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被奪食的中國市場,大眾還能守住嗎?,歡迎閲讀。
2023 年已去,各大汽車品牌也相繼出爐了新能源銷量。比亞迪去年累計銷量破 300 萬輛紀錄,廣汽埃安累計銷量超 48 萬輛,理想汽車累計交付超 37.6 萬輛,蔚來和小鵬去年分别累計交付 16 萬輛和 14 萬輛新車。
不過,相比自主品牌的一片歡聲,合資品牌稍顯落寞。即便是作為老牌頭部車企的大眾汽車,在過去一年的中國新能源領網域也是艱難上揚。
新能源車杠杆失衡,南北大眾穩住了嗎?
來看大眾旗下的兩大合資。2023 年,上汽大眾累計銷量為 121.5 萬輛。新能源車方面,2023 年 12 月,上汽大眾新能源車銷量達到 20,538 輛,同比增長 88.8%。2023 全年,上汽大眾新能源累計銷售 13 萬輛新車,同比增長 44.7%。
一汽 - 大眾方面,2023 年全年銷量超 191 萬輛,同比增長 4.8%,并未具體官宣新能源車銷量。不過數據顯示,去年前 11 個月,一汽 - 大眾 ID.4 CROZZ 累計銷量達 32021 輛,ID.6 CROZZ 累計銷量為 10369 輛。
在競争尤為激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汽大眾和一汽 - 大眾都各自保持了自己的優勢,只是電動化還有大的上升空間。
回顧大眾汽車近幾年的轉型之路。2019 年,ID 家族正式亮相中國,彼時大眾汽車曾表示,到 2025 年将在全球量產 33 款誕生自 MEB 平台下的車型,其中,近半車型來自中國。同時,計劃到 2025 年全球範圍年產銷超百萬輛電動車,超一半在中國。
面對市場競争的白熱化,以及去年年初就開打的價格戰,大眾也不是無動于衷。比如,去年一汽 - 大眾先後對旗下 ID. CROZZ 家族發起降價,将起售價拉低至 17.49 萬元、15.59 萬元和 14.59 萬元;上汽大眾 ID.3 自 7 月份降至 12.49 萬元起售,效果相對較為顯著,單月銷量持續走高。
可以看到,南北大眾在新能源方面布局迅速,但銷量貢獻對整體銷量的加持還是有限。類似一汽 - 大眾,傳統燃油業務仍然是優勢。乘聯會數據顯示,去年前 11 個月,傳統燃油車銷量占據一汽 - 大眾整體份額超過 95%。
敗落自主品牌,大眾中國何為?
按照乘聯會發布的數據,2023 年 1-11 月的新能源廠商零售排行榜中,前十名中,除了特斯拉中國和上汽通用五菱,其餘均為自主品牌。自主車企的進步在大幅提速。
過去,大眾汽車旗下的朗逸、速騰等品牌基本占領了國内汽車銷量前三。可今時不同往日,大眾旗下的熱門車型,肉眼可見地在被比亞迪旗下的海鷗、秦 PLUS 超越。
顯然,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網域崛起,形成了新能源戰略性突圍,讓傳統巨頭大眾也在國内汽車市場感到壓力。可以預見的是,2024 年合資品牌的日子只會更加艱難。
對于大眾集團而言,盡管在中國市場出現下滑,但這一市場仍然是大眾集團占比最高的區網域市場。此前,貝瑞德也在接受采訪時曾透露," 大眾汽車集團将繼續投資中國,否則三年後将喪失競争。"
對于這樣一塊市場大蛋糕,大眾會袖手旁觀任其旁落嗎?答案必然是不會。
來看大眾對中國市場的布局。在過去 30 多年的時間裏,大眾汽車一直以 " 南北大眾 " 作為重要據點,持續拓展在華布局。但這一布局在 2020 年被逐漸打破。
2017 年,大眾汽車(中國)和江淮汽車集團共同合資組建了大眾在華第三家合資工廠——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二者分别持股 50%。到 2020 年,新合資公司開始去江淮化,大眾汽車(中國)收購江淮汽車第一大股東江汽控股 50% 股份,将持有江淮大眾的股權提升至 75%,由此獲得大眾安徽公司的控股權。
之後的大眾安徽,被逐漸當作大眾在中國市場的 " 第三極 " 來建設,僅針對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網聯技術來布局建設。
2023 年 12 月底,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出口歐洲市場的純電動車型 Cupra Tavascan,按照官方信息,另一款面向中國市場的大眾汽車品牌車型将于 2024 年下線。
作為配套,大眾還在安徽合肥設立了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大眾汽車(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及大眾汽車(安徽)數字化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計劃在皖總投資 231 億元。
作為大眾在華控股的合資公司,大眾安徽的 " 正果 " 修成,應該是意義非凡的。而且,作為傳統巨頭的大眾,想要實現新能源轉型形同大象轉身,考慮得更為長遠。
2024 年,能翻盤嗎?
2023 年 7 月,貝瑞德在中國汽車論壇上提到了 " 2030 目标 " 的三個重要支柱。
首先,繼續發揮在燃油車市場中的優勢,繼續通過新款途觀、速騰、邁騰、及奧迪 Q4 和 Q8 等新車型強化產品陣容,到 2030 年将推出共計 17 款全新燃油車型。同時,推動混合動力技術的發展,逐步将燃油車型向插電式混動動力車型轉變。
貝瑞德認為," 盡管燃油車市場總體規模在縮小,但集團憑借自身規模和成本優勢,仍保持可觀的盈利。這将為集團在華智能網聯汽車業務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第二,将加速純電動產品攻勢。去年,大眾汽車品牌首款純電動轎車 ID.7 開始交付。年底,新的合資公司大眾安徽正式投產。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也将于 2024 年底在長春投產。奧迪将在 2025 年和 2026 年推出三款新車型。至 2030 年,集團旗下品牌将有不少于 30 款純電動車型。
第三,深化 " 在中國,為中國 " 的發展,更加注重本土技術的開發,快速拓展本土開發實力。比如,成立全新的研發公司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等。
去年 9 月舉行的 2023 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大眾汽車還公布了 " 十點行動計劃 ",其中也包括,推動混動車型發展;與小鵬合作造車,借助小鵬的技術加強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通過第三家合資公司 " 大眾安徽 " 向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特供車輛等。
12 月 20 日,大眾汽車品牌表示,計劃通過抵消包括通貨膨脹和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因素後,于 2026 年實現 100 億歐元的盈利增長,銷售回報率将持續提高至 6.5%。為達成這一目标,大眾汽車品牌将在計劃中的三個關鍵方面采取降本增效措施:優化原材料和產品成本、降低固定和制造成本以及增加收入。
從大眾前後近半年時間發布的計劃可見,大眾發展新能源轉型的前提,是降本增效以及實現正向盈利,業績計劃以提高業績表現和節約成本為重點。
而大眾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布局的重頭戲,或随着 " 親生子 " 大眾安徽和奧迪一汽開始量產,才開始進入正題。對于大眾而言,合肥不僅是另一個生產基地,更是其德國總部之外全球第一個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和部件采購中心。貝瑞德此前也直言:" 大眾安徽将是我們的大本營。"
毫無疑問,上汽大眾、一汽 - 大眾是大眾汽車在華的發展基石,而在汽車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當下,大眾汽車也在借勢建立一個 " 第三極 "。不過,随着新能源時代國產品牌迅速崛起,合資車企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2024 年,被國產品牌搶走的市場份額大眾來得及奪回嗎?還要打上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