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反本能》,欢迎阅读。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若风 排版 | 五月
第 8022 篇深度好文:4001 字 | 10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学者李敖在北大演讲时,曾说:
" 人要实现自由,必须反求诸己,对抗掉自己的本能。"
从心所欲,任性而为,人只会被生存惯性牵着鼻子走。
只有对抗住本性的诱惑,才不至于沦为自我的奴隶。
专栏作家卫蓝,就在著作《反本能》中,详尽地描述过这种情况。
知道熬夜伤身,可就是抱着手机刷个不停;知道运动很好,可就是懒得动弹;
知道发脾气不对,偏偏压不住怒火;知道要与人为善,但经常是指责欲爆棚……
卫蓝说,人太容易被原始基因驱动,可只有战胜自己,才算得上高级生命。
社会竞技场上,想要赢到最后,只能不断进化。
而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就在于《反本能》。
一、反自我本能
有没有发现,身边的牛人,都有个共性——对自己下手特别狠。
身材好的人,自律到令人可怕;效率高的人,做事从不手软;沉着冷静的人,几乎没有情绪。
而大部分普通人呢?却是向往安逸,贪图享乐。
在书里,作者十分笃定地说:要想摆脱平庸,必须逼自己逆基因成长。
1. 反舒适的本能
在书里,有个很有趣的社会实验。
科学家尼斯贝特,通知某所学校的师生,下周将举办捐赠活动。
其中一部分人收到的短信很简单,就是活动的时间、地点。
另一部分人的短信,则多加了一句话:" 大家可以在路过操场时,顺道捐赠,不用单独跑一次。"
结果,第一部分人的捐赠者只有 8%,而第二部分的人,高达 45%。
尼斯贝特得出一个结论: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有多懒。
就像这次捐赠,仅仅是单独跑一趟,就吓退很多人。
其实,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大腦有一个功能,就是减少耗能。
也就是说,大家本来就喜欢待在舒适区。
可安逸久了,人也会慢慢退化,丧失强劲的生存力。
作家吴军说:很多人成不了大气候,不是因为能力不行、机会不够。而是因为过早地选择了安逸的生活,停止了奔跑。
而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警惕这种自我堕落。
让自己走出舒适圈,做有难度的事,挑战未知领網域,探索新的活法。
只有克服惰性,主动出击,才不会在生存丛林中,成为别人的猎物。
2. 反拖延的本能
作者在书里,讲起自己的一件往事。
读大学时,他总是在寒暑假背一包沉甸甸的书回家,并兴奋地制定阅读计划。
可结果呢,自己却是迟迟没有行动。
等到开学,能看完 1/10 就不错了,大多数情况,都是原封不动地背回去。
作者感慨:" 我们一直在成长,但拖延的习惯却并没有因成长而变好。"
柏拉图做过一个比喻:
人类头腦中有一位理性的御车人,驾驭着一匹不听话的马,只有用马鞭不断抽它,才能使它奔跑。
面对拖延,我们也要像御车人这般,时刻催促自己。
若想成为行动达人,不妨试试书里的这个办法—— " 头腦中的进度条 "。
给事情安排一个进度,每天起床,想想进度条,自然有一股紧迫感催着你行动。
只有行动力提升了,人才能开启生活的高效模式。
3. 反焦虑的本能
梁晓声曾在《忐忑的中国人》中写道:
" 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集体陷入了一个焦虑、忐忑的年代。"
是啊,工作的迷茫,生活的重压,家庭的责任,随便哪一样,都是压在人身上的大山。
可就算扛住了压力,忍得住煎熬,却仍无法获知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书里的这句话说得好,生活向来没有准头,人都在巨大的不确定中,活得异常焦虑。
作者说:具体而准确的行动,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专注做事,适度运动、减少思虑、经营爱好、参加聚会……
你每做一件事,内心的焦灼感,就会减一分。
而只有不焦虑,我们才能沉稳心智,进行理性判断。
4. 反情绪的本能
思维进化论中,有个 " 心潮 " 的比喻。
我们的情绪像潮水一样起起落落,有时平静得难以察觉,有时又凶猛得无法驾驭。
别人不经意的一句指责,就令你难过不已,路人一个冒犯的眼神,就能将你激怒。
但任由情绪宣泄,不仅招致无数麻烦,还会给自己造成身心伤害。
罗振宇曾在采访中提到:
" 我们的人生里没有所谓的情绪,只有发生了什么问题,和怎么解决问题。"
能成事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绪。
在书里,有个管理情绪的秘诀——开启大腦自清理模式。
幻想腦子里有个开关,每当强烈的情绪来袭,就按下暂停键,让自己放空几秒钟。
熬过最开始的几秒,人就能恢复平静。
这就是大腦的自清理过程,用来屏蔽掉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
发脾气是本能,控制好情绪是本事。
你对生活和颜悦色,生活才会对你以礼相待。
二、反对抗的本能
心理学家戴夫 · 巴里,提出过一个 " 自我服务偏差 " 的概念。
意思是,人天生有一种攻击性,从心底认为自己要赢过别人。
这就像公司举办头腦风暴,你总想打压别人的提议;
这就像讨论家庭事务,你总想纠正伴侣的看法。
一味对别人吹毛求疵,结果必将是陷入纷争,树敌无数。
只有摒弃争强好胜的本性,低调行事,人才能拥有和谐的社交环境。
少了与他人的对抗,才能聚焦精力,迎战自己的难题。
1. 反否定的本能
书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1951 年,美国大学举行足球联赛,达特茅斯印第安人队对阵普林斯顿老虎队。
比赛火药味十足,双方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
印第安队的一个球员被踢断了鼻梁骨,老虎队也有几人伤到了小腿。
裁判断定,双方都犯规了,都应受到处罚。
可社会学家阿尔伯特出于好奇,做了一个调研。
他从达特茅斯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采访了一些学生。
结果,两校学生都只顾指责对方,谁也不进行反思。
阿尔伯特感慨:人往往因为立场、观念、情感,而盲目地否定他人。
一看孩子没考好,就断定他没好好学;一见同事做错事,就认为他不负责;听闻朋友失业,就给人贴上失败的标签……
其实,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我们又有何资格去品头论足。
我们要做的,是别急着否定别人。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用心发觉别人的闪光点。
肯定他人的付出,也不吝啬自己的赞赏。
当你学会欣赏别人,自然能得到别人尊重。
2. 反争辩的本能
有人问:为什么有些人,那么爱反驳?
