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為什麼我們迷戀公園20分鍾?,歡迎閲讀。
" 公園 20 分鍾理論 " 是真的!
春日來臨,一種新的自我放松方式在社交平台上火了。不少網友激動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仿佛發現了新大陸。
" 平時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位上對着電腦,午休時間到大自然裏待一會,會發現自己的狀态立馬‘回血’了。"
圖源 / 視覺中國
" 這簡直是專屬于‘打工人’的‘自我救贖’…… "
" 公園 20 分鍾效應簡直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在公園待 20 分鍾,仿佛成了現代職場人的 " 精神快充 ",治療着打工人的精神内耗。
當代打工人的精神危機
所謂的 " 公園 20 分鍾理論 " ,來源于一篇刊登在《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志》的文章,該研究指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時間能夠讓人更加快樂,即便是不做運動,只是每天到公園待上 20 分鍾也能讓狀态更好。
為何打工人熱衷于 " 公園 20 分鍾 "?歸根結底,需要 " 精神快充 " 的原因是内耗過大,累覺不愛。畢竟在職場中,打工人的心酸難以訴説,無數上班族表示壓力山大,誰還不是在微笑中透露出疲憊,自嘲中暗含着堅強?
圖源 / 視覺中國
對此,網友發明了一個詞:班味。" 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變了。" 看看那些素面朝天、精神渙散、衣着寬松、眼中充滿疲憊的人吧,他們就是當代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許多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根據一份調查報告,25-30 歲的職場人是如今壓力最高的群體,其中,工作壓力是引發 53% 的人失眠的首要因素。各年齡段普遍因壓力大而睡不好,在 26-45 歲年齡段最高——這個年齡段,就快把打工人 " 一網打盡 " 了。
圖源 /《我的解放日志》劇照
另有研究發現,工作倦怠對抑郁風險的影響非常突出。嚴重工作倦怠的組别中,抑郁風險檢出率超過 40%。可見,工作狀态與抑郁之間存在着重要關系。打工人的精神狀态堪憂," 哪有不瘋的,只不過硬撐罷了 "。
打工人的 " 自救 "
一直在進行
盡管壓力巨大,但是," 今天搬磚你不狠,明天地位就不穩 ",打工還是要打工的,只是怎麼打是個問題。躺得了初一,躺不過十五,打工人只能開始自救行動。
比如,有人 " 早 F 晚 E",早上喊着 Fighting,晚上睡前獨自 Emo,把陽光積極獻給他人,把黯然神傷留給自己,仿佛是精神分裂,但也不失為一種努力的自我調節。
還有人不開心了就飛去倫敦,在廣場上喂喂鴿子再回來,沒錢去倫敦的就去寺院做幾天義工,以短暫逃離職場的方式來放松心态。
圖源 /《我的解放日志》劇照
" 在上班與上進之間,我選擇上香 ",這并不是傳説中的 " 躺平 ",而更接近于一種精神療愈。難怪有人説," 失業後去寺廟做義工,我被體力活治愈了 "。你看,就真的有效。
當然," 治愈 " 的方式五花八門,主打的就是一個 "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這幾年來,情緒商品在年輕人當中火起來。買個 " 愛因斯坦的腦子 ",讓 " 孤寡青蛙 " 陪自己聊聊天,甚至花錢找罵," 罵醒戀愛腦 " 產品備受歡迎……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
點擊支付的那一刻,仿佛自己的煩惱也莫名地消散了。至于效果能持續多久,只能説各人體質不同,不要太過較真。畢竟人總要學着長大,而成熟的人都會自己哄騙自己。
" 公園 20 分鍾 " 的療愈
是自然的饋贈
" 公園 20 分鍾 " 的療效,有案例支撐,也有理論依據。心理學研究發現,身處大自然中,自我關注的想法會減少,對負面事件反復、被動的思考也會随之減少。那麼人的思維自然而然地開拓了,心态也就随之放松了。
作家徐志摩在回憶康橋生活時,曾這樣熱情讴歌大自然的作用:為醫治我們當前生活枯窘,只要 " 不完全遺忘自然 " 一張輕淡的藥方,我們的病相就有緩和的希望。在青草裏打幾個滾,到海水裏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松了去的。
圖源 /《我的解放日志》劇照
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依戀自然。屈原想 "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陶淵明感慨 "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李白傲嬌地認為 "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史鐵生在人迹罕至的地壇度過了精神危機,想象這座古園 " 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 ……
你看,古往今來,概莫如此。人們喜愛自然,熱愛自然,特别是在人生遭遇挫折,或者精神遇到苦悶的時候,總喜歡去自然當中尋找解藥。
而寫下《瓦爾登湖》的梭羅則一針見血地指出:花了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寶貴的一部分來賺錢,為了在最不寶貴的一部分時間裏享受一點可疑的自由。這句話是如此扎心而又如此真實,一下子就把自然從浪漫的審美對象,拉回到了 " 打工人的能量補給站 " 的現實中。
圖源 / 視覺中國
所以," 公園 20 分鍾 " 效應,并不是今天才有,而是早已存在。只不過,打工人的精神困境更加突出了它存在的價值。
此外,現代城市建設也給了 " 公園 20 分鍾 " 以實現的可能。随着城市化進程接近尾聲,國内城市建設開始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城市綠化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建設城市公園,打造公園城市,見縫插針的口袋公園讓不少人得以毫不費力地與自然親密接觸。
沒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如果能把詩從遠方拉近到眼前,那豈不是善莫大焉?現代城市裏大大小小的公園與綠化就提供了這種可能。
午休的時候去街心公園發會兒呆,在綠道上走一走,20 分鍾之後,又能量滿滿地返回工位。職場人的 " 精神快充 ",名不虛傳。
但是 " 快充 " 雖好,也不能 " 貪杯 "。如果只是輕微的疲乏、倦怠,那可以靠自我療愈。但如果職業發展出了問題,或者情緒真的 " 生病 " 了,那還是得該解決解決,該治療治療。畢竟," 公園 20 分鍾 " 也不是萬應靈藥。
文 | 土土
編輯 | 走木
圖片|視覺中國、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