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柬埔寨、菲律賓、緬甸,“危險” 東南亞的創業真相,歡迎閲讀。
作者 | 李小天
近日,緬甸的電詐園區又迎來新消息:2月12日,緬甸向泰國移交261名電詐園區被解救人員,拐賣中國演員王星的團夥已盡數被捕。
存在了數年的緬甸妙瓦底電信詐騙園區,這一次或将被徹底清除。
電信詐騙、毒品交易和人口販賣,是籠罩在東南亞多國上空的濃厚陰霾。但這裏,又是絕大多數中國出海人最為熟悉的海外市場。
這裏與中國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緣相通、文緣相融。早在1567年,明朝開放海禁後,便陸續有來自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民眾,因經商或謀生而移民于此,形成了早期的華僑聚居點,彼此守望互助,華人社會初具雛形。
而今,共有6.6億人口的東南亞地區,華人總數約為3348.6萬。在馬來西亞槟城,講一口閩南方言便可暢行無阻;置身新加坡的市中心濱海灣,打量眼前從刺目豔陽中升起的高樓,會深感這個東南亞國家與上海、廣州并無差異。
正是由于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及東南亞年輕密集的人口結構、方興未艾的發展速度、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在中國企業加速全球化的時代裏,這一地區,成為中國供應鏈外溢與擴張的應許之地;成為中國數字經濟模式重啓與外拓的機遇市場;成為中國品牌蔚然成風的新興藍海;也成為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必争之地。
但這片地網域同樣被視為治安欠佳、貪腐嚴重的法外之地。東南亞是全球毒品生產和販賣問題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19世紀末,英國與荷蘭在東南亞所劃定的殖民地邊界很快催生了規模龐大卻難以捉摸的秘密經濟體系;懸殊的貧富差距和較高的貧困率、失業率成為犯罪滋生的温床;近期的"菲律賓綁架撕票案"和"王星案",疊加一系列以東南亞為背景的懸疑驚悚片,更是放大了這種恐懼。
美籍亞裔脱口秀演員黃阿麗在美國演出時説,在西方人眼中,亞裔分為兩種:以中日為代表的優質亞裔,可以舉辦奧運會這樣萬眾矚目的全球性集會;而另一種,則是以東南亞國家為代表的叢林亞裔——以此來戲谑美國甚嚣塵上的種族主義。而在東南亞内部,似乎也存在着不小的分野:我們更為熟悉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但對柬埔寨、菲律賓、緬甸這樣的國家關注甚少。
而陌生會放大恐懼,無知會滋長偏狹。
法國人曾總結説:"越南人種稻,柬埔寨人看稻長,老撾人聽稻長。"不同的國家有着不同的價值理念與處世哲學,但即便再小眾貧瘠的角落,也不乏中國創業者開疆拓土的身影。
因此,霞光社找到了三位分别扎根柬埔寨、菲律賓與緬甸的資深出海人:他們對所出海地網域的營商環境、職場氛圍、行業狀态、出海建議的分享,也還原了在"危險無序"的既定印象下,一個更為真實可感的東南亞。
李錫新 柬埔寨電商平台SMILE SHOP創始人兼CEO 在柬埔寨創業七年
2017年,我跟随政府的一個基建投資項目來到柬埔寨出差,但項目最終沒有如約啓動,我們團隊裏的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回國,但我卻選擇留了下來。因為我看到這裏的發展機遇很好,有點兒像中國20世紀90年代到2010年這個階段,處于改革開放突飛猛進的發展期,移動互聯網時代才剛剛開啓。
1991年,柬埔寨籤署了《巴黎和平協定》,标志着内戰的正式結束;2013年大選後,柬埔寨政局經歷了一段動蕩,但最終逐漸恢復穩定。目前這個國家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階段,我認為未來10年是柬埔寨的"鍍金時代",正在快速實現工業化、城市化以及财富積累,但同時也伴随着嚴重的社會不平等、腐敗和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
