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M4版MacBook Pro评测:相当值得的更新选项,欢迎阅读。
【【【前言:苹果的 M4 芯片,总算从平板来到电腦上了】】】
2024 年 5 月初,伴随着新款 iPad Pro 的亮相,苹果方面也同期发布了新款芯片 M4。
毫无疑问,这一配置在当时也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因为众所周知,M 系列芯片尽管近年来陆续被 iPad Pro 和 iPad Air 采用,但它们毕竟是苹果的 "PC 芯片 "。这也就意味着在过去苹果旗下产品的历史里,M 系列芯片一直都是由 Mac 或 MacBook 系列机型首发,然后才会被用到 iPad 家族上。
但 M4 显然打破了这一惯例。当然如今大家都知道,苹果方面之所以 " 敢于 " 将 M4 首先用到 iPad Pro 上,是因为它有着业界首发的 3nm 制程,而且在架构上与后来 iPhone 16 系列机型的 A18、A18 Pro 进行了 " 合并 ",从而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在被动散热设备中的能效比表现。
不过作为苹果最新世代的 PC 芯片,M4 终究还是要回到它应有的 " 归宿 " 里。没错,就在 10 月底,苹果终于推出了搭载 M4 芯片的 MacBook Pro,并同时加推了新的 M4 Pro、M4 Max 这一具备更 " 大规模 " 的芯片方案。
搭载 M4 芯片的 MacBook Pro 在有了更为充足供电和散热条件之后,这款本就有着高能效比的苹果自研 PC 芯片,又会有着怎样的性能表现呢?接下来我们将会用这篇评测来为大家进行解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产品解析:依然是熟悉的设计,纳米纹理螢幕值得更新】】】
此次我们三易生活的具体测试对象,是一台 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 " 次低配 " 版本。
为什么选择这个版本?一方面,关注近期苹果新款 Mac 系列机型的朋友都知道,今年最大的改变除了更新 M4 系列芯片之外,就是将内存的起步容量从 8GB 翻倍到了 16GB。
很显然,这是苹果方面在有意地为未来的端侧 AI 生态做准备。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无疑也就使得 " 入门款 " 的机型变得更值得选择了。在综合考量了主流的存储需求之后,我们认为比起 16GB+512GB 的最低配版本,16GB+1TB 的 " 次低配 " 版本很可能会是更多朋友最关注的款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我们还选配了 " 纳米纹理显示屏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时常有出差办公的需求,再加上目前的整个筆記型電腦行业里,几乎依然见不到有其他厂商提供类似的解决方案,所以也让我们对于苹果这个坚持了多年的这个螢幕 " 黑科技 " 颇感兴趣。
除此之外,考虑到 PC 产品通常都有着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换机周期,所以我们还专门准备了一台配备 M1 Pro 的 MacBook Pro 来作为对比参考对象,以便更好地展示此次新机所带来的变化。
不得不说,从外观上乍看起来,2021 款 MacBook Pro 与 2024 年的款式之间几乎没什么差异,毕竟两者有着完全相同的机身尺寸(长宽高 22.12*31.26*1.55 厘米),甚至就连重量也只相差仅仅 50g。
除此之外,时隔三年的这两款 MacBook Pro 在机身接口上也完全相同。它们都提供了三个雷雳 4、一个 HDMI、一个 3.5mm 耳机接口,并具备全尺寸的 SDXC 读卡器,以及可通过 Magsafe 磁吸口连接电源适配器。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官方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M4 版本的 MacBook Pro 不仅电池容量(72.4Wh)比 M1 Pro 版本(70Wh)略大,而且电源适配器功率也比 3 年前的 M1 Pro 型号要高出 3W、达到了 70W。考虑到两款产品几乎拥有相同的 miniLED 螢幕和 6 扬声器音响配置,所以这多出来的 3W 供电是否意味着 M4" 标准版 " 在供电充足时的峰值功率,并不低于曾经的 M1 Pro 呢?
