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餘承東以退為進!只為與雷軍硬剛智能汽車?,歡迎閲讀。
在數碼圈子裏,一個優秀的 " 話事人 ",是一個品牌走向成功的一半。
雷軍的灑脱個性,為小米凝聚了一大批年輕米粉,雷軍本人也成功為 " 網紅企業家營銷 " 開宗立派;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被公眾認為是蘋果公司創新代言人,他在任何場合出現都會受到公眾和媒體瘋狂追随;
就連如今沒了消息的錘子 / 堅果,他們那争議十足的話事人羅永浩,至今依然是一批錘子粉絲心中絕對的靈魂人物。
其他的 " 話事人 ",還有華為餘承東、金立盧偉冰(現已轉投小米,成為小米 / 紅米話事人)、魅族黃章,一加劉作虎、榮耀趙明、OPPO 陳明永、vivo 沈炜 ……
成功運用 " 話事人 " 的個人形象,企業可以更好地外溝通,特别是與用户溝通,不花錢、花小錢就能辦大事,讓企業品牌塑造事半功倍。這幾天北京車展上," 車圈大佬成車模 " 的現象,其實也是數碼圈 " 話事人營銷 " 套路在車圈的降維落地。
對華為終端來説,坐在 " 話事人 " 位置多年的人,顯然是餘承東,可以説在過去十來年間,餘承東都是華為消費終端的代表人物,甚至是靈魂人物。在一手推動華為成為世界級消費電子品牌後,餘承東成功地将同樣地邏輯復制到汽車產品上,聯合賽力斯(原小康汽車)打造問界品牌并快速成為第一陣營汽車新勢力品牌。毫不誇張地説,在營銷層面,華為是唯一可與小米 SU7 一戰的品牌。
正因為此,在五一假期前," 餘承東卸任華為 BG CEO" 的重磅新聞刷了屏,讓人意外,讓人震驚。很多媒體都緊急安排人手對此進行報道,小雷也認為這一消息事關重大,對數碼圈影響巨大,因此趕緊重新計劃假期安排,對這一事件進行解析。
根據國内媒體 36kr 獨家報道,4 月 30 日下午,華為内部發布人事調整檔案,宣布餘承東将卸任華為終端 BG CEO 一職,仍保留終端 BG 董事長職位,而原華為終端 BG、首席運營官何剛将接任華為終端 BG CEO 一職。
(圖源:36kr)
有人説,餘承東此舉是以退為進,要從一線轉到幕後;有人説,餘承東此舉是改變重心,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汽車業務中;而我最想知道的是——對華為終端業務而言,這次職務變動會帶來什麼影響 ?
要説餘承東和華為終端的緣分,那得追溯到 2011 年。
2011 年,在小米手機發布的這一年,餘承東接手了适才起步的華為終端業務,彼時華為手機主要以運營商定制低端機為主,全年銷量僅有 300 萬台,還不到蘋果手機全球銷量的十分之一。當時的國產手機群雄并立," 手機中的戰鬥機 " 金立、天語、酷派、中興、聯想等等品牌都有極強存在感,此外還有大量的山寨機濫竽充數。
餘承東上任後力排眾議,果斷地砍掉了華為的貼牌機、功能機和低端機業務,全力投入華為自有品牌的手機產品。
盡管中間坎坷不斷,但在 2013 年,華為還是成功推出了當時全球最薄的手機——華為 Ascend P6,該機采用了海思 k3v2 芯片,重視設計美學,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當年就賣出 400 萬台。甚至可以説,2024 年攪動行業的 Pura 系列(前身為 P 系列,即 " 漂亮系列 "),也是在這一時期打下的基礎。
(圖源:雷科技)
同年,華為将原有的 Ascend D 系列進行更新,推出了第一款 HUAWEI Mate 手機,該機同樣搭載海思 K3V2 處理器,盡管設計略顯青澀,但 6.1 英寸的大屏放在當時确實很震撼,對比過往高端產品稱得上是「雖無大賣,起碼不虧」,也算是為一個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稱霸數年的產品線開了好頭——多年後,Mate 成為跟三星 Galaxy、蘋果 Pro 系列并列的世界級高端手機品牌。
(圖源:華為)
自此,華為手機成功轉型,随後發布的華為 P9、華為 Mate 7 等多款產品均成為爆款產品,并将爆款的秘訣不斷延續了下去。華為終端也踩中了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節拍,一路極速狂飙,銷量節節高升。2020 年上半年,華為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 21.4%,首次超過三星 19.1%,成功登頂全球第一。
在銷量節節攀升的同時,華為終端前瞻布局麒麟芯片等核心自研底層技術,持續強化產品力的同時,逐步擺脱對海外技術的依賴。或許正是因為華為終端勢頭太猛,在華為手機登頂這一年,華為也遭到眾所周知的野蠻制裁。
在随後的艱難歲月裏,華為終端業務在夾縫中求得一息生存空間。雖然遭到了美國的打壓,華為始終沒有放棄過對技術的專研,并在去年下半年謀得了轉機,華為 Mate 60 未發先售,一機難求,一夜驚豔了所有人。
于是乎,在過去一年間,華為終端業務在新款麒麟芯片、Mate60 系列和全新的 Pura70 系列的帶動下,已然實現 " 王者歸來 "。從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來看,華為手機的市場新增份額排名手機品牌首位,更是借此機會一舉回歸國内市場前五名,和 OPPO、vivo、榮耀、蘋果平分秋色。
