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M4版MacBook Pro評測:相當值得的更新選項,歡迎閲讀。
【【【前言:蘋果的 M4 芯片,總算從平板來到電腦上了】】】
2024 年 5 月初,伴随着新款 iPad Pro 的亮相,蘋果方面也同期發布了新款芯片 M4。
毫無疑問,這一配置在當時也引發了不少的讨論。因為眾所周知,M 系列芯片盡管近年來陸續被 iPad Pro 和 iPad Air 采用,但它們畢竟是蘋果的 "PC 芯片 "。這也就意味着在過去蘋果旗下產品的歷史裏,M 系列芯片一直都是由 Mac 或 MacBook 系列機型首發,然後才會被用到 iPad 家族上。
但 M4 顯然打破了這一慣例。當然如今大家都知道,蘋果方面之所以 " 敢于 " 将 M4 首先用到 iPad Pro 上,是因為它有着業界首發的 3nm 制程,而且在架構上與後來 iPhone 16 系列機型的 A18、A18 Pro 進行了 " 合并 ",從而極大幅度地提高了在被動散熱設備中的能效比表現。
不過作為蘋果最新世代的 PC 芯片,M4 終究還是要回到它應有的 " 歸宿 " 裏。沒錯,就在 10 月底,蘋果終于推出了搭載 M4 芯片的 MacBook Pro,并同時加推了新的 M4 Pro、M4 Max 這一具備更 " 大規模 " 的芯片方案。
搭載 M4 芯片的 MacBook Pro 在有了更為充足供電和散熱條件之後,這款本就有着高能效比的蘋果自研 PC 芯片,又會有着怎樣的性能表現呢?接下來我們将會用這篇評測來為大家進行解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產品解析:依然是熟悉的設計,納米紋理螢幕值得更新】】】
此次我們三易生活的具體測試對象,是一台 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 " 次低配 " 版本。
為什麼選擇這個版本?一方面,關注近期蘋果新款 Mac 系列機型的朋友都知道,今年最大的改變除了更新 M4 系列芯片之外,就是将内存的起步容量從 8GB 翻倍到了 16GB。
很顯然,這是蘋果方面在有意地為未來的端側 AI 生态做準備。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説,這無疑也就使得 " 入門款 " 的機型變得更值得選擇了。在綜合考量了主流的存儲需求之後,我們認為比起 16GB+512GB 的最低配版本,16GB+1TB 的 " 次低配 " 版本很可能會是更多朋友最關注的款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我們還選配了 " 納米紋理顯示屏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時常有出差辦公的需求,再加上目前的整個筆記型電腦行業裏,幾乎依然見不到有其他廠商提供類似的解決方案,所以也讓我們對于蘋果這個堅持了多年的這個螢幕 " 黑科技 " 頗感興趣。
除此之外,考慮到 PC 產品通常都有着三四年、甚至更長的換機周期,所以我們還專門準備了一台配備 M1 Pro 的 MacBook Pro 來作為對比參考對象,以便更好地展示此次新機所帶來的變化。
不得不説,從外觀上乍看起來,2021 款 MacBook Pro 與 2024 年的款式之間幾乎沒什麼差異,畢竟兩者有着完全相同的機身尺寸(長寬高 22.12*31.26*1.55 厘米),甚至就連重量也只相差僅僅 50g。
除此之外,時隔三年的這兩款 MacBook Pro 在機身接口上也完全相同。它們都提供了三個雷靂 4、一個 HDMI、一個 3.5mm 耳機接口,并具備全尺寸的 SDXC 讀卡器,以及可通過 Magsafe 磁吸口連接電源适配器。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官方公布的相關信息顯示,M4 版本的 MacBook Pro 不僅電池容量(72.4Wh)比 M1 Pro 版本(70Wh)略大,而且電源适配器功率也比 3 年前的 M1 Pro 型号要高出 3W、達到了 70W。考慮到兩款產品幾乎擁有相同的 miniLED 螢幕和 6 揚聲器音響配置,所以這多出來的 3W 供電是否意味着 M4" 标準版 " 在供電充足時的峰值功率,并不低于曾經的 M1 Pro 呢?
