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機器人“戰場”:創新、落地與未來,歡迎閲讀。
文 | 一點财經編輯部
從 1999 年的機器管家,2001 年的機器人小孩大衞,到 2015 年擁有自我意識的 " 查派 ",在科幻電影裏,人們賦予了對機器人的各種形象和想象。2018 年,盡管只是實驗室的試驗品,但波士頓動力機器狗 Spot 的視頻還是在國内外網絡上獲得了 " 病毒式傳播 "。
如今,原本只存在于科幻電影和實驗室中的機器人,如今已經大步邁入了我們的現實生活。從 2025 年春晚舞台上歡樂扭秧歌,到街頭漫步、在短視頻平台上引發熱議,再到于工廠裏忙碌作業,機器人正以驚人的速度融入各行各業。人們想象中的機器人未來,似乎正在加快到來。
一時間,有關于機器人的暢想無數,有人高興," 當我媽再數落我不生孩子老了後怎麼辦,我説請看春晚 ";有人祈盼,"80 後能等到保姆機器人了,感謝科技 ";有人雄心一片," 如果國内機器人企業帶着自身優勢進行合作,咱會不會直接造出鋼鐵俠呢!"
幾年間,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确在蓬勃發展,有的企業發展甚至是光速的,一場群雄逐鹿的激烈競争已經拉開帷幕。
群雄逐鹿
因為蛇年央視春晚的舞台表演而大火出圈的人形機器人,似乎是機器人產業的一次爆發小高潮。
自節目播出到現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從虛拟的互聯網世界到現實世界,機器人開始頻繁出現,深圳南山街頭,它們穿着警用裝備跟随民警巡邏;春運返程高峰的南昌火車站,有了首個警用機器人;節後復工復產,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一天四次出現在央視報道中……
機器人們逐漸無處不在的身影背後,群雄正在逐鹿。其中,特斯拉、宇樹、眾擎、魔法原子等企業作為這場競賽的主力軍,憑借着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在機器人領網域嶄露頭角。
2024 年 1 月,埃隆 · 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段特斯拉旗下 " 擎天柱(Optimus)" 人形機器人自己疊襯衫的視頻,為機器人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的狂飙按下了快進鍵。2024 年 5 月,Optimus 進廠打工,10 月有了新一代。
2 月 16 日,國金證券發布了一份報告《人形機器人,從理想走進現實》,稱 2024 年是全球人形機器人原型機發布元年。的确,2024 年以來,從國外到國内,不斷有新廠商入局,也不斷有機器人產品發布的消息傳來。
借此次春晚火出圈的宇樹,2024 年 5 月發布了人形機器人 G1,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和更新演進能力。此後,這款人形機器人不斷更新,2024 年 8 月 G1 量產版發布,對外觀和性能進行微調;2025 年 1 月更新版發布,軟硬體能力進一步提升,行走和奔跑姿态更接近人類。
魔法原子自 2024 年成立就開始加速跑。
2024 年 1 月,全球首個實現空翻的電驅人形機器人展示了其在關節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2024 年 12 月,人形機器人小麥進駐工廠產線 " 實訓 " 視頻曝光,能夠實現部分場景多機協作;2025 年 2 月,發布第一代自研靈巧手 MagicHand S01,實現從整機到核心零部件的 90% 自研。
此外,眾擎、優必選等國内外廠商也紛紛發了最新機型,展示了各自在機器人技術領網域的創新成果。比如,優必選的 Walker S 和 Walker S Lite 人形工業機器人;眾擎的 PM01 人形機器人去年 12 月亮相。
不斷創新更新的機器人再不是曾經的 " 自嗨 "。從英偉達、谷歌、字節、美團、小米等國内外互聯網大廠,比亞迪、長安、小鵬等車企,再到寧德時代、三花智控、拓普集團等制造龍頭,機器人熱早已不局限在機器人行業内。
資本也對機器人的創新和前景表示了青睐。據 IT 桔子統計,2024 年國内人形機器人領網域共發生了 56 起融資事件,總金額超過 50 億元,投資方出手次數從 30 次增長至 56 次,投資公司數量從 24 家增加到 40 家,活躍度顯著提升。
