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折疊車“殺瘋”騎行圈,“8旬老漢”靠賣車幹出一個IPO,歡迎閲讀。
9 個月狂銷 18 萬輛自行車。
近幾年,騎行在都市人中掀起了一股熱潮。它既能代步,又能健身,環保又經濟。只需要一兩個小時,你就能甩掉壓力,享受一段像旅行一樣的騎行時光。
在騎行圈中,公路車以其高昂的價格占據着主流,動辄數萬元。然而,折疊自行車憑借獨特的便捷性和精致感,成為了另一股新興力量。像折疊車品牌 " 小布 "(Brompton)和 " 小布平替 " 大行等品牌,因其能輕松放進汽車備份箱,成為了都市精英們的心頭好,尤其深受上海潮人的喜愛。
圖源:小紅書 截圖
在不少騎友的追捧下,折疊自行車品牌 " 大行 " 背後的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在 2024 年前 9 個月内售出了超過 17 萬輛自行車,收入突破 3.5 億元。公司于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準備衝刺上市。
公司創始人韓德玮也因此被譽為 " 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 "。這位年逾八旬的創業者,是否能夠迎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 IPO?
自行車均價 1966 元 / 輛," 大行 " 為 " 平替之王 "
" 很多人第一次聽説大行,是因為被小布的價格勸退。" 在小紅書上,騎行社群主理人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在關于 " 求一個小布自行車平替 " 的小紅書帖子下,也有許多網友推薦了大行," 大行 d3,價格合理,帶變速爬坡不成問題 "," 大行 d7,顏值高,通勤很舒适 "。休閒折疊車品牌 Brompton(小布)每輛車的均價在一兩萬元,而大行的價格則親民得多,集中在 3000 元至 7000 元之間。
在《招股書》中,大行将產品分為三個主要價格區間:大眾市場(2500 元以下)、中端市場(2500-5000 元)和高端市場(5000 元以上)。其中,中端市場成為公司的增長引擎,2024 年前 9 個月該價格段收入占比達 69.7%,較 2022 年提升了 19.1%。
其次為大眾市場的產品,同期帶來的收入為 6900.5 萬元,占營收的比例為 20%。相比之下,高端產品帶來的收入占比最低,達到 3534.8 萬元,占總收入的 10.3%。
圖源:《招股書》
除折疊車外,大行科工還涉足了公路車、登山車、兒童車和電助力車等多個領網域。2024 年前 9 個月,公司已推出超過 70 款不同類型的車型,持續豐富其產品線。
在銷量上,大行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2023 年銷量達到了 15.69 萬輛,同比增長 5.3%,單輛自行車銷售均價為 1966 元。2024 年前 9 個月,銷量進一步猛增至 17.52 萬輛,增長幅度高達 51.5%。
其中,大行的明星產品 P8 折疊車自推出以來,憑借鉻钼鋼車架設計和優秀的減震性能,在市場上廣受歡迎,累計銷量已超過 12 萬輛。
圖源:《招股書》
根據 " 灼識咨詢 " 資料顯示,2023 年按零售量計算,大行科工在中國内地及全球折疊自行車行業均位居榜首,市場份額分别達到 21.1% 及 5.6%。
憑借多款車型,大行科工的營業收入持續增長。2022 年至 2024 年前 9 個月,大行科工的營業收入分别為 2.54 億元、3 億元和 3.52 億元;同期,淨利潤也呈現上升趨勢,分别為 3143.4 萬元、3485 萬元和 4583.8 萬元。
進一步看,大行科工目前仍以經銷為主。2024 年前 9 個月,經銷商收入占比 70%。其次是線上直銷(約 19.9%),以及線下自營店(約 3.3%)。
不過,線上直銷方面正在迅速增長,大行科工 2023 年線上直銷收入達到了 5810 萬元,同比增長了 312.1%。
圖源:《招股書》
迅速增長的背後,是大行科工銷售和經銷成本的上漲,尤其是線上和線下的推廣費用。
2023 年,大行科工的銷售及經銷成本為 2958 萬元,同比增長約 85%。2024 年前三季度,這一成本增至 3493 萬元,同比增長 60.8%。
其中,線上和線下推廣費用增長最快,從 2022 年的 397 萬元猛增至 2023 年的 1214 萬元,增幅達 206.2%。2024 年前三季度,推廣費用再次大幅上漲至 1599 萬元,已超過 2023 年全年金額,增長率為 69.4%。
6 成產能靠外包,產品被吐槽
然而,随着銷量的激增,大行科工面臨的產能瓶頸也日益顯現。
目前,公司僅有廣東惠州一個產能基地,且該基地的產能利用率早已突破 100%。
根據《招股書》可知,惠州基地的年產能為 9 萬輛,2022 年和 2023 年,實際產量分别為 10.5 萬輛和 9.3 萬輛,產能利用率分别為 117.2% 和 103.3%。2024 年前三季度,生產量達到 7.5 萬輛,產能利用率為 113.5%。
盡管大行的自有產能年產量為約 10 萬輛,但 2024 年前三季度的銷量已經達到 17.5 萬輛,明顯已產能不足。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大行不得不依賴第三方 OEM 供應商(OEM 是代工的一種典型形式,指一家企業為另一家企業代工生產產品,產品貼後者品牌出售)。