我們将這兩台機器放在一起,大家其實就能夠很明顯看出 " 納米紋理顯示屏 " 的效果了。平心而論,它讓我們想起了多年前曾經在專業領網域流行的 " 霧面屏 ",但與老式的霧面屏相比," 納米紋理 " 的效果顯然要更為細膩。它不僅可以起到很明顯的抗反光與增透作用,而且不會有霧面屏的表面顆粒感,因此也不會影響到螢幕本身的視覺效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CPU 性能測試:高主頻 + 新指令集,實測成績超預期】】】
正如我們在本文一開始就提到的那樣,此次測試的重點在于考察 M4 在如今的 " 正統 "MacBook Pro 用例下,究竟能夠發揮出多少性能,對于目前還在使用着老款設備的用户來説又能帶來多大的實際提升。
首先我們基于公開信息,總結出了 M4 與其前代 M3、以及此次參考對比對象 M1 Pro 之間的理論參數對比表格。
從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與前代 M3 相比,M4 顯著增加了 CPU 的峰值主頻、同時多了兩顆 E 核,因此這會使得它的 CPU 單核與多核性能都比 M3 有着明顯的提升。
不過與三年前市場定位更高的 M1 Pro 相比,M4 的差異就顯得比較微妙。可以看到,雖然兩者都采用了 10 核 CPU,且 M4 的峰值頻率要高得多,但 M1 Pro 畢竟是 8P+2E 設計、大核數量要多得多。再加上 M1 Pro 擁有更大的内存帶寬和更大規模的 GPU,所以即便是放到三年後,它的許多參數在行業中也依然稱得上是數一數二。
不過到了實際的 GeekBench 6.3 CPU 性能理論測試中,結果卻有些出乎意料。可以看到,别説是 M4,就算是表面上規格不算高的 M3、CPU 單核與多核跑抽成績也都比 M1 Pro 高出了大約 20%。
當然,不同的跑分軟體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在更偏重負載渲染場景的 CINEBENCH R23、R24 中,M1 Pro 憑借着 8P+2E 的 CPU 方案,多核渲染速度還是可以勝過 M3。但 M4 作為最新的 " 非 Pro" 版芯片,即便是在高負載的渲染測試當中也帶來了比 M1 Pro 更快的速度。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渲染速度的快慢與具體軟體也有很大關系。比如在換成剪映之後,M1 Pro 導出視頻的速度就還是比 M4 快了 17% 左右。所以對于重視 CPU 性能的用户來説,M4 與 M1 Pro 之間的優劣,更多還是得結合實際軟體來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GPU、AI 跑分:M4 反殺 M1 Pro,AI 更是一騎絕塵】】】
不得不説,憑借制程的進步和指令集的迭代,M4 如今在 MacBook Pro 上,已經可以在部分場景帶來比 M1 Pro 還要更好的 CPU 性能。但看過前面的數據對比想必大家也明白,由于是市場定位的差異,M1 Pro 雖然是三年前的型号,但它畢竟客觀上有着更多的 GPU 核心、也有着至今依然更高的 GPU 浮點性能。那麼這是否意味着,它的 GPU 算力如今依然可以壓倒最新的 M4 呢?
針對 GPU,我們使用了三種不同的測試工具。其中的 GeekBench 偏理論性能、GFX 更接近實際遊戲渲染,CINEBENCH 當然還是生產力向的測試。結果,這三款測試軟體給出了三個不同的結果。
首先在偏理論性能測試的 GeekBench 中,M4 的 GPU 得分正好介于 M3 和 M1 Pro 之間。
在更接近遊戲場景的 GFXBenchmark Aztec 1440P 離屏渲染中,M4 的 GPU 性能大幅高于 M3,差異明顯要大于理論上的浮點性能差距。同時 M4 和 M1 Pro 之間的差别極小、僅有 2.8%,這似乎可以解釋為新的 GPU 得到了更多驅動優化,或是因為實際遊戲場景的渲染速度還會受到 CPU 的影響所致。
不過最意外的結果還是來自 CINEBENCH,在這個純渲染向的測試中,M1 Pro 的 GPU 表現不僅大幅落後 M4 接近 50%,甚至比 M3 還要慢。考慮到我們此次測試設備的系統、軟體都是統一版本,所以就只能解釋為 M1 Pro 在專業場景的性能設計可能當時仍有短板。
