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反本能》,歡迎閲讀。
内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号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公眾号授權。
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8022 篇深度好文:4001 字 | 10 分鍾閲讀
思維方式
學者李敖在北大演講時,曾説:
" 人要實現自由,必須反求諸己,對抗掉自己的本能。"
從心所欲,任性而為,人只會被生存慣性牽着鼻子走。
只有對抗住本性的誘惑,才不至于淪為自我的奴隸。
專欄作家衞藍,就在著作《反本能》中,詳盡地描述過這種情況。
知道熬夜傷身,可就是抱着手機刷個不停;知道運動很好,可就是懶得動彈;
知道發脾氣不對,偏偏壓不住怒火;知道要與人為善,但經常是指責欲爆棚……
衞藍説,人太容易被原始基因驅動,可只有戰勝自己,才算得上高級生命。
社會競技場上,想要赢到最後,只能不斷進化。
而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就在于《反本能》。
一、反自我本能
有沒有發現,身邊的牛人,都有個共性——對自己下手特别狠。
身材好的人,自律到令人可怕;效率高的人,做事從不手軟;沉着冷靜的人,幾乎沒有情緒。
而大部分普通人呢?卻是向往安逸,貪圖享樂。
在書裏,作者十分笃定地説:要想擺脱平庸,必須逼自己逆基因成長。
1. 反舒适的本能
在書裏,有個很有趣的社會實驗。
科學家尼斯貝特,通知某所學校的師生,下周将舉辦捐贈活動。
其中一部分人收到的短信很簡單,就是活動的時間、地點。
另一部分人的短信,則多加了一句話:" 大家可以在路過操場時,順道捐贈,不用單獨跑一次。"
結果,第一部分人的捐贈者只有 8%,而第二部分的人,高達 45%。
尼斯貝特得出一個結論: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有多懶。
就像這次捐贈,僅僅是單獨跑一趟,就吓退很多人。
其實,從生物學角度看,人的大腦有一個功能,就是減少耗能。
也就是説,大家本來就喜歡待在舒适區。
可安逸久了,人也會慢慢退化,喪失強勁的生存力。
作家吳軍説:很多人成不了大氣候,不是因為能力不行、機會不夠。而是因為過早地選擇了安逸的生活,停止了奔跑。
而我們要做的,恰恰是警惕這種自我堕落。
讓自己走出舒适圈,做有難度的事,挑戰未知領網域,探索新的活法。
只有克服惰性,主動出擊,才不會在生存叢林中,成為别人的獵物。
2. 反拖延的本能
作者在書裏,講起自己的一件往事。
讀大學時,他總是在寒暑假背一包沉甸甸的書回家,并興奮地制定閲讀計劃。
可結果呢,自己卻是遲遲沒有行動。
等到開學,能看完 1/10 就不錯了,大多數情況,都是原封不動地背回去。
作者感慨:" 我們一直在成長,但拖延的習慣卻并沒有因成長而變好。"
柏拉圖做過一個比喻:
人類頭腦中有一位理性的御車人,駕馭着一匹不聽話的馬,只有用馬鞭不斷抽它,才能使它奔跑。
面對拖延,我們也要像御車人這般,時刻催促自己。
若想成為行動達人,不妨試試書裏的這個辦法—— " 頭腦中的進度條 "。
給事情安排一個進度,每天起床,想想進度條,自然有一股緊迫感催着你行動。
只有行動力提升了,人才能開啓生活的高效模式。
3. 反焦慮的本能
梁曉聲曾在《忐忑的中國人》中寫道:
" 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農村和城市,集體陷入了一個焦慮、忐忑的年代。"
是啊,工作的迷茫,生活的重壓,家庭的責任,随便哪一樣,都是壓在人身上的大山。
可就算扛住了壓力,忍得住煎熬,卻仍無法獲知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
書裏的這句話説得好,生活向來沒有準頭,人都在巨大的不确定中,活得異常焦慮。
作者説:具體而準确的行動,是治愈焦慮的良藥。
專注做事,适度運動、減少思慮、經營愛好、參加聚會……
你每做一件事,内心的焦灼感,就會減一分。
而只有不焦慮,我們才能沉穩心智,進行理性判斷。
4. 反情緒的本能
思維進化論中,有個 " 心潮 " 的比喻。
我們的情緒像潮水一樣起起落落,有時平靜得難以察覺,有時又兇猛得無法駕馭。
别人不經意的一句指責,就令你難過不已,路人一個冒犯的眼神,就能将你激怒。
但任由情緒宣泄,不僅招致無數麻煩,還會給自己造成身心傷害。
羅振宇曾在采訪中提到:
" 我們的人生裏沒有所謂的情緒,只有發生了什麼問題,和怎麼解決問題。"
能成事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緒。
在書裏,有個管理情緒的秘訣——開啓大腦自清理模式。
幻想腦子裏有個開關,每當強烈的情緒來襲,就按下暫停鍵,讓自己放空幾秒鍾。
熬過最開始的幾秒,人就能恢復平靜。
這就是大腦的自清理過程,用來屏蔽掉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
發脾氣是本能,控制好情緒是本事。
你對生活和顏悦色,生活才會對你以禮相待。
二、反對抗的本能
心理學家戴夫 · 巴裏,提出過一個 " 自我服務偏差 " 的概念。
意思是,人天生有一種攻擊性,從心底認為自己要赢過别人。
這就像公司舉辦頭腦風暴,你總想打壓别人的提議;
這就像讨論家庭事務,你總想糾正伴侶的看法。
一味對别人吹毛求疵,結果必将是陷入紛争,樹敵無數。
只有摒棄争強好勝的本性,低調行事,人才能擁有和諧的社交環境。
少了與他人的對抗,才能聚焦精力,迎戰自己的難題。
1. 反否定的本能
書裏,有這樣一個案例。
1951 年,美國大學舉行足球聯賽,達特茅斯印第安人隊對陣普林斯頓老虎隊。
比賽火藥味十足,雙方發生激烈的肢體衝突。
印第安隊的一個球員被踢斷了鼻梁骨,老虎隊也有幾人傷到了小腿。
裁判斷定,雙方都犯規了,都應受到處罰。
可社會學家阿爾伯特出于好奇,做了一個調研。
他從達特茅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采訪了一些學生。
結果,兩校學生都只顧指責對方,誰也不進行反思。
阿爾伯特感慨:人往往因為立場、觀念、情感,而盲目地否定他人。
一看孩子沒考好,就斷定他沒好好學;一見同事做錯事,就認為他不負責;聽聞朋友失業,就給人貼上失敗的标籤……
其實,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我們又有何資格去品頭論足。
我們要做的,是别急着否定别人。
用作者的話説,就是要用心發覺别人的閃光點。
肯定他人的付出,也不吝啬自己的贊賞。
當你學會欣賞别人,自然能得到别人尊重。
2. 反争辯的本能
有人問: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愛反駁?
