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中國教育報》推薦,這本書讓一眾語文教師直呼好書!,歡迎閲讀。
" 好書,好書!這本書實在太好看了,全書由 13 節課堂實錄 + 專家點評組成,今天下午我一口氣看了 5 節課,好看到停不下來。
其實,一開始我是有抵觸的,因為課堂實錄我更願意看視頻版的,總感覺文字版的課堂實錄不能完美呈現學生的反應。課堂嘛,雖説老師的引導很重要,可學生的反應更關鍵。但這本書的課堂實錄對學生的反應描寫得很細致,看文字猶如自己正置身大家課堂。"
——摘自公眾号 " 指間思索 "《< 造夢課堂 : 創意語文 13 節課 > 之思索 1 》
這是來自河南的一位語文老師在她個人公眾号上分享的讀後感。是怎樣的一本書,讓這位老師直呼 " 好書,好書 "?而且不止這一位語文老師,眾多語文老師在讀了這本書之後都説好!
——摘自豆瓣書友評價
這本書正是特級教師周益民老師的著作——《造夢課堂:創意語文 13 節》。
8 月,這本書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重版上市,以 " 全新的面貌 " 跟讀者朋友們見面。
本次重版,在封面設計上,夢幻泡影的元素和 " 造夢課堂 " 的主題完美契合,從封面開始,便是 " 造夢 " 的起點。
并且一經上市,就得到了《中國教育報》的推薦。
老師們都説這本書好,它究竟好在哪裏呢?
這本書對于一線語文老師有什麼樣的啓發和助益?
" 創意語文 13 節 ",創意,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們還是從讀者的真實感受出發,來一探究竟吧。
01
語文課≠一本教科書
"
一開始不是很理解書名裏面的 " 創意語文 ",看了幾節再翻看了一下目錄才明白:創意語文是老師自選文本,發掘文本的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進而帶領學生進行課本以外的語文學習。
——《< 造夢課堂 : 創意語文 13 節課 > 之思索 1 》
是的,翻開這本書的目錄,留心觀察,你就會發現,這 13 節語文課所選的教學材料基本不是教材内的課文。這是為何?
在這本書的後記中,益民老師如是説:
" 大概 2003 年以前,在我的認識裏,語文課程基本等同于語文教科書,自然,所上的大量公開課也以教材課文為主。随着對語文課程認識的不斷深入,視野的不斷打開,我驚訝地發現了小學語文的博大…… "
益民老師認為語文課不等于一本教科書,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充滿活力的,閲讀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适合兒童的優秀材料都可以進入教室。
但這其實是極難的。沒有現成的材料,需要教師大量閲讀,而後積累;沒有豐富的參考,需要教師敢于向書本、專家、網絡多方求教;鮮少有同行的實踐參考,教師需要用心推敲,勇敢嘗試……但益民老師選擇用這樣充滿挑戰的方式來上好每一堂課。他説——
" 當看到有人因為我的課開始打量民間文學的教育意義,當看到我編選的主題閲讀材料被某些讀本選用,當看到一些老師就我的課折射的觀點進行思考和争辯,我覺得這些課的價值已經超越了課本身。"
02
課堂是孩子的造夢基地
周益民老師的創意語文并不僅僅在于他自選文本,更妙的是每次講課他都是多篇文本組合在一起,帶領學生領悟不同文本後的意義,并将他們串聯起來,實在是妙呀!
比如,他在講《一起看聲音》時,層層遞進,讓學生在讀詩中領悟到原來聲音不僅可以看到,還可以聞到、嗅到、觸到、還有重量。不曾向學生講授 " 通感 ",但整節課下來,學生便不知不覺地學到了通感。所以,有了學生的創作:生氣的吼叫是驚濤駭浪、生氣的吼叫是黑色的烏雲、安靜的哼唱是燕子歸來、安靜的哼唱是充沛的陽光……這些是對學生想象力的開啓,也是對童真的呵護。
至此,我才明白這本書的主題 " 造夢課堂 " 的含義,周老師就是要借此維護孩子們的童真,給他們的想象插上翅膀。是的,孩子們需要夢想,成人也很有必要去幫孩子們造夢,而課堂就是很好的造夢基地。
西黃村中心學校的李楠老師也曾在文章中寫道:
他(周益民)的課好像他上的并不怎麼費力,學生們學的也不怎麼費力,就像聊聊天一樣,孩子們就學會了,懂了。而且,在聊天的過程中,好像周老師就只需要負責問,學生就能滔滔不絕地説下去。學生們有很多回答超乎我們的想象。
我們總是覺得學生不會,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我們想的都是怎麼講好講,很少想孩子們怎麼學好學。
益民老師在課堂上用貼近兒童的方式行走。他的課堂,是從兒童出發的。益民老師的語文課,不似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倒像是一眼細泉,安靜而從容地滋潤着孩子,帶孩子走得很遠。
03
課堂實錄之外,給老師們搭了腳手架
看周老師的課堂如果沒有專家點評,像我這種水平只能看到課上得很精彩,但具體精彩在哪裏卻説不出來,而專家點評正是撥開迷霧的時機,有了專家的點評才能更好地領略精彩課堂的奧秘,才能找到門道,不在熱鬧處徘徊。當然,高水平的就另當别論,至少對我來説很有必要。
這本書中收錄的,不僅是益民老師和孩子真實的 13 堂課,而且每一堂課之後,有針對性的、對課堂進行拆解、分析的評課文章,就像一個個腳手架,能夠幫助老師們理解益民老師每一堂課設計的立意與深度。
益民老師説他希望評論的文字多一點客觀的分析,幫助讀者也幫助自己借助一節具體的課去逼近教學的本質,而少一點直接的贊譽。
《造夢課堂:創意語文 13 節》這本書,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本優秀教學實錄來讀。書中收錄的 13 堂課,每堂課可以説是經典,都體現了給孩子 " 造夢 " 的過程,定能帶給一線語文教師啓發。
但如果僅僅只看到裏頭課堂實錄的内容,是不夠的。書裏的每一堂課,都是益民老師課程觀與教學觀的展現,這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和态度,是課堂背後更值得我們深思之處。
正如益民老師在後記中所言:
我對教育的理解與感情,最初是通過或别人或自己的一節節 " 課 " 建立的。
如今,我愈益強烈地認識到,一節課,絲絲縷縷布及着執教者的主張、理念、情懷,走近課,就是走近作為教師的那個人。
周益民
著名特級教師,親近母語總課題組核心成員,中國教育報 2010 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特約主編。編著有《民間文學裏的中國》,著有《造夢課堂》《回到話語之鄉》《童年愛上一本書》等。
延伸閲讀
由周益民老師領銜的 " 回到話語之鄉—民間文學教育實踐聯盟招募中
點亮小星标 ★ 精彩不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