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未来产业”,各省“押宝”哪些赛道?,欢迎阅读。
作 者丨丁莉
编 辑丨吴蓉
3 月 5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召开,当天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 " 未来产业 ",并提出将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根据此前工信部等七部门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的定义,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由前沿技术驱动,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未来产业的边界和想象空间都极为广阔。而南财智库研究员梳理发现,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已有序布局未来产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 26 个省级行政区相继在各自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未来产业做出规划,其中至少有 12 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了专门政策檔案。
整体来看,各地未来产业热的时间不算太长,相关檔案多于过去一年间密集问世。其中,广东在全国率先针对具体未来产业制定了行动计划;从方向来看,各地基本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 6 个领網域来 " 押宝 ",尤其是未来网络、元宇宙、未来网络等细分赛道火爆。但各地在赛道选择上又体现错位竞争和基础延续的特点,有望优势互补。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蜂拥至前瞻性赛道有望激发新一轮科创创新。统计发现,已出台未来产业政策的地区名单同 R&D 投入规模与强度前十强高度重合;规划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多元创新主体,将成为 " 从 0 到 1" 催生新产业的重要思路。
山西最早、广东最细
从时间线来看,近三年来,布局未来赛道的省级檔案数量呈指数级跃升。
山西 " 第一个吃螃蟹 "。2021 年 5 月,《山西省 " 十四五 "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从主导性、先导性、颠覆性、前瞻性四方面选定了 25 个细分产业。这也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的 " 十四五 " 未来产业规划。
紧随其后,2022 年,上海发布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 年以来,江西、浙江、广东、河北、重庆、北京、湖南、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接力,相继制定了有关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
(已出台未来产业有关政策檔案省份情况。南财智库研究员梳理)
根据这些政策檔案解析出来的产业热力图,信息、材料、能源等赛道尤为火爆,12 省市中分别有 6 个将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至少 7 地在 6G 等未来网络方面有所规划,提及氢能、核能、储能等的地区也有约半数;东部沿海省份则蜂拥至未来空间领網域,布局发展 " 陆海空 " 装备制造。
但在细分领網域,各地又呈现明显的错位竞争。
以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为例,尽管均瞄准航天领網域,但北京重点开展火箭及其返回舱、控制系统、发动机等的研发和星座建设;上海强调卫星发射组网及商业运营业务的发展;广州则发力卫星导航系统和互联网平台、发射基地与回收平台,计划为 "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和地区提供海上发射服务。
再比如,在未来材料领網域,至少已有 10 个地区作出了具体规划,但基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江西主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铜、钨)等资源依赖性较强的领網域;上海着重布局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非硅基芯材料;广东则针对下游需求将重心放在超导、纳米、新能源等领網域。
这种差异化定位的背后,充分尊重了各地的产业条件与优势基础。从全局来看,各地由不同细分赛道切入,将共同组成完整产业链,并有效规避同质竞争。
战略意义突出、知识技术密集、市场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或将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新能级。
从各地绘制的蓝图来看,其经济效益巨大。上海已提出,到 2030 年,未来产业产值将达 5000 亿元;江西计划到 2030 年未来产业规模突破 2 万亿元,部分领網域打造出若干个 5000 亿级产业;广东省工信厅也做出预测,广东未来产业有望形成千亿级、万亿级规模体量。
研发投入与未来产业布局呈正向强相关
千亿级、万亿级的规模体量势必将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潮。南财智库研究员梳理发现,目前已出台未来产业政策的地区名单同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规模与强度前十强的省份高度重合。
( 已出台未来产业政策的省市 2022 年 R&D 投入情况 。南财智库研究员梳理)
《2022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目前 R&D 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 12 个,其中前五名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此外,从 R&D 经费投入强度来看,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列席五强,这些省市均是较早在未来产业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划部署的地区。
从纵向来看,在 12 个已经出台未来产业政策的省市中,10 地 R&D 经费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连续多年维持在 10% 以上。预计随着未来产业相关规划的出台,R&D 经费投入强度将进一步提升,新一轮科创竞赛序幕即将拉开。
但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产业大多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这意味着产业对原始科研的依赖性将更强。而且,同应用阶段企业担当研发主力的情况不同,在基础研究中,高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贡献了约 4/5 的经费。因此,多数省份已在逐步将重心向基础科研倾斜。各地关于未来产业培育的政策檔案中均提出,将培育更多元创新主体。
此外,为拉通创新、中试、金融等上下游各环节," 联盟式 " 运作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也受到各省关注。目前,全国共计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9 家,集中分布在未来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例如,广东在储能、5G 中高频器件,江苏在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等领網域均有布局国创中心,与各自未来产业方向贴切。
先导区建设,是各省培育未来产业集群的另一条路径。从公开信息来看,各地培育未来产业集群的主要方式包括吸引人才、突破原始创新、搭建应用场景,而先导区作为这些创新要素、资源的聚集地,最能快速组建完整生态。
目前,山东遴选出了潍坊元宇宙、烟台新一代核能、青岛基因和细胞诊疗等 15 个未来产业集群;浙江选定了杭州、宁波两市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广东则在多份未来产业行动计划中点名广州、深圳、东莞建设核心引领区。
" 粤式引领 " 兼顾延续性与先导性
从各省份制定的路线图来看,广东是全国率先针对不同未来产业分门别类制定行动计划,同时也是最舍得 " 砸 " 钱做科技研发的省份。从政策的延续性、独特性来看,广东或许有望在新一轮产业格局调整中继续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核心引领地位。
具体来看,广东选定的未来产业为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五大领網域,是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延展,有着全国最雄厚的产业基础。
据统计,2023 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达 16.88 万台(套),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汽车产量连续 6 年居全国首位;手机、无人机等智能终端分别占全球 30%、70% ……正因为有此基础,广东才能够向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未来领網域拓展。
在科创支撑方面,广东同样优势明显,目前已连续 7 年维持 R&D 经费投入全国第一。2021 年,广东率先晋升 R&D 经费 " 四千亿 " 俱乐部,在全国独居一档;2022 年全省 R&D 经费达到 4411.9 亿元,比第二名江苏高出 576.5 亿元。
具体至产业方面,广东投向高技术制造业的 R&D 经费占整体超过 4 成。全省 31 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医药、电子设备、专业设备 R&D 经费投入强度远远领先,尤其医药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断层明显,以上均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
针对基础科研,广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将 1/3 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此外,过去一年,广东获批组建 15 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相继立项,有望弥补双一流高校不比北上的短板。
除为产业萌生汇集必要的科创资源外,先导区也为针对性政策落地提供了承载。目前,广东省内绝大多数创新载体落地在广州、深圳等地。仅在飞行汽车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相关政策已有近 10 项。
南财智库研究员认为,接下来,在先导区内,落地政策应更多照顾到未来产业高风险、强不确定性、长回报周期特征,建立完善的容错机制、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关注重点企业发展状况,适时介入支持;同时在政府主导下探索以 " 未来场景 + 试点示范 + 推广应用 " 机制拓展未来产业的应用空间,降低产品或技术应用的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