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中国教育报》推荐,这本书让一众语文教师直呼好书!,欢迎阅读。
" 好书,好书!这本书实在太好看了,全书由 13 节课堂实录 + 专家点评组成,今天下午我一口气看了 5 节课,好看到停不下来。
其实,一开始我是有抵触的,因为课堂实录我更愿意看视频版的,总感觉文字版的课堂实录不能完美呈现学生的反应。课堂嘛,虽说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可学生的反应更关键。但这本书的课堂实录对学生的反应描写得很细致,看文字犹如自己正置身大家课堂。"
——摘自公众号 " 指间思索 "《< 造梦课堂 : 创意语文 13 节课 > 之思索 1 》
这是来自河南的一位语文老师在她个人公众号上分享的读后感。是怎样的一本书,让这位老师直呼 " 好书,好书 "?而且不止这一位语文老师,众多语文老师在读了这本书之后都说好!
——摘自豆瓣书友评价
这本书正是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的著作——《造梦课堂:创意语文 13 节》。
8 月,这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版上市,以 " 全新的面貌 " 跟读者朋友们见面。
本次重版,在封面设计上,梦幻泡影的元素和 " 造梦课堂 " 的主题完美契合,从封面开始,便是 " 造梦 " 的起点。
并且一经上市,就得到了《中国教育报》的推荐。
老师们都说这本书好,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这本书对于一线语文老师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助益?
" 创意语文 13 节 ",创意,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们还是从读者的真实感受出发,来一探究竟吧。
01
语文课≠一本教科书
"
一开始不是很理解书名里面的 " 创意语文 ",看了几节再翻看了一下目录才明白:创意语文是老师自选文本,发掘文本的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进而带领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的语文学习。
——《< 造梦课堂 : 创意语文 13 节课 > 之思索 1 》
是的,翻开这本书的目录,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这 13 节语文课所选的教学材料基本不是教材内的课文。这是为何?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益民老师如是说:
" 大概 2003 年以前,在我的认识里,语文课程基本等同于语文教科书,自然,所上的大量公开课也以教材课文为主。随着对语文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入,视野的不断打开,我惊讶地发现了小学语文的博大…… "
益民老师认为语文课不等于一本教科书,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阅读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材料都可以进入教室。
但这其实是极难的。没有现成的材料,需要教师大量阅读,而后积累;没有丰富的参考,需要教师敢于向书本、专家、网络多方求教;鲜少有同行的实践参考,教师需要用心推敲,勇敢尝试……但益民老师选择用这样充满挑战的方式来上好每一堂课。他说——
" 当看到有人因为我的课开始打量民间文学的教育意义,当看到我编选的主题阅读材料被某些读本选用,当看到一些老师就我的课折射的观点进行思考和争辩,我觉得这些课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课本身。"
02
课堂是孩子的造梦基地
周益民老师的创意语文并不仅仅在于他自选文本,更妙的是每次讲课他都是多篇文本组合在一起,带领学生领悟不同文本后的意义,并将他们串联起来,实在是妙呀!
比如,他在讲《一起看声音》时,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诗中领悟到原来声音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闻到、嗅到、触到、还有重量。不曾向学生讲授 " 通感 ",但整节课下来,学生便不知不觉地学到了通感。所以,有了学生的创作:生气的吼叫是惊涛骇浪、生气的吼叫是黑色的乌云、安静的哼唱是燕子归来、安静的哼唱是充沛的阳光……这些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启,也是对童真的呵护。
至此,我才明白这本书的主题 " 造梦课堂 " 的含义,周老师就是要借此维护孩子们的童真,给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是的,孩子们需要梦想,成人也很有必要去帮孩子们造梦,而课堂就是很好的造梦基地。
西黄村中心学校的李楠老师也曾在文章中写道:
他(周益民)的课好像他上的并不怎么费力,学生们学的也不怎么费力,就像聊聊天一样,孩子们就学会了,懂了。而且,在聊天的过程中,好像周老师就只需要负责问,学生就能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学生们有很多回答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们总是觉得学生不会,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我们想的都是怎么讲好讲,很少想孩子们怎么学好学。
益民老师在课堂上用贴近儿童的方式行走。他的课堂,是从儿童出发的。益民老师的语文课,不似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倒像是一眼细泉,安静而从容地滋润着孩子,带孩子走得很远。
03
课堂实录之外,给老师们搭了脚手架
看周老师的课堂如果没有专家点评,像我这种水平只能看到课上得很精彩,但具体精彩在哪里却说不出来,而专家点评正是拨开迷雾的时机,有了专家的点评才能更好地领略精彩课堂的奥秘,才能找到门道,不在热闹处徘徊。当然,高水平的就另当别论,至少对我来说很有必要。
这本书中收录的,不仅是益民老师和孩子真实的 13 堂课,而且每一堂课之后,有针对性的、对课堂进行拆解、分析的评课文章,就像一个个脚手架,能够帮助老师们理解益民老师每一堂课设计的立意与深度。
益民老师说他希望评论的文字多一点客观的分析,帮助读者也帮助自己借助一节具体的课去逼近教学的本质,而少一点直接的赞誉。
《造梦课堂:创意语文 13 节》这本书,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本优秀教学实录来读。书中收录的 13 堂课,每堂课可以说是经典,都体现了给孩子 " 造梦 " 的过程,定能带给一线语文教师启发。
但如果仅仅只看到里头课堂实录的内容,是不够的。书里的每一堂课,都是益民老师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展现,这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和态度,是课堂背后更值得我们深思之处。
正如益民老师在后记中所言:
我对教育的理解与感情,最初是通过或别人或自己的一节节 " 课 " 建立的。
如今,我愈益强烈地认识到,一节课,丝丝缕缕布及着执教者的主张、理念、情怀,走近课,就是走近作为教师的那个人。
周益民
著名特级教师,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报 2010 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特约主编。编著有《民间文学里的中国》,著有《造梦课堂》《回到话语之乡》《童年爱上一本书》等。
延伸阅读
由周益民老师领衔的 " 回到话语之乡—民间文学教育实践联盟招募中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