柬埔寨首都金邊市景
目前,柬埔寨的機遇賽道非常多元,不同行業都有不同的機會。
首先,這裏農產品加工業的機會很大,本地比較缺乏技術能力和資本實力,中國企業出海非常有優勢。
第二個是制造業,這是中美貿易戰所帶來的機遇。事實上,柬埔寨礦產資源匮乏、工業基礎薄弱,不是一個适合發展制造業的地區。但它是一個欠發達國家,在全球市場享有普惠制的關税政策,在美國頻頻對中國出口加税的局面下,大量中國制造業工廠轉移到了柬埔寨。我剛來這裏的時候,工業園特區招商非常困難,企業普遍不願意過來;但現在,工業園區即使不主動出去招商,也有很多出海的投資人前來咨詢。
第三個就是金融行業。因為柬埔寨沒有外匯管制,經濟高度美元化,資金自由進出。雖然這個國家僅有1700多萬人口,但有58家商業銀行,金融業也是吸引外來直接投資的最主要經濟領網域。
另外金融科技領網域也很有發展空間,這麼小的一個國家,竟然有200多家小貸公司,将近40家支付公司,還有一些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并且柬埔寨的金融政策比較靈活,沒有那麼多的管制。我認為柬埔寨未來會成為東南亞繼新加坡之後又一個金融中心。
目前在柬埔寨從事金融行業牌照成本仍處于低位,比如支付牌照,以及數字貨币交易牌照等。柬埔寨政府金融政策也非常靈活,政策可以根據市場情況随時調整。比如之前,柬埔寨央行一直聲稱堅決反對加密貨币,但是在去年12月26日,突然通過了加密貨币法案,正式批準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提供與第一類加密資產相關的服務,我估計接下來會有很多與Web 3.0相關的公司考慮來柬埔寨。
就我所從事的電商行業而言,因為柬埔寨整體市場體量有限,所以不能只做電商,而要打造超級APP。最終能夠在柬埔寨市場存活下來并且還在不斷增長的幾家互聯網公司,基本都采用了超級APP模式,即在人口有限的市場,長不高的話就長胖,橫向拓展業務。
我選擇以電商為基礎發展金融科技,包括支付、信貸、分期消費等。因為柬埔寨是個美元社會,我們做的電子錢包直接用美元交易,而且支持跨境匯款,天然具備全球流通屬性,可以面向全球用户。
其實,現在出海柬埔寨的中國創業者源源不斷,來做供應鏈的、來做直播帶貨的、來做餐飲的絡繹不絕。但這裏的市場尚未飽和,百廢待舉、百業待興,并且沒有哪個行業形成了壟斷性巨頭,從0到1的機會太多了。即便是開個線下小超市,都能很快拓展成為連鎖店,據我了解,很多都經營得不錯,也很賺錢。
談到營商環境,如果你的生意只是來柬埔寨組裝出口,最終面向美國市場,那找個經濟特區就可以了;但如果你的產品是在本地進行銷售,需要涉及到跟海關政府方面的一些交道,實話實説,柬埔寨營商環境的改善空間還很大。
我建議創業者來柬埔寨。首先,涉及到一些比較重資產的,或者涉及需要跟當地政府深度打交道的產業,考慮跟當地的一些靠譜的财團合作,比如找一些當地比較有口碑的華商,由合作夥伴負責本地的各種事情。與政府或者政府官員的合作,要非常非常謹慎。
金邊市景
很多中國老板來到海外,喜歡單打獨鬥,這也是中國人很容易上當受騙的原因。我原來的公司與歐美、日本企業打交道比較多,日本商社的情報搜集分享做得非常好,歐美企業也有各種咨詢機構,但中國私營老板一般不太喜歡通過專業的市場咨詢機構,更傾向于自己憑感覺做決定。一方面是因為在這邊适合中文的專業咨詢機構不多,另一方面,也與信任不足從而不願付費有一定的關系。
我相信随着我們中國企業出海一波又一波浪潮,也會出現優秀的中文咨詢機構,逐漸我們也會累積大量的數據詳情以及全局網絡。比如我在柬埔寨也聯合了一些互聯網創業公司成立了柬埔寨互聯網創投聯盟(CISA),進行一些專業的行業調研分析,以及市場對接落地服務,如果對柬埔寨互聯網產業感興趣的出海人,可以先來找我們咨詢,降低出海的風險與難度。
其次,在當地做生意,要學會本地化和國際化,不能生搬硬套國内的模式。因為柬埔寨長期被西方殖民,如果在人員雇傭和日常運營方面能打造出"國際範兒",那麼管理本地員工的難度就會小很多,并且比較容易在競争中脱穎而出。比如我曾經招聘過一個法國人,而法國曾長期殖民柬埔寨,對柬埔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地人對法國的認可度也比較高,比較有利于在當地開展業務。
