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未來產業”,各省“押寶”哪些賽道?,歡迎閲讀。
作 者丨丁莉
編 輯丨吳蓉
3 月 5 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京召開,當天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 " 未來產業 ",并提出将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根據此前工信部等七部門在《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中的定義,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由前沿技術驅動,尚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
從這一定義不難看出,未來產業的邊界和想象空間都極為廣闊。而南财智庫研究員梳理發現,近年來,全國各地均已有序布局未來產業。截至目前,全國已有 26 個省級行政區相繼在各自 2024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未來產業做出規劃,其中至少有 12 個省級行政區發布了專門政策檔案。
整體來看,各地未來產業熱的時間不算太長,相關檔案多于過去一年間密集問世。其中,廣東在全國率先針對具體未來產業制定了行動計劃;從方向來看,各地基本圍繞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 6 個領網域來 " 押寶 ",尤其是未來網絡、元宇宙、未來網絡等細分賽道火爆。但各地在賽道選擇上又體現錯位競争和基礎延續的特點,有望優勢互補。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蜂擁至前瞻性賽道有望激發新一輪科創創新。統計發現,已出台未來產業政策的地區名單同 R&D 投入規模與強度前十強高度重合;規劃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多元創新主體,将成為 " 從 0 到 1" 催生新產業的重要思路。
山西最早、廣東最細
從時間線來看,近三年來,布局未來賽道的省級檔案數量呈指數級躍升。
山西 " 第一個吃螃蟹 "。2021 年 5 月,《山西省 " 十四五 " 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從主導性、先導性、颠覆性、前瞻性四方面選定了 25 個細分產業。這也是國内首個省級層面的 " 十四五 " 未來產業規劃。
緊随其後,2022 年,上海發布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2023 年以來,江西、浙江、廣東、河北、重慶、北京、湖南、江蘇、山東、安徽等地接力,相繼制定了有關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或指導意見。
(已出台未來產業有關政策檔案省份情況。南财智庫研究員梳理)
根據這些政策檔案解析出來的產業熱力圖,信息、材料、能源等賽道尤為火爆,12 省市中分别有 6 個将發展人工智能、元宇宙,至少 7 地在 6G 等未來網絡方面有所規劃,提及氫能、核能、儲能等的地區也有約半數;東部沿海省份則蜂擁至未來空間領網域,布局發展 " 陸海空 " 裝備制造。
但在細分領網域,各地又呈現明顯的錯位競争。
以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為例,盡管均瞄準航天領網域,但北京重點開展火箭及其返回艙、控制系統、發動機等的研發和星座建設;上海強調衞星發射組網及商業運營業務的發展;廣州則發力衞星導航系統和互聯網平台、發射基地與回收平台,計劃為 " 一帶一路 " 共建國家和地區提供海上發射服務。
再比如,在未來材料領網域,至少已有 10 個地區作出了具體規劃,但基于各自的資源禀賦和產業基礎,江西主要發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銅、鎢)等資源依賴性較強的領網域;上海着重布局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和非硅基芯材料;廣東則針對下遊需求将重心放在超導、納米、新能源等領網域。
這種差異化定位的背後,充分尊重了各地的產業條件與優勢基礎。從全局來看,各地由不同細分賽道切入,将共同組成完整產業鏈,并有效規避同質競争。
戰略意義突出、知識技術密集、市場前景廣闊的未來產業,或将成為城市產業發展的新能級。
從各地繪制的藍圖來看,其經濟效益巨大。上海已提出,到 2030 年,未來產業產值将達 5000 億元;江西計劃到 2030 年未來產業規模突破 2 萬億元,部分領網域打造出若幹個 5000 億級產業;廣東省工信廳也做出預測,廣東未來產業有望形成千億級、萬億級規模體量。
研發投入與未來產業布局呈正向強相關
千億級、萬億級的規模體量勢必将掀起新一輪科技創新潮。南财智庫研究員梳理發現,目前已出台未來產業政策的地區名單同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規模與強度前十強的省份高度重合。
( 已出台未來產業政策的省市 2022 年 R&D 投入情況 。南财智庫研究員梳理)
