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值得深思!饒毅:北大教師的博士學位,來自什麼大學?,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饒議科學
7 月 12 日,饒議科學發文《北大教師的博士學位來自什麼大學?》,讨論 " 博士學位比學士學位在反映教師程度的關系更大 " 等觀點,以下是全文内容:
對于個體來説,學位與成就有相關性,但不一定非常密切。
對于群體來説,在一定程度上,學位來源與教師組成的關系可以反映某些社會現象。
當然,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于現代研究型大學,博士學位比學士學位在反映教師程度的關系更大。
這裏用了 2023 年和 2007 年的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的數據。
2007 年還在老體制,然後生科院作為第一個全面真正實行預聘制的學院,在學校和人事部支持下率先實行新體制,幾年後全校推廣。預聘制後,對于每一個新聘教師的審核遠比之前嚴格。老體制與院系行政關系很大,學院的老師是否參與、參與多少取決于學院的行政。學校的學術委員會形同虛設,因為一次半天需要通過全校幾十人,午飯讨論、實際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很多學校會出現由人事部門算數字的幼兒園行為。
預聘制後,有嚴格的規範和程式。院系需要由為每一個老師招聘特設的專家小組寫報告,學術委員會和全體老師投票,院長專門為每一個招聘的老師寫報告,收集海外同行為主的十幾封推薦信。學校分開理工、人文社科、醫學有三個專門的委員會,這一委員會終審。對院系報的每一位候選人進行讨論、評估、投票。其中每一次對任人唯親嫌疑的(導師在北大、自己研究方向不變繼續老師的研究)都毫不猶豫涮了,多次刷了多位校領導的學生和下屬。曾經有院長和院士在意識到委員會意見後要哭出來(和真哭出來的)。
北大近二十年最大的進步,可以説就是成功的實行預聘制,雖然早期有争議,後來得到公認而已經穩定。清華大學應該是經歷類似,而且兩校在推廣預聘制的過程中實際協同很好。
2023 年
(據不 100% 精确的估計),2023 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系列共約 69 人,其中 32 位的博士學位來自國内、39 位來自國外。
北大生科院國外博士來源多樣化,幾乎沒有一個學校占主要:
Chicago 大學三位,Duke 大學三位,Cornell 兩位,UCLA 兩位,Wisconsin-Madison 兩位,Purdue 兩位。
其他都是一位:Baylor,Cambridge,Dalhousie,Harvard,Imperial College London,U Penn,Ireland,Karolinska,McGill,Michigan,Minnesota,Norway,Stockholm,SUNY Albany,Temple,Texas(Austin),UCSF,UT Southwestern Dallas,Washington,Yale,東京大學,東京農工大學。
國内博士來源有傾向性:
北大 21
中科院 5
清華 1
(清華的生物學曾被撤銷,1985 年之後重建)
北生所 1
南京農大 1
北京大學校本部在交叉學院、未來技術學院、農學院、心理與認知學院、腦研究所、化學學院、物理學院等還有生物學以及與生物學相關的老師,不在此次計算範圍。本次計算只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07 年
約 48 位,國内博士 30、國外 18。
國内博士 21 位來自北大、4 位中科院,中國農大、北理工和東北師大各 1 位。
國外博士來自:UCLA 兩位,其他各一位如 Baylor、Cornell、Ireland、Karolinska、Michigan State、McGill、Oulu、Stanford、Stockholm、Temple、Texas(Austin)、Washington、東京大學、築波、東京農工、崗山大學等。
變 化
在 2007 年的 48 位教師中,北大博士為 21 位。
在 2023 年的 69 位教師中,北大博士還是 21 位。數量沒有變,比例減低。
2007 年之前,21 位北大博士的多數是直接留校,研究方向與國内導師類似。2007 年之後,北大博士回母校任教之前,一般都是在國外經過博士後研究階段,其研究方向與原來國内博導已經不同,而且需要與所有申請人一樣競争,競争過程導師回避,成功之後才能獲得北大教職。
在同樣情況下,擁有北大博士獲得北大教職的可能性低于不擁有北大博士者。但一般人不清楚這一點,也不清楚其原導師完全不能參與招聘過程,當然還有喜歡北大的原因,而有很多人申請母校教職,導致最後還是有很多北大博士任教北大的情況。
2007 年的教師在 2023 年之前有 24 位退休,其中國内學位 22 位,國外學位 2 位。
2007 年至 2023 年期間,新招聘 44 人,其中 17 位的博士學位來自國内,27 位來自國外。也就是説,雖然國外博士比例與之前相比大大提高,但國内博士也可以競争而且可以成功。
2007 至 2023 年沒有人注意到的是:不再有新招聘的日本博士了。原因不詳,不是因為招聘過程的歧視。
2030 年
今後變化可能比較不容易預計:特别是近兩年突然大量國内本科畢業生留在國内讀博士。
不僅北京大學本身,國内其他優秀大學有一批競争性很強的大學生留在國内,影響復雜。
日本在 1980 年之後去西方訓練的科學家顯著減少。四十年來,完全在日本本土培養的科學家,個别當然有突出的,但是整體還不能説趕上了有國外經歷那幾輩的日本科學家。
中國情況會如何,難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