從融資輪次上看,這些融資多數為天使輪和 A 輪,占比分别為 48% 和 36%,顯示出行業的創新度和發展潛力。魔法原子就在去年 12 月完成了由追創創投領投,翼樸基金跟投的 1.5 億元天使輪融資。
在這個創新為先的產業,資本仍然是助力各廠商創新到哪一步,走多遠的關鍵要素之一。
創新角逐
在機器人產業這場沒有硝煙的創新大戰中,技術就是決定勝負的 " 核心武器 "。不同背景的廠商,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目标,展開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創新角逐之旅。
比如,今年春晚大出風頭的宇樹科技,技術研發以高性能電機和先進傳動機構為核心,偏向追求運動性能和穩定性。比如,關節模塊将電機、減速器、控制器高度集成,功率密度較傳統方案提升 40%,配合自主開發的運動控制算法,使機器人的動态平衡性達到毫秒級響應。
這種技術優勢在其機器人產品上得到了體現。四足機器人 Go2 采用先進的運動控制技術,具備優美的步态和更強的平衡性,能夠适應各種地形、多種動作;自主研發的 G1 人形機器人,以每秒 5.2 米的奔跑速度和單臂 3 千克的負載能力,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能跑能跳的機器狗、人形機器人成為宇樹打開消費市場的口子。公開資料顯示,四足機器人全球銷售占比高達 60% 以上,客户包括全球重點高校與知名實驗室等;對外小批量交付的人形機器人反響也不錯。
魔法原子構建了涵蓋機器人 " 大腦 + 小腦 + 肢體 " 的全面技術矩陣,重點自主研發關節模組執行器,致力于提升機器人的靈巧性和精細動作能力。
比如肢體方面,魔法原子自主研發了一系列的關節模組執行器,覆蓋了所有運動關節,能夠為機器人提供強大的動力和精準的控制。人形機器人小麥全身擁有 42 個自由度,憑借自研的 D190 關節模組,成為全球首個實現空翻的電驅人形機器人。
" 希望人形機器人能夠真正走進千行百業,實現真正的價值,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人,所以我們要朝着通用機器人的方向去發展,先解決行走問題,再逐步突破至感知、理解、決策等方面 ",魔法原子 CEO 吳長征曾表示。
為了成為 " 有用的機器人 ",魔法原子在靈巧手上進行了自研突破。
靈巧手是機器人最為關鍵的技術之一,它不僅是機器人與物理世界進行互動的末端執行器,更是提升機器人應用能力的核心零部件。馬斯克曾透露,Optimus 靈巧手的工程量可能會占到整機開發工程的一半。
目前,在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中,僅有極少數廠商能夠實現靈巧手的自主研發,魔法原子便是其中之一。近日,它發布了第一代自研靈巧手 MagicHand S01,單手具備 11 個自由度,基于電流與觸覺融合的力位混合控制技術,可實現抓、握、雙指操作等靈巧、復雜的動作。
此外,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廠商也加入到這場圍繞關節技術的軍備競賽中,試圖通過自研打通人形機器人的這一關鍵點,在接下來的競争中占據領先優勢。
不過總體而言,正如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所説,目前行業技術路線還沒有固定," 現在人形機器人有點像 ChatGPT 出來的前一兩年,實際上沒有哪家敢保票,説自己的方向是絕對正确的。" 甚至就連在硬體上,行業内也沒有形成共識,很難評價技術路線哪種正确、哪種錯誤。
市場,卻是技術創新永恒的導向。
現實革命
作為全球機器人行業的 " 老大哥 ",波士頓動力近十年來盡管頻頻引發熱議,但卻幾經波折:2013 年,谷歌以 30 億美元的價格高調收購波士頓動力;2017 年,波士頓動力被轉手給日本軟銀;2021 年 6 月,現代以 8.8 億美元的價格正式接手波士頓動力 80% 的股份。
在三次轉手和估值跳水背後,波士頓的商業化能力備受質疑。技術創新的支點是市場,否則哪怕有資本支撐,技術創新也走不遠。
經過激烈的技術創新角逐,近年來,機器人產業來到了落地應用的關鍵階段。不同企業在落地應用上各有高招,紛紛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早在 2024 年 5 月,特斯拉的二代 Optimus 人形機器人就進廠實訓。據説,特斯拉預計 2025 年 12 月人形機器人周產量達到 50 台,全年產量至少 1 萬台,2026 年第三季度大規模量產,年產量約 15 萬台。