《2022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目前 R&D 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的省(市)有 12 個,其中前五名分别是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山東;此外,從 R&D 經費投入強度來看,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列席五強,這些省市均是較早在未來產業方面做出了相關規劃部署的地區。
從縱向來看,在 12 個已經出台未來產業政策的省市中,10 地 R&D 經費投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連續多年維持在 10% 以上。預計随着未來產業相關規劃的出台,R&D 經費投入強度将進一步提升,新一輪科創競賽序幕即将拉開。
但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產業大多尚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這意味着產業對原始科研的依賴性将更強。而且,同應用階段企業擔當研發主力的情況不同,在基礎研究中,高校和政府屬研究機構貢獻了約 4/5 的經費。因此,多數省份已在逐步将重心向基礎科研傾斜。各地關于未來產業培育的政策檔案中均提出,将培育更多元創新主體。
此外,為拉通創新、中試、金融等上下遊各環節," 聯盟式 " 運作的制造業創新中心也受到各省關注。目前,全國共計有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29 家,集中分布在未來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例如,廣東在儲能、5G 中高頻器件,江蘇在高性能纖維、高性能膜材料等領網域均有布局國創中心,與各自未來產業方向貼切。
先導區建設,是各省培育未來產業集群的另一條路徑。從公開信息來看,各地培育未來產業集群的主要方式包括吸引人才、突破原始創新、搭建應用場景,而先導區作為這些創新要素、資源的聚集地,最能快速組建完整生态。
目前,山東遴選出了濰坊元宇宙、煙台新一代核能、青島基因和細胞診療等 15 個未來產業集群;浙江選定了杭州、寧波兩市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廣東則在多份未來產業行動計劃中點名廣州、深圳、東莞建設核心引領區。
" 粵式引領 " 兼顧延續性與先導性
從各省份制定的路線圖來看,廣東是全國率先針對不同未來產業分門别類制定行動計劃,同時也是最舍得 " 砸 " 錢做科技研發的省份。從政策的延續性、獨特性來看,廣東或許有望在新一輪產業格局調整中繼續保持差異化競争優勢和核心引領地位。
具體來看,廣東選定的未來產業為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五大領網域,是二十大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延展,有着全國最雄厚的產業基礎。
據統計,2023 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達 16.88 萬台(套),約占全國三分之一;汽車產量連續 6 年居全國首位;手機、無人機等智能終端分别占全球 30%、70% ……正因為有此基礎,廣東才能夠向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等未來領網域拓展。
在科創支撐方面,廣東同樣優勢明顯,目前已連續 7 年維持 R&D 經費投入全國第一。2021 年,廣東率先晉升 R&D 經費 " 四千億 " 俱樂部,在全國獨居一檔;2022 年全省 R&D 經費達到 4411.9 億元,比第二名江蘇高出 576.5 億元。
具體至產業方面,廣東投向高技術制造業的 R&D 經費占整體超過 4 成。全省 31 個制造業大類行業中,醫藥、電子設備、專業設備 R&D 經費投入強度遠遠領先,尤其醫藥制造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斷層明顯,以上均與未來產業密切相關。
針對基礎科研,廣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将 1/3 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此外,過去一年,廣東獲批組建 15 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态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相繼立項,有望彌補雙一流高校不比北上的短板。
除為產業萌生匯集必要的科創資源外,先導區也為針對性政策落地提供了承載。目前,廣東省内絕大多數創新載體落地在廣州、深圳等地。僅在飛行汽車方面,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市相關政策已有近 10 項。
南财智庫研究員認為,接下來,在先導區内,落地政策應更多照顧到未來產業高風險、強不确定性、長回報周期特征,建立完善的容錯機制、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及時關注重點企業發展狀況,适時介入支持;同時在政府主導下探索以 " 未來場景 + 試點示範 + 推廣應用 " 機制拓展未來產業的應用空間,降低產品或技術應用的成本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