其實柬埔寨的商業生态也很多元,這裏有歐美、日韓、新加坡、中國的企業,團隊的多元性也有助于與不同的商業社區打交道。這裏的本地财團也大量招聘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跟我們中國企業交流,大家都彼此融合,将國際化的企業文化,滲透進東南亞獨特的商業環境。
至于治安問題,我覺得柬埔寨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妖魔化的。比如我剛從美國回來,朋友一再告誡我不要把貴重物品放在車裏,晚上不要出去瞎逛;但在柬埔寨,我經常把我的電腦包晚上丢在車裏,第二天也不會丢。之前我的東西也落在了嘟嘟車上,人家還給我送回來了。
東南亞的确有很多亂七八糟的灰產,這裏的各方勢力也是盤根錯節,沒辦法做到像中國一樣嚴格的令行禁止。但灰產的世界和正常的商業世界基本沒有交集。在這裏從事正當行業,是不存在那些灰產行業的安全隐患的。
其實本地人也有很多抱怨,説我們是個佛教國家,哪裏有這麼多暴力呢。在柬埔寨,你會發現這個社會很平和,大家在路上走路都不疾不徐,交通再擁堵也沒人按喇叭,雖然貧窮,但當地人幸福指數很高。但這樣的事情不夠吸引眼球,所以也不會有人去報道。
金邊市景。圖源:受訪者供圖
現在對東南亞安全性的顧慮,也影響到很多出海公司的招聘。比如有些朋友本來約好來柬埔寨考察機會以及工作的,但就是因為王星這個事情,朋友家裏堅決不同意過來。我很多在東南亞創業的朋友,都反映過類似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我們在廣州、青島也設定了正式的代表處或辦公室,讓求職者來之前能夠在國内做個雙向的溝通,從而更信任我們。
現在很多懸疑犯罪題材的影視劇,把社會背景放置到東南亞,去呈現官商勾結、社會失序的狀态,引起國内很多普通觀眾對東南亞的恐懼。這個事情讓我聯想到了我和在柬埔寨的一位俄羅斯朋友的聊天。
這位朋友找了一位本地太太,柬埔寨很流行美國動作大片,一起看電影時,他的夫人會問他,為什麼美國大片裏的反派總是你們俄羅斯人呢?他説,美國好萊塢拍的電影,肯定拍我們俄羅斯人是大反派啊。對影視劇裏展現的東西,東南亞老百姓也很無奈,正常的社會生活并不是影視劇所呈現的。
所以關于東南亞如何如何危險的影視劇,我們也要一分為二地看。
金邊夜景
林宗儒 菲律賓MCN機構M-COMMERCE合夥人 在菲律賓創業六年
早在2017年,我就開始關注菲律賓市場;2019年,我和團隊開始在菲律賓布局海外倉體系;2021年,團隊主要成員來到菲律賓辦公。我個人感覺,菲律賓目前的創業氛圍可能比國内更寬松更激進,很多新加坡的大資本湧入,大家都在拭目以待,這個國家會湧現出怎樣的機遇與紅利。
菲律賓市景。圖源:受訪者供圖
我本身是福建人,我們有句俗語説,在菲律賓做生意只有兩種官方話,一種是英語,一種就是閩南語。
菲律賓本地語言他加祿語(Tagalog)在商業談判中反而并不常用。我的幾個股東都是菲律賓華人,大概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跟随親戚陸陸續續來到菲律賓謀生,逐漸在這裏扎根,一般從事物流、種植園、地產、基建、鋼鐵等行業;石油、電力這些板塊被美國人、墨西哥人的後裔所壟斷;另外韓國人在菲律賓也很活躍,菲律賓也被戲稱為"韓國人的後花園",他們大都從事韓式燒烤、旅遊、潛水、酒店等服務業。
去年的綁架撕票案以來,很多人對菲律賓的治安狀況比較顧慮。我的建議是,不要太容易相信一些所謂的關系網資源的引薦與背書,尤其是轉了好幾手的資源,要對海外合作夥伴做比較詳盡透徹的背調,這一點非常關鍵。我自己也在WhatsApp上遇到過所謂的來自菲律賓、香港的客户,聲稱要下很大的訂單,我就直接問"你的營業執照發過來看一下",但很多騙子其實連營業執照都拿不出來。
當然,我們畢竟不是在那邊長大的,其實對他們的很多文化和習慣是不了解的,在這邊做生意的話,還是要盡量低調。比方説我每次進菲律賓機場,我就不會戴手表或者項鏈戒指之類的,小心駛得萬年船。