我们将这两台机器放在一起,大家其实就能够很明显看出 " 纳米纹理显示屏 " 的效果了。平心而论,它让我们想起了多年前曾经在专业领網域流行的 " 雾面屏 ",但与老式的雾面屏相比," 纳米纹理 " 的效果显然要更为细腻。它不仅可以起到很明显的抗反光与增透作用,而且不会有雾面屏的表面颗粒感,因此也不会影响到螢幕本身的视觉效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CPU 性能测试:高主频 + 新指令集,实测成绩超预期】】】
正如我们在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的那样,此次测试的重点在于考察 M4 在如今的 " 正统 "MacBook Pro 用例下,究竟能够发挥出多少性能,对于目前还在使用着老款设备的用户来说又能带来多大的实际提升。
首先我们基于公开信息,总结出了 M4 与其前代 M3、以及此次参考对比对象 M1 Pro 之间的理论参数对比表格。
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与前代 M3 相比,M4 显著增加了 CPU 的峰值主频、同时多了两颗 E 核,因此这会使得它的 CPU 单核与多核性能都比 M3 有着明显的提升。
不过与三年前市场定位更高的 M1 Pro 相比,M4 的差异就显得比较微妙。可以看到,虽然两者都采用了 10 核 CPU,且 M4 的峰值频率要高得多,但 M1 Pro 毕竟是 8P+2E 设计、大核数量要多得多。再加上 M1 Pro 拥有更大的内存带宽和更大规模的 GPU,所以即便是放到三年后,它的许多参数在行业中也依然称得上是数一数二。
不过到了实际的 GeekBench 6.3 CPU 性能理论测试中,结果却有些出乎意料。可以看到,别说是 M4,就算是表面上规格不算高的 M3、CPU 单核与多核跑抽成绩也都比 M1 Pro 高出了大约 20%。
当然,不同的跑分軟體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在更偏重负载渲染场景的 CINEBENCH R23、R24 中,M1 Pro 凭借着 8P+2E 的 CPU 方案,多核渲染速度还是可以胜过 M3。但 M4 作为最新的 " 非 Pro" 版芯片,即便是在高负载的渲染测试当中也带来了比 M1 Pro 更快的速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渲染速度的快慢与具体軟體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在换成剪映之后,M1 Pro 导出视频的速度就还是比 M4 快了 17% 左右。所以对于重视 CPU 性能的用户来说,M4 与 M1 Pro 之间的优劣,更多还是得结合实际軟體来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GPU、AI 跑分:M4 反杀 M1 Pro,AI 更是一骑绝尘】】】
不得不说,凭借制程的进步和指令集的迭代,M4 如今在 MacBook Pro 上,已经可以在部分场景带来比 M1 Pro 还要更好的 CPU 性能。但看过前面的数据对比想必大家也明白,由于是市场定位的差异,M1 Pro 虽然是三年前的型号,但它毕竟客观上有着更多的 GPU 核心、也有着至今依然更高的 GPU 浮点性能。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它的 GPU 算力如今依然可以压倒最新的 M4 呢?