去年年末,行業内接連傳來機器人們 " 進廠打工 " 的消息:小鵬 P7+ 部分生產崗位已由人形機器人操作;魔法原子人形機器人小麥組團協作,在工廠裏實訓超過半年多,負責檢測產品、搬運物料、取放零件、掃碼入庫等多項工作。
吳長征曾介紹説,相比傳統復合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對復雜環境的适應度更高,能夠适應不同的工作任務和生產線布局," 尤其适合 3C、家電等需要頻繁切換產線的工廠工作,同時,高自由度、類人操作等特性,讓人形機器人能夠幫助制造業提高產線柔性,降低工廠部署成本。"
雖然機器人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在大規模落地應用時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成本高,導致商業化難以推進;部分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精度不夠,影響了整體性能的提升;培訓場景有限,使得人形機器人難以适應復雜的生產生活場景。
頭部的機器人廠商們,正從成本和場景等方面着手,推進機器人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現實。
宇樹科技憑借極強的運動控制能力,在科研、C 端尋找市場,與波士頓動力所堅持的 " 高精度復雜控制 " 不同,它走的是 " 高性價比場景化 " 路線,通過技術自主化降低成本,以及小步快跑和底層技術遷移的方式持續進行產品迭代。
魔法原子在圍繞工業智能制造、商業門店服務等開展落地應用拓展的同時,以自主研發降低成本、產品創新和迭代迅速推進場景化。吳長征介紹説,小麥基本上實現了整機的自主研發,自主研發的一系列關節模組執行器覆蓋了所有運動關節,能更好打磨控制性能、控制算法和控制精度。
這一方面降低了成本,比如靈巧手,目前市場上的價格昂貴,動辄上萬,據分析,通過自主研發可以将成本降低 60% - 70%;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機器人的靈活性、負載能力、可靠性,比如原子自研的靈巧手能更好地與機器人本體匹配,精準傳遞操作控制指令的,無延時地執行各種任務。
在行業還沒有達成技術共識的背景下,機會對任何人來説都是平等的。在吳長征看來,中小企業可以聚焦于垂直應用或技能拓展,讓機器人產生實際價值,同時挖掘家庭、制造業等廣闊場景。
東吳證券在研報中提出了機器人商業化的飛輪模型 " 大量制造 —場景打磨 —快速迭代 " ,即通過大量制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争力;在實際場景中進行打磨,不斷優化產品性能,滿足客户的實際需求;快速迭代使產品緊跟技術發展潮流,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同時,東吳證券認為互聯網企業,車企,以及像魔法原子這樣的初創機器人公司有望引領行業發展。
魔法原子計劃于 2025 年第一季度正式發布新一代小麥人形機器人產品,預計在 2025 年交付數百台,2026 年交付量達到千台級别。通過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深入挖掘應用場景,魔法原子等廠商正與制造巨頭、車企、消費品企業等一道,推動機器人走出實驗室,開啓一次現實革命。
結語
當下的機器人產業,被賦予了眾多色彩。它寄托了人們對科幻未來的想象;它的高度被放大,被看作是一場關乎未來生產力的競賽,早已超越商業範疇。但同時,機器人產業也承載了產業更新的訴求,以及人們方方面面的現實需求。
從群雄逐鹿的創新競賽,到各顯神通的技術路線探索,再到全力以赴的落地之戰,機器人正逐漸從科幻想象走進現實生活,為各行業帶來變革與機遇,從工業制造、醫療保健、物流配送到家庭服務,等等。
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像特斯拉、Figure AI、魔法原子這樣的企業,在機器人領網域不斷創新突破,引領行業,也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