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還想轉型的話,真不能再碰這類題材了,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電影雜志,作者影小妹
在影視圈裏,低開高走的現象并不罕見。
許多在開播前并不被看好的劇集,最終卻憑借着逆襲的口碑,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然而,為何這些劇在最初會不被看好呢?
原因可謂是五花八門,比如演員與角色不匹配、故事情節老套乏味,又或是對經典作品的魔改等等。
而今天我們要聊的這部劇,可以説是把這三個坑全給踩了個遍——
《念無雙》
《念無雙》自打開播以來,就仿佛陷入了一個輿論的漩渦之中。
這部由唐嫣、劉學義領銜主演的古裝仙俠劇,原本應該是備受矚目的。
它講述了神女無雙(唐嫣飾)為了取回神界寶物 " 神之左手 ",化身為凡人接近狐族大祭司源仲(劉學義飾),兩人在調查一系列陰謀的過程中相戀,并攜手拯救蒼生的故事。
聽起來是不是挺吸引人的?
然而,現實卻給了這部劇一記重錘。
首播當日,《念無雙》确實衝上了愛奇藝飙升榜的第一名,看似開了一個好頭。
但橫向一對比,就會發現優酷與愛奇藝熱度均未突破 5000,熱度遠不及同期懸疑劇《棋士》。
觀眾們對中年演員的 " 強行扮嫩 "、劇情的套路化、制作的粗糙等問題紛紛提出了诟病。
唐嫣飾演的女主,本是一個活了一千多年的神女,理論上來説,年齡感并不是問題。
但劇中設定她需要化身為人族少女去接近男主,這一轉變就成了矛盾的導火索。
唐嫣雖然保養得很好,面部狀态緊致,法令紋也不明顯,但歲月沉澱下來的氣質與少女的靈動感之間,始終存在着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尤其是當她穿着粉色衣衫,留着碎發劉海的造型出現時,她的成熟感與角色所需的稚嫩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被觀眾們調侃為 " 又老又嫩 "。
而劉學義飾演的男主,雖然在古裝扮相上一直都很穩定,但這次的造型卻屢遭诟病。
他那一頭披散的 " 嬷嬷頭 ",不僅顯得臃腫,還放大了他頭身比例的問題,與角色 " 高不可攀的大祭司 " 的設定完全背道而馳。
因此這劇實際上還沒開播就被貼上了 " 中年古偶 " 的标籤,這本質上源于仙俠劇長期對 " 少年感 " 的執念。
市場總是将 " 青春 " 與 " 愛情 " 強行綁定在一起,卻忽視了角色内在邏輯的合理性。
其實,原著中的女主活過了千年,男主也已經人到中年,這樣的設定本可以賦予角色更復雜的層次。
但劇集卻仍然執着于用少女少男的外殼來包裹中年演員,導致違和感揮之不去。
這種對角色年齡的強行設定,不僅讓觀眾感到不适,也浪費了演員們本身的演技和魅力。
另外《念無雙》的劇情可以説是老套得不能再老套了,從故事框架來看,它幾乎復刻了仙俠劇的經典模板:
神魔大戰、神器争奪、誤會相愛、拯救蒼生。
劇中女主為了取回神器假扮侍女潛入敵營,卻屢屢高調行事。
比如在眾人跪拜山靈的時候,她竟然拒絕行禮,還當眾點評法器 " 低端 ",這邏輯漏洞也太明顯了吧。
感情線方面更是依賴 " 英雄救美 "" 偷看洗澡 " 等俗套橋段,被觀眾們調侃為 " 工業糖精大雜燴 "。
這種靠堆砌俗套情節來制造甜蜜感的做法,不僅無法打動觀眾的心,反而會讓人覺得厭煩。
制作層面也是問題多多。神界的 " 喪葬風 " 白衣造型和人族簡陋的服飾被批評缺乏新意;
特效畫面虛化嚴重,五毛質感的光污染戰鬥場景更是被戲稱為 " 手遊畫質 "。
這樣的制作水平,怎麼能讓觀眾買賬呢?
《念無雙》的困境,其實折射出的是仙俠劇市場的集體症結。
近年來,《千朵桃花一世開》《白月梵星》等仙俠劇接連撲街,證明觀眾對 " 拯救蒼生 + 虐戀情深 " 的套路早已厭倦。
仙俠劇創新乏力,過度依賴 IP 改編,導致同質化嚴重。
即便像《念無雙》這樣擁有原著支撐的劇集,也仍然陷入了 " 魔改 " 的窠臼之中。
劇集在改編過程中,強化了言情線而弱化了世界觀,用 " 美強慘 " 的男主和 " 聖母 " 的女主來迎合市場,卻丢失了原著中 " 神性 " 與 " 人性 " 博弈的深意。
比如劇中女主一面高呼 " 眾生平等 ",一面卻因憐憫之心堕入情劫。
這種對深度的消解,恰恰是仙俠劇難以進階為 " 仙俠正劇 " 的關鍵阻礙。
85 後的女演員們集體困在了古偶的舒适區裏,楊幂的《掌心》、劉詩詩的《狐妖小紅娘》均反響平平。
這部戲,其實正是唐嫣因結婚生子淡出圈裏多年後的復出之作。
只是市場對中年演員的期待已經從 " 顏值保鮮 " 轉向了 " 角色深度 ",但資本仍然迷信 " 古偶 " 的流量,迫使她們在違和感與曝光度之間做出妥協。
劉學義的處境則更為微妙。
從《少年歌行》到《花間令》,他始終在古偶圈裏打轉。
雖然積累了一定的口碑,但卻難逃 " 劇紅人不紅 " 的魔咒。
仙俠劇固然能維持他的曝光度,但如果長期困于同類角色之中,他的演技突破與個人品牌構建都将舉步維艱。
《念無雙》的争議,其實折射出的是仙俠劇的深層困境。
當觀眾開始用 " 中年古偶 "" 工業糖精 " 等标籤來解構劇集時,仙俠劇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創新并不是要徹底抛棄傳統,而是在叙事、人設、美學上找到新的支點。
仙俠劇的真正魅力,本應該在于構建一個既能承載東方奇幻想象、又能映照現實人性的世界。
而不是用流水線生產的方式來消耗觀眾的耐心。
因為一方面,題材的同質化已經觸及了天花板," 三生三世 "" 虐戀救世 " 等套路讓觀眾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
另一方面,市場需求的迭代也加速了仙俠劇的衰落。
年輕觀眾更青睐于像《蓮花樓》這樣的強劇情作品,而中年觀眾則轉向了現實題材。
仙俠劇那種 " 不動腦的快樂 " 已經被短劇和短視頻分流了,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如果要打破仙俠劇與中年古偶的僵局,只能劇本革新,跳出 " 神器 + 虐戀 " 的公式化
套路,構建出更具深度的世界觀。
當觀眾不再為流量與情懷買單時,當行業沉迷于 "IP+ 明星 " 的速成公式時,仙俠劇的末路終将到來。
唯有回歸 " 内容為王 " 的理念,才能讓這一曾經締造無數神話的題材重獲新生。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