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菲律賓成立合資公司的話,當地人股權要占60%,中方只能占40%;成立外國人全資公司的話,注冊資金要實際到賬、提前驗資。有很多出海菲律賓的賣家朋友,會短平快地選擇一些服務公司幫助他們注冊公司,例如用虛假的合夥人信息成立一個"資料店",或者朋友介紹一些所謂的大哥來一起投資。但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情,後期可能會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或者會被架空,這也是很多血淋淋的案例。
對中國企業而言,新能源汽車是菲律賓市場當下最顯而易見的一個機會。菲律賓政府計劃在2040年前實現50%的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即便目前中菲關系不太融洽,菲律賓依然有很多人加價幾萬美金去買中國的電動汽車,甚至通過一些不那麼正規的渠道去買一輛仰望U8或者超豪華比亞迪。
目前,比亞迪、廣汽、吉利已經在菲律賓布局。在菲律賓的核心商業區BGC已經可以看到比亞迪的旗艦店,同時也是菲律賓最大的新能源汽車零售體驗中心。小鵬、理想、小米也把市場版圖拓展到了菲律賓。其實不僅是新能源汽車,包括與之相關的全套產業鏈服務,尤其是充電樁,都有非常大的機會。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中心商務區BGC。圖源:受訪者供圖
在電商領網域,可以看到,現在在菲律賓的大型商超或者百貨店裏,一些員工也在做直播帶貨。本地直播行業越來越成熟,直播主播成為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就業機會。
但在物流和支付環節,已經有極兔、Gcash這樣的巨頭出現,所以不建議創業者來參與競争,因為前期投入成本太高,且想要拿到牌照,對政商關系的要求也比較高。
在線下消費方面,海底撈、沙縣小吃、鼎泰豐等連鎖中餐在菲律賓發展得不錯,像霸王茶姬、CoCo這樣的奶茶店生意也很好。但在零售領網域,已經有Robinsons、SM這樣的大型連鎖超市占住了市場,海外品牌比較難進入。
在菲律賓做生意,比較好的一點是,這裏沒有那麼多人情世故和客套應酬的環節,實力首先是第一位的。我們在對接一些菲律賓的合作夥伴以及大品牌方的國家代理時,就是很簡單地準備好自己公司的介紹PPT,説清楚我們的業務模塊和在行業内所達到的體量。在這裏不需要特意打通某一些關系才能拿到這個資源,他們最終還是會根據你的方案和報價來決定跟誰合作,"在商言商"的成分更多一些。
當然,公司在當地扎根後,有一些需要跟政府部門交涉的部分。菲律賓也會像美國、英國一樣,用加錢的方式去更快地辦理這個事情,這一點在東南亞各個國家也很常見。但只要是合理合法地去做事情,不想着鑽空子的話,這裏也不會用違規的灰色條文去框住你。
在公司管理方面,這裏的企業文化比較偏西方社會,即制定明确目标,追蹤過程和結果,同時要有完善的獎懲制度,并且言而有信。我們遇到過很多在中資公司工作的菲律賓人,會説老板答應了他怎樣的升職加薪,但最終沒有兑現,他們就會果斷地選擇離職。菲律賓人是非常看重老板承諾的。
菲律賓中國城。圖源:受訪者供圖
在菲律賓,一些當地的商業習慣和文化習俗确實需要适應。
比如英語是我們的工作語言,但他們講英語的發音以及對一些詞匯的理解和認識,可能和我們大相徑庭。也許我們認為只是在正常地聊事情,但菲律賓就會認為你是在批評我,繼而會内耗,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比如,在菲律賓文化中,過于直接地否定表達(如"No"或"Don't"),可能會被認為過于強硬或帶有批評的意味。相比之下,菲律賓人更傾向于使用較為委婉的表達方式,例如用"Maybe"或"Perhaps"來代替直接的"No"。再比如,菲律賓人對語調的敏感度非常高,較高的語調或過于強調的語氣,可能會被理解為批評或不滿,在表達意見時,我們也會注意保持平和的語調。
對市場的理解也很關鍵。比如在線下商超,他們購買一些家庭日用品的時候,因為買不起大瓶裝,可能會按包按條來買。他們連買煙甚至都會一根一根的買。