作者分析说,因为我们总想证明自己强,自己对。
可碰上分歧一味争辩,只会推远了别人,消耗了自己。
作者在出版《反本能》后,也有人留言说:" 做人嘛,开心最重要,干嘛要那么累,和自己过不去。"
但对此,他向来不予回应。
因为他明白,道不同不相为谋。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三观里。我们没必要越位到别人的生活里,辨是非,争对错。
各自的人生,各自负责就好。
3. 反控制的本能
在书里,作者还提出人际关系的一大杀手—— " 凡事听我的!"
生活中,我们太渴望驾驭一切,包括对别人的控制。
教养孩子,你连他吃什么饭,穿哪件衣服都管;与伴侣相处,对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要干涉。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各自为营。
任何干涉与控制,本质都是挑衅。
不管是以爱为名,还是打着 " 为你好 " 的幌子,控制欲都是摧毁关系的炸弹。
我们拼命地想要改变别人,别人拼命地厌恶着,对抗着。
倒不如松松手,允许别人做他自己,也把自己解脱出来。
三、反生存的本能
管理专家刘船洋说:" 想要成功,就要与人性的弱点对抗。"
而在《反本能》中,作者提出了更精准的观点。
那就是,我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更需要对抗一些群体中的本能反应。
为什么有人可以独立思考,抓住别人抓不住的风口?
为什么有人能打破经验,在激烈竞争中寻得出路?
答案就在于,他们敢于打破社会禁锢,完成更高级的进化。
而做到这点,需要我们开启 " 理智腦 ",不盲从,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1. 反从众本能
看书时,有个故事,很戳人心。
一位母亲为了引起关注,在网上伪造了孩子被老师惩罚跑步后吐血的校服。
一时间,网友们群情激奋,而作者本人,也是想都没想就加入了声讨大军。
可很快事情反转,警方通报这件事不过是那位母亲的自导自演。
作者反省道,自己本来是很客观的,结果不知不觉就被大众影响了。
《乌合之众》中说: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个体的智慧,会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原始社会,人类过着群居生活。
可时代进步了,大家却没有在进化中,摆脱从众的本能。
然而只要稍作观察,你就会发现,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这种人,不会跟风行动,拒绝情绪传染,能分辨是非真伪,做事前都会多想一想。
正因为思维独立,他们才牢牢抓住了生活的主动权。
2. 反惯性的本能
在书里,作者还描述了这样一类人。
他们本能地睡着,本能地醒来,本能地工作,本能地吃饭,本能地打开手机,本能地点着赞……
驱动他们生活的,不是理性判断,而是一种动物性本能。
但作者说,人作为有思想的高级生灵,不应像动物那样活着。
必须打破这种日复一日的循环,让自己从麻木中醒过来。
每天都学一点新东西,探索一点新领網域,打破一点旧常规。
把每一天过得精彩充实,才不辜负自己来人世间走一遭。
3. 反偏见的本能
看书时,看到一个很扎心的概念——信念固着。
作者说,我们对待人和事的看法,很容易固化。
哪怕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也会找各种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
比如有人认为,学法律的人,都丧失人性;学经济的,会把一切当成交易;老中医那套理论,全是自欺欺人……
一个人的观念越是偏颇固着,视野就越狭窄,思维就越停滞。
如此一来,我们将永远走不出自己框定的思维牢笼。
恰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然而,偏见看似顽固,却也并非没有破解之法。
4 个方法,带你走出思维的泥潭:加大对人的了解、广泛学习扩大视野、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锻炼思维的深度。
请相信,当我们智慧多了,偏见自然会少。
四、总结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蝎子请青蛙背自己过河,青蛙害怕蝎子蜇自己。
但蝎子信誓旦旦地说:不会的,那样我自己也会掉进河里淹死。
可游到一半,蝎子还是蜇了青蛙一下,导致它俩很快沉向水底。
快要淹死的蝎子很懊恼,对青蛙说:对不起,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
生活中,我们太多人就像这只蝎子,拿天性毫无办法。
可《反本能》告诉大家:"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都能进化成完美的自己。"
所谓成长,本质上就是与本能对抗的过程。
任何时代,只有持续更新的人,才不会被轻易淘汰。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