,全靠同行襯托?
2007 年的蘋果發布會上,喬布斯拿着初代 iPhone 用蘋果地圖給附近的 Starbucks 下單了 4000 杯拿鐵,十分接地氣地重新定義了手機。
時至今日,庫克治下的蘋果,上一個推出的計算平台還是 2014 年的 Apple Watch,主導者是蘋果前任首席設計師喬納森 · 艾維;而稱得上成功引領行業的創新產品只剩下耳機 AirPods,因此長期被外界指責研發投入不足。
财報數據顯示,蘋果近 5 年時間的研發費率均在 5% — 6% 左右徘徊,相比之下,微軟、谷歌、亞馬遜、Meta 等科技巨頭的研發費率都超過 10%。庫克這位職業經理人赢了經營卻輸了產品,iPhone 6 和 iPhone X 系列至今都有大量 " 釘子户 " 就是很好的力證。
然而放到整個手機行業對比,iPhone 的問題,其他品牌何嘗不存在?
2016 年,行業從最高點開始走下坡路,各大廠商無不加大研發力度,幾乎每家都有幾個能叫得上号的 " 黑科技 "。小米有面向充電的澎拜 P1 芯片,vivo 有影像 ISP 芯片 V1 和 V2,OPPO 有自研影像 NPU 芯片馬裏亞納 X。
此外,OS、續航、螢幕都是安卓陣營的内卷方向,但這些解決方案到頭來只能是 " 錦上添花 ",無法做到 " 雪中送炭 "。
在消費者眼裏,手機廠商的努力習以為常,無法感知到新意。每當有新品推出,除了參數比較就是供應商感謝大會。上遊供應鏈愈發透明,各家都拉不開差距。旗艦芯片無非是前後腳的首發次發之争,新功能面世後可能一個 OTA 或者兩三個月就能普及開來。
這與早年的 PC 市場何其相似。PC 硬體的上遊被英特爾、英偉達、AMD 把控,手機廠商也要看高通、康寧、三星的眼色;軟體上 PC 只有一個 Windows,手機就是安卓,即便各家都在優化,但底層還是毫無差異。最後手機廠商只能卷工藝卷成本卷營銷,直到把市場卷入利潤率只有個位數的成熟階段。
安卓陣營的玩家們基本都只能在一條道上削尖腦袋假裝個性化,所以該有的早有了,該改的也早改了。對比之下,iPhone 每年 " 擠牙膏 " 式的創新也算向對手看齊了。
" 不管是蘋果還是安卓,每一代新產品跟上一代產品并沒有多大區别,都是一些比較常規的更新。產品的創新性不足,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有一定的下降。"IDC 中國高級分析師郭天祥表示。
平庸的手機,躺賺的機器
并非對廠商們苛刻,而是相比曾經激動人心的智能手機進化史,現在的創新确實很難再打動人。
1994 年的 IBM Simon 作為最早的智能手機,設計非常超前,沒有物理按鍵,手寫筆和觸控輸入,第一次兼容應用程式。雖然因為價格、适用性問題曲高和寡,畢竟讓市場看到了前進的方向。
2000 年是大爆發的一年。摩托羅拉 A6188 上市,号稱是 " 全球首款觸屏智能手機 ";愛立信 R380 首次搭載了 Symbian OS 系統;夏普則第一次把 11 萬像素的攝像頭搬上手機。
再後來,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黑莓開始争奇鬥豔,各種產品上的創意層出不窮,每出一款主力機型,都是大家從未見過的版本,足夠新鮮。
2007 年,初代 iPhone 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第二年,谷歌 " 抄 " 出安卓,安卓祖師爺 HTC Dream 随之誕生。為此喬布斯還大發雷霆,谷歌 CEO 施密特當時還是蘋果董事會成員,無奈之下灰溜溜走人。
2010 年,iPhone 4 驚豔上市,Retina 顯示屏、500 萬像素鏡頭,吊打昔日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以及初生的安卓陣營。同年首款第三方安卓系列智能機三星 GalaxyS 面世,随着開放大門打開,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對抗蘋果的行列。
在那個黃金時代,大螢幕、高清攝像、4G、屏下指紋、伸縮攝像頭、面容識别,無一不颠覆着人們的移動生活。
但在智能手機全民普及之後,消費者的換機周期越來越長。再加上市場格局已經成型,之前手機公司的競争是為了更有競争力的產品,現在的目标可能只是保證自己的份額,赢得更多利潤。從商業的角度來説,身處紅海市場如此這般也無可厚非。
漸漸地,手機市場的主角不再是手機產品,也不再是消費者,而是手機公司們,造車、機器人、玩生态,不亦樂乎。至于手機,确實很貴,也有科技含量,但作為消費品,和柴米油鹽相似,已經不再是能讓人們讨論驚嘆的創新產物,平庸化可能才是主流。
復盤整個人類科技史,革命往往不是一蹴而就。那些引起行業深刻變革的重大技術成就,更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積累到臨界點後才會出現颠覆性創新。
手機行業也是如此,從電話到大哥大,再到直板機、現在的智能手機,創新并未停滞,只是進入到了上一輪技術變革後的瓶頸期。
躺平不會是常态,只要上下遊產業鏈仍然保持長期持續投入技術研發,市場就永遠可以期待新產品、新概念的誕生,期待下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