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攜程員工生一個孩子發5萬,梁建章為什麼一出手就是10個億?,歡迎閲讀。
攜程網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直接發錢鼓勵生育!
今天,攜程集團宣布,推出針對全球員工的生育補貼政策。2023 年 7 月 1 日起,入職滿 3 年的全球員工,不論性别,每新生育一個孩子,将獲得每年一萬元的現金補貼,發放至孩子滿 5 周歲後終止。經初步測算,投入高達 10 億元。
消息一出,很快成為大眾熱議話題,一個企業家如此關心中國人口問題,真金白銀鼓勵生育,讓人不得不佩服!
事實上,關注個人和社會的發展狀态,早已成為梁建章人生的重要議題。在過去 10 年的時間,他一直在關注中國的人口問題,衝在人口政策的第一線,論著頗豐,成為該領網域產生廣泛影響力的知名學者。
2021 年 5 月 29 日,梁建章走進混沌,帶來了課程《創新力與人口:我們面臨的危機與挑戰》,他在課程中論述了究竟如何創造生育友好社會。
除了生育補貼,我們應該知道更多關于人口學和中國人口問題的真相。
今天混沌君将這篇課程精華重新整理分享,希望對關注當下的你有所啓發。
授課老師 | 梁建章 人口經濟學家、攜程網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局主席
編輯 | 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支持 | 混沌前沿課
特别福利,戳一戳小程式,即可直接免費聽梁建章老師的這堂好課。
人口與經濟:人才是創新力
現在的中國已經過了廉價勞動力需求階段,進入到追求創新性勞動力的階段,在國際上與發達國家開展競賽。而未來中國的人均收入能提升到多少,跟創新力是直接相關的。
大約 30 年前,美國經濟學家保羅 · 羅默(PaulRomer)提出了内生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的基本邏輯是,人口規模的增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得更多的人從事科研和創新的工作,創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将為全社會所用,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所以,想弄清楚中國有多少創新潛力,還需看人口。
有多少人,經濟就有多大規模
人口會帶來經濟當中的規模效應。所謂的規模效應,就是你生產的東西越多,市場越大,那效率就越高,每個東西的成本也就越低,企業的收入就越高。最明顯的就是制造業的規模效應,研發、設計一個產品,一旦量產,成本會大幅度下降。
而近些年拉動經濟增長的互聯網產業,也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比如一款服務類 app、電商、網絡媒體等。如果是社交網絡的話,那大國的優勢就更大。如果是人工智能的話,大量的數據則可以訓練你的算法。
一個產品需要 1000 萬客户使用才能達到一定規模效應,被打磨得比較成熟,同時也将實現規模化的盈利。當在一個 5000 萬人的小國,需要 20% 的人使用該產品,才能達到這個目标。但在比如 10 億人的大國,只需 3% 的人口,就可以實現。
在大國這個實驗場,可以更早地達到產品的成熟。當產品成熟了以後,也能實現一個好的營收,那企業就有财力去把產品復制到世界上其他的國家。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的大型互聯網公司都在美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一種規模優勢。中國也一樣,采用這種模式能非常快速地實現商業化,然後復制到其他國家。
可見,大國的優勢非常大。
我們可以看得更長遠一些,人類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創新史,一個文明之所以先進,就是因為它的科技更加先進,這其實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任何一個地方,如果想成為創新中心,必然要成為交流的中心或者叫 " 交流的樞紐 "。
這張圖是地球上降雨量的分布圖,紅色的部分是降雨量特别豐富的地方,藍色是降雨量少的地方,綠色的是降雨量适中的地方。
人類的起源是在東非,已經經過了基因科學的認證。那東非有何特别之處?