针对 GPU,我们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测试工具。其中的 GeekBench 偏理论性能、GFX 更接近实际游戏渲染,CINEBENCH 当然还是生产力向的测试。结果,这三款测试軟體给出了三个不同的结果。
首先在偏理论性能测试的 GeekBench 中,M4 的 GPU 得分正好介于 M3 和 M1 Pro 之间。
在更接近游戏场景的 GFXBenchmark Aztec 1440P 离屏渲染中,M4 的 GPU 性能大幅高于 M3,差异明显要大于理论上的浮点性能差距。同时 M4 和 M1 Pro 之间的差别极小、仅有 2.8%,这似乎可以解释为新的 GPU 得到了更多驱动优化,或是因为实际游戏场景的渲染速度还会受到 CPU 的影响所致。
不过最意外的结果还是来自 CINEBENCH,在这个纯渲染向的测试中,M1 Pro 的 GPU 表现不仅大幅落后 M4 接近 50%,甚至比 M3 还要慢。考虑到我们此次测试设备的系统、軟體都是统一版本,所以就只能解释为 M1 Pro 在专业场景的性能设计可能当时仍有短板。
除了 GPU 的测试,我们还考察了如今流行的 AI 性能。与其他的筆記型電腦 CPU 相比,苹果更早就加入了 NPU 的设计,而且其 CPU、GPU、NPU 也都支持统一 API 的 AI 加速运算。
在这个环节里,我们只将 M4 与 M1 Pro 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显而易见,无论 CPU、GPU,还是 NPU,M4 的 AI 性能都明显高于 M1 Pro,尤其是 NPU 量化性能更是几乎达到了 M1 Pro 的三倍以上。不得不说,虽然按照苹果方面的说法,搭载 M1 Pro 的机型未来也能兼容端侧 AI 生态,但对于 AI 开发者来说,确实已经有必要换掉老设备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更多折腾:它现在能打游戏吗?实测发现转译效率惊人】】】
众所周知,自从 M3 系列之后,苹果方面也开始有意强化旗下 Mac 机型的 " 游戏 " 属性。特别是针对那些内置了硬體光追机能的设备来说,如今也陆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游戏大厂将他们的 3A 大作移植上去。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原生的 3A 游戏至少到目前为止,普遍都还存在一定的区網域限制。也就是说对于国内用户而言,暂时还没法直接在 MacBook、iPad,或是 iPhone 上体验到它们。
《CS2》在 M4 MacBook Pro 上,通过虚拟 + 转译可以跑到超过 40FPS
那么是否存在一些办法,让国内玩家通过也可以玩到这些 3A 游戏呢?其实是有的。毕竟大家都知道,如今 Mac 生态有着一套效率极高的代码转译机制。再加上诸多开发者的努力,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后,的确能够借助转译 + 虚拟机的方式让搭载 M4 的 MacBook Pro 运行一些大型游戏。
《GTA V》更是表现出惊人的转译效率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不同于 Windows 虚拟机孱弱的 3D 性能,macOS 上目前这套虚拟 + 转译机制不仅有着极高的性能水准,可以将《GTA V》这样的游戏跑到 100FPS 以上,甚至能够在硬體层面支持 M4 芯片的光追特性,从而在诸如《黑神话 · 悟空》、《赛博朋克 2077》这些游戏里跑出光追效果。再加上 FSR 的加持,游戏帧率完全可以达到能玩的水准。
可以看到,即便是 " 虚拟 " 的显卡也能开启光追和 FSR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它或许代表着按照苹果目前的这套软硬體体系,实际上对于游戏厂商来说,要想将游戏移植到 Mac 生态,难度可能要远比大家想象的低。哪怕这种 " 移植 " 可能没有进行良好的指令集优化,只要靠苹果的图形虚拟和代码转译工具,就已经足够保障一定的体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总结:并非产品定位 " 下克上 ",而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多个项目的测试已经可以证明,在有了新制程、新指令集、新自研架构的支撑下,M4 这款苹果最新的 " 入门款 "PC 芯片,在 MacBook Pro 上已经表现出比曾经的 " 大杯 "M1 Pro 更强的综合实力。
这里固然有单纯半导体技术、硬體设计在过去三年里进步的因素,但从不同测试工具、不同取向軟體的表现差异来看,M4 很明显受益于苹果自主生态对于新款芯片更及时的代码和驱动优化。
说白了,当一款新的硬體被设计出来之后,决定它是否能够真正带给用户实惠的因素不只是它自身,还包括其他軟體开发者能否快速、且充分地对其进行适配。很显然,纵观最近这段时间的 PC 市场,我们对这一结论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
当然,回到今年的 MacBook Pro 上来说,正如我们在本文一开始就讲到的那样,由于苹果现在已经可以让 M4 在他们的 PC 产品里充分发挥新架构的优势,这就使得哪怕是搭载入门款新芯片的机型,现在就能够表现出比三年前定位更高产品的实际应用性能。
再考虑到价格因素,不得不说这确实构成了一种客观上的性价比提升。所以无论是对于希望现在更换一台新 Mac 或 MacBook 的消费者、还是对于寄希望于苹果 AI 生态的开发者来说,如今的 M4 版本 MacBook Pro 无疑都是相当 " 值得 " 的更新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