作者分析説,因為我們總想證明自己強,自己對。
可碰上分歧一味争辯,只會推遠了别人,消耗了自己。
作者在出版《反本能》後,也有人留言説:" 做人嘛,開心最重要,幹嘛要那麼累,和自己過不去。"
但對此,他向來不予回應。
因為他明白,道不同不相為謀。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三觀裏。我們沒必要越位到别人的生活裏,辨是非,争對錯。
各自的人生,各自負責就好。
3. 反控制的本能
在書裏,作者還提出人際關系的一大殺手—— " 凡事聽我的!"
生活中,我們太渴望駕馭一切,包括對别人的控制。
教養孩子,你連他吃什麼飯,穿哪件衣服都管;與伴侶相處,對方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要幹涉。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每個人都各自為營。
任何幹涉與控制,本質都是挑釁。
不管是以愛為名,還是打着 " 為你好 " 的幌子,控制欲都是摧毀關系的炸彈。
我們拼命地想要改變别人,别人拼命地厭惡着,對抗着。
倒不如松松手,允許别人做他自己,也把自己解脱出來。
三、反生存的本能
管理專家劉船洋説:" 想要成功,就要與人性的弱點對抗。"
而在《反本能》中,作者提出了更精準的觀點。
那就是,我們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更需要對抗一些群體中的本能反應。
為什麼有人可以獨立思考,抓住别人抓不住的風口?
為什麼有人能打破經驗,在激烈競争中尋得出路?
答案就在于,他們敢于打破社會禁锢,完成更高級的進化。
而做到這點,需要我們開啓 " 理智腦 ",不盲從,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1. 反從眾本能
看書時,有個故事,很戳人心。
一位母親為了引起關注,在網上偽造了孩子被老師懲罰跑步後吐血的校服。
一時間,網友們群情激奮,而作者本人,也是想都沒想就加入了聲讨大軍。
可很快事情反轉,警方通報這件事不過是那位母親的自導自演。
作者反省道,自己本來是很客觀的,結果不知不覺就被大眾影響了。
《烏合之眾》中説: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個體的智慧,會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原始社會,人類過着群居生活。
可時代進步了,大家卻沒有在進化中,擺脱從眾的本能。
然而只要稍作觀察,你就會發現,只有獨立思考的人,才能脱穎而出。
這種人,不會跟風行動,拒絕情緒傳染,能分辨是非真偽,做事前都會多想一想。
正因為思維獨立,他們才牢牢抓住了生活的主動權。
2. 反慣性的本能
在書裏,作者還描述了這樣一類人。
他們本能地睡着,本能地醒來,本能地工作,本能地吃飯,本能地打開手機,本能地點着贊……
驅動他們生活的,不是理性判斷,而是一種動物性本能。
但作者説,人作為有思想的高級生靈,不應像動物那樣活着。
必須打破這種日復一日的循環,讓自己從麻木中醒過來。
每天都學一點新東西,探索一點新領網域,打破一點舊常規。
把每一天過得精彩充實,才不辜負自己來人世間走一遭。
3. 反偏見的本能
看書時,看到一個很扎心的概念——信念固着。
作者説,我們對待人和事的看法,很容易固化。
哪怕這種看法有失偏頗,也會找各種證據,證明自己是對的。
比如有人認為,學法律的人,都喪失人性;學經濟的,會把一切當成交易;老中醫那套理論,全是自欺欺人……
一個人的觀念越是偏頗固着,視野就越狹窄,思維就越停滞。
如此一來,我們将永遠走不出自己框定的思維牢籠。
恰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言: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并非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然而,偏見看似頑固,卻也并非沒有破解之法。
4 個方法,帶你走出思維的泥潭:加大對人的了解、廣泛學習擴大視野、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鍛煉思維的深度。
請相信,當我們智慧多了,偏見自然會少。
四、總結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蠍子請青蛙背自己過河,青蛙害怕蠍子蜇自己。
但蠍子信誓旦旦地説:不會的,那樣我自己也會掉進河裏淹死。
可遊到一半,蠍子還是蜇了青蛙一下,導致它倆很快沉向水底。
快要淹死的蠍子很懊惱,對青蛙説:對不起,我實在控制不住自己。
生活中,我們太多人就像這只蠍子,拿天性毫無辦法。
可《反本能》告訴大家:" 只要方法得當,我們都能進化成完美的自己。"
所謂成長,本質上就是與本能對抗的過程。
任何時代,只有持續更新的人,才不會被輕易淘汰。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