東非是熱帶地區唯一一塊綠色比較大的地方,降水量适中,而且東非有大片草原,人類方便遷徙,與其他部落進行交流。所以,東非是一個非常合理的人類發源地。
後來人類進一步發展,不光可以生活在熱帶,也可以适應温帶地區了。這樣,他就可以從非洲遷到歐亞大陸。歐亞大陸當時的交流中心,就是在兩河流網域。
随着人類的技術進一步發展,可以利用有效的航海工具,在地中海進行航行,樞紐地就再次遷徙到了地中海的中心,所以希臘和羅馬地區,成了人類的一個創新中心。
再後來,人類又可以跨洋進行航海了,西方發現了新大陸,這個條件使得人類的交流與遷徙的樞紐又發生了變化。
如果大西洋變成一個高速公路的話,那人類交流的中心就是遷徙到了西歐。這就解釋了為何人類後來的科技發展和工業文明會發生在一些小國,先是荷蘭,後來是英國。
而現在,飛機成了主要的跨地區旅行工具,哪個國家最開放,能夠跟全世界交流,同時它本國的人口也多,就會成為樞紐中心。
總結人類創新中心的幾次遷移,大概如下:
1. 東非熱帶草原
原因:降雨量适中,地形适合遷徙和交流
2. 歐亞大陸 - 兩河流網域
原因:人類生存能力增強,适應了温帶氣候
3. 地中海中心 - 羅馬希臘
原因:技術發展,出現航海工具
4. 西歐 - 荷蘭、英國等
原因:西方發現了新大陸,可以跨洋航行
5. 哪個國家最開放,就成為新的樞紐中心
原因:飛機成為跨地區旅行的工具
人湊在一起,才能搞出新東西
想象一下,在硅谷的夜晚,餐館和咖啡館裏坐滿了身穿休閒服裝的工程師,他們讨論着下一次的技術突破和創業機會。
人口能夠為創新帶來集聚效應。集聚效應,是指如果一個地方集聚了很多人才,它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化學反應和更高的創新力,因為人和人面對面深度交流能夠促進創新。
在美國,幾乎一半的風險投資都投到了硅谷,那裏誕生了許多高科技公司,包括谷歌、思科、惠普、蘋果等。而且,這些高科技公司離得也非常近,使得科技人才在不同公司之間的流動變得非常容易。
近年來在互聯網和軟體技術領網域的創新,往往需要多種學科的人才合作,這就進一步增強了大城市的創新優勢。
所以即便硅谷的房價要比小城市高很多,全世界的科技公司和人才還是願意去硅谷。同樣的道理,即便北京的房價要遠高于二線城市,中國的媒體和文化從業者還是會聚集在北京。
現在全球的創新熱點是非常不平衡的,就在幾個主要的區網域,那些地方聚集了全球最頂尖的人才。而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有可能會培育出世界級的創新中心。
越是年輕的國家,創業活力就越高
一般來説,創業最好的年齡是在 30 歲左右,其實科學家也是,他最具創造力的年齡也是在三四十歲左右。
美國經濟學家本傑明 · 瓊斯(Benjamin Jones)分析了過去 100 年中 300 項最偉大的發明,其中 72% 是由年齡在 30 歲到 49 歲的發明家發明的。在這 72% 中有 42% 是由 30 多歲的人發明的。
偉大發明創造者的年齡分布
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大量 30 歲左右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對創新尤其是颠覆性創新很有幫助。
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正在迅速老齡化,那麼潛在的年輕發明家和企業家就會變少。所以在創新創業方面,就會產生人口結構效應。
比如日本,日本現在最好的高科技公司還是二戰前後創辦的,而美國最好的高科技公司基本上都是新的公司。
在歷史上日本企業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它們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非常有創造力,帶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發明,如随身聽、數碼相機和遊戲機控制台。
然而進入 90 年代以後,日本企業在互聯網、智能手機、人工智能、通訊科技等領網域完全被美國和中國企業超越,導致日本經濟在接下來的 20 年裏一直停滞不前。
為什麼日本缺少這樣的高科技創新的公司呢?不僅僅因為日本是小國,不具有前面提到的人口規模效應,還與老齡化帶來的阻擋效應有關。
在一個老齡化社會,企業裏面會呈現出典型的倒金字塔形結構,老人多、年輕人少,年輕人晉升速度慢。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企業有大概 1/3 的經理年齡在 30 歲以下。到了 1990 年代老齡化以後,則少有 35 歲以下的經理。
日本公司年輕人晉升速度變慢
年輕人晉升得慢了以後,上升的空間會小很多,得到的鍛煉也少,掌握的财富資源和人脈資源不如上一輩,所以日本年輕人創業的傾向非常低。
不同國家創業率與 GDP 增長率的關系
對不同的國家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越是年輕的國家,創業活力就越高;越是年老的國家,創業活力就越低。
點擊小程式,免費領取課程學習
(非會員限 3 門課)
人口與國際戰略:中美科技競争關鍵在人口
中美的科技競争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話題,我們同樣可以從人口的數量和結構,來預測一下中美科技競争未來的狀況。從人口角度,我覺得可以得出一個相當确定的答案。
為什麼?