根據《招股書》的數據顯示,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前 9 個月,OEM 供應商交付的大行自行車數量分别為 4.4 萬輛、7.6 萬輛和 9.4 萬輛,占比分别為 29.5%、45.1% 和 55.5%。這一比例顯示,OEM(貼牌代工)供應商已經成為大行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源:《招股書》
然而,依賴代工生產的模式也帶來了一些隐患。
在社交平台 " 小紅書 " 上,有網友吐槽:" 購買的大行自行車在騎上坡時,車夾突然斷裂,要是在下坡時,‘命’都不保了。"
此外,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消費者反映,在京東大行官方旗艦店購買的折疊車,使用兩公裏後鏈條掉落,導致車漆擦傷并損壞裝飾板,商家卻以 " 使用不當 " 推诿,拒絕換貨。還有消費者抱怨,新車購買一個月後,打氣筒壞了,客服未處理;之後出現滑牙問題,客服未響應,消費者認為大行 Dahon 設計有缺陷。
圖源:黑貓投訴 截圖
針對消費者反映的問題,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這表明公司在品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高度重視。畢竟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依賴 OEM 生產模式是一把 " 雙刃劍 "。短期内可以有效解決產能瓶頸,降低投資風險。但長期來看,需要警惕品質管控、技術泄露和供應鏈依賴等風險。
如今,大行科工已将目光投向擴大產能。此次 IPO 募資的重點就是擴大生產能力。公司計劃在惠州基地附近建設新廠房,預計到 2027 年新廠将投入運營,初步年產能預計為 20 萬輛。此外,大行還計劃投資或收購合适的 OEM 供應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83 歲 " 折疊車教父 " 衝刺 IPO,持股 88.56%
大行自行車的背後,是今年 83 歲的韓德玮博士。這位不拘一格的創新者,1982 年創立了大行,并且被譽為 " 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 "。
根據韓德玮的自傳可知,9 歲時,他随父母移居中國香港,19 歲全家移民美國。韓德玮回憶道,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是班級中的 " 差等生 "。不過,到了大學後,他把少年時的好奇心和專注于玩樂的精力,轉化為刻苦學習,最終成為了 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博士資格聯考的狀元。
26 歲時,韓德玮成為加州州立大學最年輕的物理學助理教授。随後的職業生涯,他加入了休斯飛機公司,參與了戰術激光的研發。休斯飛機公司是航天與國防領網域的巨頭,參與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并開創了戰術激光技術。
圖源:罐頭圖庫
在公司工作時,韓德玮與他人合著了《激光手冊》,成為激光領網域的重要參考書之一。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韓德玮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科研工作,轉行做商業。
1982 年,41 歲的韓德玮創立了大行(Dahon),将所有精力投入折疊自行車的研發。面對趨于飽和的傳統自行車市場,韓德玮重新設計了折疊結構,将傳統車的 30 多個零部件精簡到 12 個,創造了便捷、高效的折疊自行車。
在自傳中,韓德玮表示,盡管自己被稱為" 美國航天專家、激光物理學家 ",他更願意被稱為 " 環保衞士 " 和 " 綠色交通踐行者 "。創業成為了他人生的新标籤。
1984 年,大行在中國台灣設立工廠,第一年就售出了 6000 輛自行車,迅速打入市場。随着城市化加速,2003 年大行在深圳設立了中國總部,推出了價格更親民的折疊車,滿足了中國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圖源:罐頭圖庫
根據《招股書》可知,截至 2025 年 1 月 13 日,韓德玮直接持有大行科工約 88.56% 的股份。
報告期内,大行科工多次進行現金分紅。2022 年 12 月,公司派發了 2353.5 萬元股息,占淨利潤的比例為 74.87%。2024 年 1 月和 5 月,公司再次分别派發每股 0.21 元和 0.56 元的股息,大行科工股份總數 2374.78 萬股,按此計算的現金分紅金額分别為 498.7 萬元和 1329.88 萬元。三次分紅金額合計約為 4182.08 萬元。
圖源:《招股書》
按此計算,韓德玮至少分得約 3703.65 萬元的現金分紅。
現年 83 歲的 " 折疊車教父 " 韓德玮,将自行車打造成了潮流必備單品。在 3700 萬分紅入賬、惠州新廠藍圖逐漸成形之際,這場由 " 小布平替 " 引發的騎行風潮,究竟是昙花一現的熱潮,還是能夠迎來真正的黃金時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野馬财經 ",作者:劉俊群,編輯:劉欽文,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