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省網域經濟競争,誰能後來居上?,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國民經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凱風,原文标題:《最新 GDP!全國 20 強省,又變了》,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真的來了。
放眼國際,全球最大對衝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説," 我們正目睹一場教科書級别的全球秩序崩潰。這種級别的崩潰,普通人一生可能只會經歷一次。"
立足國内,我們也正在目睹一場聲勢浩大的區網域經濟大洗牌,自加入 WTO 後所形成的省網域、城市競争格局,時隔 20 年,或将迎來最大變局。(參閲《貿易戰攪局,一線城市要變了?》)
省網域經濟競争,誰能後來居上?
一
這是 2025 年一季度重點省份 GDP 數據。
在 10 強省中,經濟位次與去年全年保持一致。但與去年一季度初核數據相比,上海反超安徽、湖南,四川反超河南。
這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兩個 " 逼近 " 和一個 " 領先 "。
兩個 " 逼近 ",一個是江蘇 GDP 不斷逼近廣東,另一個是浙江 GDP 不斷逼近山東,第一大省和第三大省之争,懸念再起。
一個 " 領先 ",在經濟第五大省的競逐戰中,四川對河南的 GDP 領先優勢有所擴大,更多還是經濟普查的餘波。
事實上,河南一季度 GDP 實際增速達 5.9%,超過四川,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放量增長,為其在富士康之外帶來新的工業增長點。
在 20 強省中,最受關注的當屬遼寧接連反超雲南、重慶,打破了過去 10 多年來 " 西南趕超東北 " 的趨勢,為東北扳回一城。
作為東北老大哥,遼寧工業門類相對健全,人口流失幅度相對較小,居民消費意願不弱,近年來又拿到不少中央投資,經濟得以回温向好。
令人意外的是,一些省份名義增速超過 10%,與當前經濟形勢完全不符,也與全國數據形成背離。
其實,這是統計因素所致。
我們采用的是 " 初核對初核 GDP" 的統計。但去年季度 GDP 都經過終核調整,而數據尚未對外公布,導致名義增量存在一定失真。
而此前終核 GDP 普遍調增,是因為我國經濟核算新增虛拟租金 GDP,加上服務業調增,多個省份受益。
從全國情況來看,通脹平減指數已經連續多個季度為負,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這意味着各個省份的真實增量并沒有想象的那麼高。
這是非通脹經濟的常态,要等到 CPI(消費價格指數)、PPI(工業價格指數)雙雙轉正,名義增速才會重回高增長通道。
二、關税戰來襲,外貿為何超預期了?
今年一季度,從全國到各省市,外貿表現普遍超出預期。
20 個省份進出口正增長,廣東、江蘇、浙江等外貿大省長紅。
這背後,部分是貿易戰更新之前的 " 搶出口 " 所致,疊加上年同期基數偏低、春節相比上年提前等因素。
更為核心的原因是,關税戰更新的時間點是在 4 月份,這已是二季度,對一季度的影響尚未體現。
換言之,從二季度開始,關税戰的衝擊已經避無可避。
哪些省份受到的影響最大?
這取決于對美外貿依賴度、自身經濟結構和發展韌性。
一個簡單結論:對美貿易量最大的是廣東,依存度最高的是浙江,出口占比最高的則是山西、河南。
從總量來看,我國對美進出口總額最高的 5 個省份: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山東。
這也是我國最大的 5 個外貿大省,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對美外貿總額超過江蘇。
不過,總量高不一定意味着依存度高,衡量依存度有兩個指标。
一是宏觀上的對美外貿依存度,以對美外貿總額 /GDP 來測算。
最高的 5 個省份變成:浙江、廣東、上海、江蘇、福建。
浙江反超廣東,成為對美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份。
金華、寧波是依存度最高的兩座城市,金華下轄的義烏市,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也是對美貿易的重鎮,素有 " 美國大選晴雨表 " 的美譽。(參閲《這是全國最依賴外貿的城市》)
二是對美出口依賴度,以 " 對美出口額 / 總出口 " 來衡量。
從對美出口依賴度來看,最高的 5 個省則變成:山西、河南、四川、福建、西藏。
山西、河南、四川為何超越粵蘇浙?
沿海地區出口結構更為多元,而山西、河南等地以電子產品為主,且富士康占了較大比重,主要產品銷往美國。
河南是蘋果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山西同樣以手機及零部件代工為主,絕大比重都來自于富士康工廠。
與之對比,四川則是筆記本和平板出口的重鎮,目前全球 60% 的平板電腦、50% 的筆記型電腦都產自川渝,而出口對象主要是歐美地區。
所以,不要低估關税戰的影響,衝擊的不只是沿海地區,部分内陸省份同樣難以置身事外。
三
内循環時代,消費成為影響區網域競争的重要力量。
經濟增長共有 " 三駕馬車 ",消費、投資、出口。
過去我們依賴外貿驅動、投資驅動,如今不得不轉向消費驅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将 " 提振消費 " 置于重點任務之首,而随着關税戰持續更新,高層 10 天三提 " 内循環 ",内需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之凸顯。
後疫情時代,全國消費大盤呈現出新的趨勢:中西部省份明顯跑赢東部,三四線城市明顯跑赢一二線城市。
這在 2025 年表現得更為突出。
今年一季度,社零消費增速最高的省份,無一來自沿海地區。
其中,西藏以 11.1% 的增速蟬聯榜首,湖北、河南、内蒙古、遼寧、新疆超過 6%,山西、寧夏、安徽超過 5.8%。
與之對比,最發達的三大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罕見集體負增長,浙江、重慶、廣東也跑輸全國平均水平。
原因不難理解,沿海地區對大環境變化更為敏感,受房價調整壓力的衝擊也越大,基于未來預期,許多人會主動收縮消費以防萬一。
同時,產業大轉移帶動人口回流,給中西部地區帶來一定的消費基本盤支撐,加之城鎮化仍在持續提升之中,會帶來新的消費增量。
在應對關税戰中,我們常説的是 "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指的就是依托于龐大人口規模而形成的消費市場。
人口越多、消費力越強的地方,更容易脱穎而出。
這也預示着,未來省網域、城市之間的搶人大戰只會愈發白熱化。
人不只是生產力也是消費力,更是 " 内循環 " 時代的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