我認為經濟方面的政策如果沒有太大的偏差,那最後根本的競争要素就是人口。人口有很大的确定性,因為我們知道現在新出生了多少人,這些人在 20 年以後會有多少人受到高等教育,會有多少人參加到工作當中,這些都是确定的。所以從人口這個角度,可以做出一個比較準确的預測。
在未來 20 年間,中國上升的趨勢還是非常強的,中國将繼續趕超美國。長遠來説,在 20 年以後,要看這兩個關鍵點:
一、中國是否能夠生出更多的小孩;
二、美國能否繼續吸引移民。
原因在于中國的人口數量和結構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太樂觀的方面。
中國人才很充足
就人才池子來説,中國人口是美國的 4 倍,但如果把美國的移民因素考慮進去的話,中國的人才池子是美國的 2 倍。在人才數量方面,中國有相當大的優勢。
在人才質量方面,中國論文發表的數量正在趕超美國,而研發投入上,中國已經達到美國的 2/3。
另有一個指标可以説明中國的人才質量。美國頂尖大學的理工科博士生院吸引了全球最好的人才,一個國家每百萬人口裏面有多少人被錄取,就反映了這個國家總體的人才質量。中國每百萬人口裏面有 4 個人被美國頂尖學校的博士生研究院錄取了,這是全世界最高的。從這角度看,中國在世界上是最強的。
即使把中國的人口基數考慮進去,中國大學生的質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雖説所謂的人口紅利已在下降。但是,如果只看 25 歲— 44 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口的話,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提升。
整體來説,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在 2040 年之前會持續超越美國。所以中國的創新力會越來越強,而且在今後一段時間内,一直到 20 年後都會是超越美國的狀态。
20 年後優勢或不明顯
根據預測,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大約在一代人的時間内到達頂峰,然後這個優勢會逐步被削弱。
因為我們未來的年輕人随着生育率下降會減少,所以會削減中國在人才方面的規模優勢。
鼓勵生育:如何創造生育友好社會?
七普人口數據解讀
最新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2020 年新出生的人口是 1200 萬,這比起 2019 年少了大概 18%;比起剛剛開放二孩的 2016 年少了大概有差不多 1/3;比起一代人之前,也就是 30 年前,少了一半還多。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生育率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低,到處不都是超生的孩子嗎?然而直覺上的判斷會有極大的高估。
假如一半家庭生一胎,一半家庭生三胎,那麼每 4 個孩子中僅有 1 個是獨生子女,其餘 3 個是來自于三胎的家庭,你會覺得超生非常多,誤以為人口在膨脹,但這是極大的錯覺。因為在這裏每個家庭平均也只生了 2 個孩子,男孩又多于女孩,下一輩的人數其實會減少。
如何鼓勵生育?