除了 GPU 的測試,我們還考察了如今流行的 AI 性能。與其他的筆記型電腦 CPU 相比,蘋果更早就加入了 NPU 的設計,而且其 CPU、GPU、NPU 也都支持統一 API 的 AI 加速運算。
在這個環節裏,我們只将 M4 與 M1 Pro 進行了對比測試。結果顯而易見,無論 CPU、GPU,還是 NPU,M4 的 AI 性能都明顯高于 M1 Pro,尤其是 NPU 量化性能更是幾乎達到了 M1 Pro 的三倍以上。不得不説,雖然按照蘋果方面的説法,搭載 M1 Pro 的機型未來也能兼容端側 AI 生态,但對于 AI 開發者來説,确實已經有必要換掉老設備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更多折騰:它現在能打遊戲嗎?實測發現轉譯效率驚人】】】
眾所周知,自從 M3 系列之後,蘋果方面也開始有意強化旗下 Mac 機型的 " 遊戲 " 屬性。特别是針對那些内置了硬體光追機能的設備來説,如今也陸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遊戲大廠将他們的 3A 大作移植上去。
不過遺憾的是,這些原生的 3A 遊戲至少到目前為止,普遍都還存在一定的區網域限制。也就是説對于國内用户而言,暫時還沒法直接在 MacBook、iPad,或是 iPhone 上體驗到它們。
《CS2》在 M4 MacBook Pro 上,通過虛拟 + 轉譯可以跑到超過 40FPS
那麼是否存在一些辦法,讓國内玩家通過也可以玩到這些 3A 遊戲呢?其實是有的。畢竟大家都知道,如今 Mac 生态有着一套效率極高的代碼轉譯機制。再加上諸多開發者的努力,在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後,的确能夠借助轉譯 + 虛拟機的方式讓搭載 M4 的 MacBook Pro 運行一些大型遊戲。
《GTA V》更是表現出驚人的轉譯效率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觀察到,不同于 Windows 虛拟機孱弱的 3D 性能,macOS 上目前這套虛拟 + 轉譯機制不僅有着極高的性能水準,可以将《GTA V》這樣的遊戲跑到 100FPS 以上,甚至能夠在硬體層面支持 M4 芯片的光追特性,從而在諸如《黑神話 · 悟空》、《賽博朋克 2077》這些遊戲裏跑出光追效果。再加上 FSR 的加持,遊戲幀率完全可以達到能玩的水準。
可以看到,即便是 " 虛拟 " 的顯卡也能開啓光追和 FSR
那麼這意味着什麼?簡單來説,它或許代表着按照蘋果目前的這套軟硬體體系,實際上對于遊戲廠商來説,要想将遊戲移植到 Mac 生态,難度可能要遠比大家想象的低。哪怕這種 " 移植 " 可能沒有進行良好的指令集優化,只要靠蘋果的圖形虛拟和代碼轉譯工具,就已經足夠保障一定的體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總結:并非產品定位 " 下克上 ",而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
總的來説,通過上述多個項目的測試已經可以證明,在有了新制程、新指令集、新自研架構的支撐下,M4 這款蘋果最新的 " 入門款 "PC 芯片,在 MacBook Pro 上已經表現出比曾經的 " 大杯 "M1 Pro 更強的綜合實力。
這裏固然有單純半導體技術、硬體設計在過去三年裏進步的因素,但從不同測試工具、不同取向軟體的表現差異來看,M4 很明顯受益于蘋果自主生态對于新款芯片更及時的代碼和驅動優化。
説白了,當一款新的硬體被設計出來之後,決定它是否能夠真正帶給用户實惠的因素不只是它自身,還包括其他軟體開發者能否快速、且充分地對其進行适配。很顯然,縱觀最近這段時間的 PC 市場,我們對這一結論也有着更為深刻的認知。
當然,回到今年的 MacBook Pro 上來説,正如我們在本文一開始就講到的那樣,由于蘋果現在已經可以讓 M4 在他們的 PC 產品裏充分發揮新架構的優勢,這就使得哪怕是搭載入門款新芯片的機型,現在就能夠表現出比三年前定位更高產品的實際應用性能。
再考慮到價格因素,不得不説這确實構成了一種客觀上的性價比提升。所以無論是對于希望現在更換一台新 Mac 或 MacBook 的消費者、還是對于寄希望于蘋果 AI 生态的開發者來説,如今的 M4 版本 MacBook Pro 無疑都是相當 " 值得 " 的更新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