因為當地人消費水平比較低,辦銀行卡信用卡又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在菲律賓,沒有統一的"身份證"制度,税卡(TIN)被廣泛用作身份證明檔案,這就意味着你要有穩定工作證明,所以很多人沒有被接入銀行信貸系統。他們想要超前消費的話,主要靠借錢。員工之間會互相借,也會跟主管、老板借錢。有的人借到錢後可能會跑路,但他把錢花完後又會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回來上班。
菲律賓是一個天主教國家,因為宗教因素當地很難推行計劃生育,每個家庭都有好多個孩子。按理説大包裝的日用品才更有銷路,但其實正是因為家庭成員多且消費力有限,他們會更控制消費。大的孩子用完了,再給後面幾個用。并且菲律賓有很多單親母親同時交往着兩三個男朋友,非婚生育率也很非常高。
菲律賓居民。圖源:受訪者供圖
在產品包裝上,菲律賓的設計還是比較偏傳統,怎麼簡單怎麼來,控制成本,薄利多銷,不需要像泰國或者越南一樣那麼時髦。如果去打高毛利產品的話,保健品是一個不錯的賽道。
對菲律賓市場感興趣的創業者,我的建議是不要怕這個國家不安全,還是大膽地走出去看一看。菲律賓是個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階級壁壘森嚴,有門庭若市的中心商務區,也有貧民窟。如果公司所在地在中心商務區馬卡蒂和BGC的話,安全性還是可以相對得到保障的;另外在菲律賓的旅遊城市,比如長灘島、薄荷島,治安也是比較好的。我覺得菲律賓某種程度上和泰國一樣,不安全性被過度放大了。
菲律賓貧民區。圖源:受訪者供圖
并且這個國家整體GDP增速很高,大家口袋裏的錢越來越多,這幾年從底層白手起家奮鬥上來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比如經常在國際大片裏出現的菲律賓拳王曼尼·帕奎奧,就是從貧民窟一路打拼上來的。菲律賓本身也處于一個消費更新和日趨品牌化的過程,比如我們在做達人直播的時候,會發現消費者很看重有哪些達人在推你的產品,你有沒有一個品牌故事,他們也會去Google和Shopee上搜你的品牌名字。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尊重這個市場、理解這個市場,最終成為這個市場的一份子。如果想要公司規模體量越來越大的話,就會和這個國家產生越來越深刻的綁定。現在我們團隊有300多号員工,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菲律賓人,從股權架構來講,我們整個大股東也都是菲律賓本地的華人,所以我們其實從來都不説自己是"出海",我們就是一家生長于本土、扎根于本土的創業公司。
出海,其實就是這麼一個逐漸本地化的過程。
阿杜 緬甸連續創業者 在緬甸創業十年
我最早是2014年11月份到了緬甸,當時和老家的親戚一起去那邊做一個手機的項目。
我們打造了一個緬甸本土手機品牌,但供應鏈是在深圳。當時是一個非常好時機,我們比小米早去一年半,和OPPO大概同時進入緬甸,但後來因為總體經營效率打不過,2017年就停掉了這個項目。當時緬甸市場上還有很多雜牌手機,但現在東南亞手機出貨量前五的品牌,除了韓國三星位居第二外,就是國產品牌OPPO、小米、傳音、vivo,沒有雜牌們的生存空間了。
手機項目結束後,我就一直在中緬兩地穿梭,做一些貿易:把緬甸水果賣到國内,把深圳的3C產品和義烏的日用百貨賣到緬甸,基本手上搞到什麼東西,賣過去都會有市場。
緬甸第一大城市仰光的商場。圖源:受訪者供圖
2018年,我開始跟國内的一個數字營銷公司合作,把已經出海到泰國的中國品牌,落地到緬甸進行銷售。主要聚焦于東南亞電商銷售量前五的暢銷品類:母嬰、日化、3C家電、美容護膚、保健。我扮演一個服務商的角色,做緬甸本地的市場合規、渠道銷售與市場營銷。其實已經在泰國賣出一定聲量的產品,對緬甸消費人群是有一定感召力的,從經營效率上來看,比直接從中國出海緬甸要高效很多。