鼓勵生育是世界性的難題,這需要大幅度提高家庭福利。
我做了一下分析,關于生育率與國家鼓勵生育補貼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大約每提升 1 個點的 GDP 用于鼓勵生育,生育率可以提升 0.1,這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把錢投資到人力資本裏,我認為會有很高的回報。
補貼的形式可以是一部分現金,一部分所得税和社保的減免,還有一部分可以是購房補貼。
因為生下一個孩子,他對未來的社保和税收的貢獻,惠及的不光是生小孩的家庭,也惠及到了所有人,包括不生小孩的家庭,所以把這部分錢預先來獎勵他,也是合理的。
房價也是影響生育情況的一個因素。
集聚效應使得中國的房價很高,這主要是相對于收入來説的。按照一個國家主要城市的房價與這個國家的收入比來評估,中國是 29,日本在 13 左右,其他歐洲的國家大約在 10 左右。美國的房價收入比只有不到 4,這也部分解釋了美國的生育率為什麼那麼高。
中國房價為什麼那麼高?是因為土地貴。為什麼土地貴?主要還是因為存在供需矛盾,大城市的供地太少了。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北京跟河北的人均住宅供地,北京的人口是河北的 1/3,但北京的住房供地在過去幾年只有河北的 1/10。
一個國家越大,它的大城市更能夠凸顯出集聚效應,就會有更多的人想去,所以就會有更多的人口。
但如果控制大城市規模的話,它的房價就會被推高,這既不利于創新,因為削弱了大城市的集聚效應,也不利于消除貧富差距。
所以最好是土地跟着人走,土地跟着孩子走,哪個地方的孩子多,就給那個地方更多的用地指标。
具體來説,我們也可以給多孩家庭提供購房補貼,以減免地價的形式來發放給家庭。
創造女性友好的社會
有人説女性平權跟生孩子可能是矛盾的。
因為在傳統社會,女性的地位比較低,生的孩子也比較多,女性主要在家裏帶孩子。但是到了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其實女性的地位、女性參加工作的比例,是可以和生育率同步提升的。
日本女性的地位仍然比較傳統,女性往往要做家庭主婦,當她們想有職業生涯的發展,就會造成很大的矛盾。有些女性就會因為職場發展而放棄生育,所以日本的生育率是比較低的。
但在北歐這些國家,女性的地位與參加工作的比例都很高,福利也非常好。這就是因為給女性創造了更多選擇的空間,所以這些國家的生育率和女性的地位都比較高。
這方面有不少可以參考的建議,比如提供很好的幼托服務、提供男女同有的產假,哺乳期或者孕期的女性可以在家辦公,增加孩子友好的公共設施等。
關于幼托服務我想講一下,中國現在幼托服務非常缺,大概只有 4% 的家庭的孩子可以到托兒所,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差不多有一半。
所以,一個生育友好的社會,可能必須先是一個女性友好的社會。
那麼,不想結婚的女性怎麼辦?
中國現在呈現出女強男弱的趨勢,女性受教育的比例高,收入也并不比男性差。所以,收入最高的那部分女性,比較難找到結婚對象。當然收入最低的那部分男性也很難。
這就更要提高女性的地位,大家應該普遍接受新式家庭,打破傳統的分工。家庭裏面男性收入比較低,沒問題;男性做家務、養孩子,也沒問題。
很多人不想結婚,但是并不表明她們不要孩子,很多人還是願意生養孩子的。所以,單親家庭的需求我們也要考慮進去,該如何滿足他們生兒育女的願望呢?要鼓勵生育還需要保障單親家庭的福利,做到一視同仁。
在北歐國家,大約有 40% 到 60% 的孩子來自于非婚生育家庭,這可能是因為北歐國家對非婚生育比較寬容,而且政府也提供了豐厚的養育福利,使得很多單身女性願意且有能力獨立生育和撫養小孩,這也是北歐國家生育率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從歷史長河來看,中華文明得益于巨大的、相對暢通的中原地區和南方地區,内部交流性非常好,所以中國的人口規模能夠發揮出相當多的優勢,使得它是一個世界主要的文明發祥地。
所以,如果從創新角度或者其他的經濟角度,以及從維持文明繁衍的角度看,中華文明應該是為世界做出最多貢獻的文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