在華為手機氣勢如虹時,餘承東急流勇退。這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對華為來説,終端業務已全面歸來,在可預見的未來,只要整個行業沒有太大的外部變數,華為終端業務就可被視為一個穩定增長的 " 守成業務 "。完成歷史使命的餘承東,在繼續擔任華為終端 BG 董事長的同時,肩上或将迎來新的 " 開荒 " 重擔。
至于更多人所關心餘承東的下一步動向,小雷覺得答案是十分明顯的——
車。
資料顯示,2020 年 11 月,餘承東擔任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 IRB 主任。同年,餘承東負責整合華為消費者 BG 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此後,餘承東正式負責推動華為智選車,以及智能汽車 BU 業務發展,并在去年正式升任被任命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
近三年來,餘承東在踐行華為 " 不造車 " 的承諾下,先後帶領着華為成功與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車企進行深度合作,并推出了四大鴻蒙智選(前身為智選車)品牌,那就是大家已頗為熟悉問界、智界以及最近亮相的享界、傲界。
其中,最知名的產品自然是華為和賽力斯合作的問界。除了近期熱聞不斷的問界新 M7 和在高端市場取得成功的問界 M9,餘承東還在北京車展前舉辦了問界新 M5 的發布會,意圖用更低價的智駕體驗來推動銷量增長。
(圖源:問界)
從賽力斯近期公布的财報來看,第一季度賽力斯實現營業收入 265.61 億元,上年同期為 50.91 億元,同比增長 421.76%,環比增長 38.61%,最重要的是實現了 2.196 億元的淨利潤,成功實現了扭虧為盈。這也是賽力斯歷經四年虧損,首次實現單季度經營性盈利。
在與華為合作前,賽力斯(前身重慶小康汽車)籍籍無名,核心產品是 " 面包小巴 ",在乘用車市場毫無存在感,且面臨着新能源與智能化的雙重挑戰。在明智地與華為這一 " 白衣騎士 " 牽手後,賽力斯實現了徹底的蜕變,快速進入行業第一陣營。賽力斯成功逆襲,華為提供的智能技術與市場營銷的支持,功不可沒。
至于華為和奇瑞合作的智界 S7,雖然在合作初期有過一些協作上的不順,但在今年二次發布後也算是走上了正軌,目前智界 S7 周交付量在 1200 輛左右,在國内 20w 以上純電汽車市場也算排得進前十位的新品牌了。
(圖源:微博)
在今年北京車展上,華為不僅和多家車企撮合了一個充電聯盟,和北汽合作推出的享界 S9 也正式亮相。作為一款标準的中大型行政座駕,該車主打賣點将是華為智駕、強勁動力、行政級空間和豪華感,預計售價在 50w 元檔。
(圖源:電車通)
堅持 " 不造車 " 的華為,成功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 " 共創車 " 路線," 華為模式 " 已被行業認可。賦能傳統車企造車以及智能化,是蘋果、百度、阿裏等等巨頭都曾努力過的方向,然而從結果來看,只有 " 華為模式 " 成功跑通了。
如果説成事論人的話,從以手機為核心的終端業務,再到異軍突起的智能汽車業務,餘承東均證明自己是可力挽狂瀾的英雄,是可開疆拓土的将才,是不可多得的 " 話事人 "。
2024 年,汽車行業迎來真正的分水嶺。在北京車展上,雷科技與電車通聯合派出的報道團發現,汽車行業俨然已進入智能化的下半場,燃油車少有人問津,不智能的 " 功能車 " 也成了邊緣產品,國產品牌人氣爆棚(特别是華為問界、小米兩家科技新勢力),合資品牌、海外品牌的展台則門可羅雀,雷軍、周鴻祎成了車展上的 " 頂級車模 ",傳統車企的傳統營銷模式已徹底失效了。
汽車行業的遊戲規則,徹底變了。新的時代,新的規則,新的王者。在鴻蒙智行發展形式大好的情況下,華為自然要乘勝追擊。與此同時,随着小米加入,華為在汽車業務上也迎來了強有力的對手。因此,專心在汽車賽道上開疆拓土,或将是餘承東的新任務。
在小雷看來,餘承東卸任華為終端 BG CEO 一職,或意味着更多業務層面的事情會交給何剛。作為華為終端 BG 董事長的他,應該會更專注于戰略層面的決策。再説,何剛本人也是餘承東多年的合作夥伴,在 P 系列和 Mate 系列上均有豐富經驗,這次人事調整對華為終端業務幾乎沒有影響。
關于此事,華為内部人員也已對媒體官方表态:華為公司擁有完善的内部治理架構,此次為常規非重大調整,目的是讓餘承東有更多的精力為消費者打造精品。
今年 2 月,雷軍在微博宣布,為了讓他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汽車業務上,公司決定,集團總裁盧偉冰兼任小米品牌總經理,以後小米手機發布會也将由盧偉冰主講,第一場就是小米 14Ultra。此外,王騰接任 Redmi 品牌總經理。
此後,雷軍不再出席小米手機等終端業務發布會,盧偉冰從紅米話事人更新成小米話事人,此後不久小米 SU7 震撼面試,徹底改變了汽車行業的遊戲規則。
如今,餘承東卸任華為終端 BG CEO,看上去與雷軍不再 " 親自發布小米手機 " 是多少有些相似的劇本。餘承東與雷軍圍繞智能終端纏鬥多年後,或将轉戰智能汽車賽道,再度展開新一輪厮殺,率領華為與小米一起,重新定義汽車的未來,助力中國汽車引領世界。
2024 年,AI 大模型加速落地,汽車成為黃金場景," 下半場是智能化 " 成為業界共識。
4 月 25 日,北京車展成為新能源車走向下半場的分水嶺,智能化成絕對主角、國產品牌強勢崛起、企業家 " 新車模 " 成風景線,燃油車、合資車、洋品牌、功能車徹底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