事實上,國内互聯網的創業邏輯和緬甸的生意邏輯可謂大相徑庭,資源和資金的使用效率上差别很大,在緬甸賺到手的都是真金白銀,國内賺到的可能是估值。緬甸市場的機會在于,你要沉下去,在一個行業内做出一定的利潤,同時積累一些橫向的社會關系,然後利用這些社會關系去開拓更多其他的橫向業務。
我們在觀察東南亞各國商業形态的時候,會發現他們的頭部公司,基本都是橫跨多個產業的家族,而不是像國内一樣成為一個垂直行業的巨頭,因為東南亞的單一市場太小了。但是你的固定投資、組織團隊和社會資源又在那裏,所以不得不橫向去找其他的業務模塊。我身邊接觸不少十來人的創業團隊,做三四個行業的業務,具體執行外包給本地團隊,一年的淨利潤在七八百萬人民币,其實在緬甸的賺錢效率是很高的。
仰光市景。圖源:受訪者供圖
對創業者來説,如果你是想去緬甸做一些本地的電商平台、本地生活服務或者本地支付工具,那其實是要在一個很高的運營成本的基礎上,開拓一個天花板很低的市場,本身就不太符合互聯網創業的邏輯。我見過一些國内的團隊興高采烈地過去,最後灰心喪心地跑了回來。緬甸并不是一個适合國内互聯網精英團隊過去創業的市場,但如果你僅把它作為一個額外的增長點是可以的。
2019年之前,緬甸經歷了一個經濟快速發展期;但在此之後,因為疫情,以及緬甸軍方發動的政變,這個發展機遇暫時中止了,目前整個市場相較于2018年幾乎萎縮了一半,并且這種沉寂可能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但哪怕是現在,在仰光和曼德勒這兩個核心城市,依然有不少中國人在做生意,有需求就會有供給,有生意就始終會有中國商人在。因為緬甸畢竟有5000多萬人,在東南亞算是一個人口中等偏上的市場。如今它只是發展陷入停滞,一旦恢復增長,就會有非常可觀的潛力。這也是我一直在緬甸不走的原因。
因為我在緬甸創業,幾乎所有人都會問我當地治安的問題。首先這個國家目前自上而下的混亂,以及所滋生的詐騙等灰色產業,是客觀存在的;但絕大部分普通老百姓,還是安分守己地賺錢養家,踏踏實實想把日子過好一點。
我自己的感受是,正常在大城市生活,和國内并沒有太大區别,但心理上的确會多一層防備。比如停車要停在有監控的地方,以防有人偷後視鏡;出門的時候盡量不要穿得太花枝招展,看上去local一些;不要背雙肩包;目前有一些和軍政府對抗的地方武裝,靠近政府辦公機構的地方也不要久待;不要接近緬北地區。
緬甸居民。圖源:受訪者供圖
緬甸作為一個佛教國家,絕大部分人其實都在以一種淳樸原始的方式生活着,純粹又簡單。我在看他們誦經拜佛時的虔誠,待人處事時眼神裏流露出的真摯,很難不被觸動。這裏的人那麼貧窮,但也有一些家庭,每年會把家裏相當一部分的積蓄捐獻去修佛塔、鋪路,他們可以把金錢和名利看得那麼低,真的讓我開始反思一直遵循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評價體系。感覺自己從小到大一直被"要努力賺錢"的價值觀推着走,也從沒想到為什麼要賺錢,賺錢要幹嘛。而在緬甸,更容易進入一種寧靜平和的心境,去重新建構自己的内心秩序,而不是被别人的目光和評價所左右。
對于創業者來説,如果你覺得在印尼、越南、馬來這些相對成熟的市場,和中國人卷生卷死沒什麼意思,我建議你來緬甸看看,在這裏賺錢會相對輕松一些。但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找一個信得過的本地合作夥伴,去做一些前期調研和合規認證;二是這個市場值得三到五年的投入,而不是來賺個快錢。因為緬甸也有很多坑,比如本地外匯管制嚴格,賺到的錢怎麼帶回去;匯率波動起伏,怎麼避免損失;當地經常斷電斷網,一些國内的知名吹風機品牌在緬甸無法正常使用,怎麼進行產品本地化适配。這裏還是有很多紙面之外、想象不到的意外情況,要做好全面的風險評估。
現在,緬甸的中國元素越來越多,今年春節緬甸的儀式感也非常隆重。我覺得未來五到十年,是中國品牌在包括緬甸在内的整個東南亞的黃金發展期。我非常建議在國内有基礎的中國品牌,尤其是一把手,可以來緬甸看看,也許短期内這裏不是一個營收增長點,但未來,緬甸會是一個好的紅利市場。
我期待着緬甸下一個飛速發展期的到來。
緬甸旅遊城市蒲甘,受訪者供圖
霞光社正在調整視頻号内容規劃,走過路過的出海人,請掃描下方二維碼發聲。
我們期待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