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先進封裝,對半導體產業鏈有多重要?,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錦緞(ID:jinduan006),作者:知勇,原文标題:《沒有 EUV 光刻機,也造不了 5nm、3nm,國產芯片如何突破?》,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潮流如暗流,迅猛而至,行業龍頭也被衝擊得手忙腳亂。
當半導體加工的制程微縮遊戲走到盡頭,先進封裝,逐漸成為芯片行業的勝負手。
一、潮流如暗流:黃教主上陣催單,台積電慌忙擴產
年初,任誰也料想不到,今年的半導體產業會如此的冰火兩重天。在今年整個芯片行業由于去庫存滿目哀鴻遍野之際,英偉達的 AI 芯片卻一顆難求,國内互聯網大佬們親自飛往英偉達總部加州,只為多求幾顆 A800 和 H800。
這倒并不是黃教主奇貨可居,奈何是因為整個 AI 芯片行業都受困于台積電產能不夠。
5 月 27 日,黃教主明面上是到台灣大學發表畢業典禮演講,創業大佬給後生的心靈雞湯固然好喝,但實際上,敦促台積電擴產才是老黃此行的核心目的之一。據了解,台積電已經在協調提升產能,預估 2024 年底将衝刺 20 萬片的產能,台積電股東會上 CEO 魏哲家表示,将會在龍潭廠加大力度擴充 CoWoS 產能,竹南 AP6 廠也将加入支援。
不是説芯片代工產能過剩嗎,怎麼還需要老黃親自跑到台積電督戰?與一般的認知不同,這次吃緊的不是台積電 7nm、5nm 這些先進制程的晶圓代工,而是那些以前不被人重視的先進封裝,成為了整個產業鏈的最短板。
在半導體的行業分工中,封裝一直都是鄙視鏈最底部的存在,低附加值高資本開支,芯片企業盡量都是繞道走。
而這次 AI 芯片的缺貨潮使得先進封裝技術代表之一的 CoWoS,第一次走到了聚光燈下,以前這一冷門的名詞,變得家喻户曉;業内甚至誇張到可以直接通過跟蹤先進封裝 CoWoS 的產能,來預判英偉達的下個季度的業績,然後在英偉達的财報季瘋狂買入看漲期權。
如果自上而下做邏輯推演,那就是:產業巨頭争相進行 AI 的軍備競賽—>AI 軍備競賽需要大量 AI 芯片—>AI 芯片需要台積電代工—>台積電代工被先進封裝 CoWoS 產能制約。
毫不誇張地説,先進封裝一夜烏雞變鳳凰,成為制約 TMT 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哪怕作為半導體制造無可撼動的大哥,台積電雖然仍在引領先進封裝,但顯然對這一潮流的迅猛之勢準備不足,在客户的催促下,也只能緊急催單設備商去被動地增加 CoWoS 產能。
這也是第一次,大家不得不正視封裝這個行業。
圖:半導體產業鏈;中泰證券
二、當傳統思路走到盡頭
提高芯片性能最直接的方式盡可能多地增加晶體管的數量,這跟提升電動車續航靠堆更多的電池包别無二致。所以對于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而言,先進芯片研發的傳統思路,從來都是 " 在晶體管上做文章 ",簡單來説就是在制程微縮的同時擴大芯片面積。
其中,制程微縮的目的是在部門面積上放更多的晶體管,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 14nm、7nm、5nm、3nm,這樣可以把晶體管越做越小,自然部門面積能堆的晶體管就變多了;另外的方式是擴大面積,就是在給定制程的前提下,盡量把芯片做得更大。
可以説過去數十年,我們使用的電腦和手機的邏輯芯片,都是靠這種方法在續命。而這種方法發展到今日,已經無可避免地直接撞上兩大限制。
限制一,制程微縮的邊際收益越來越小。
其實從 28nm 之後,芯片設計中追求更先進的制程的性價比就越來越低了。根據芯原股份的招股書披露的數據,芯片的部門面積成本在 14/16nm 後迅速增加,摩爾定律不斷放緩。随着制程從 28nm 制程演變到 5nm,單次的研發投入也從 5000 萬美元劇增至 5 億美元以上。
先進制程成了燒錢競賽,所以最先進的芯片,只剩下蘋果、英偉達、三星、AMD、英特爾、聯發科、特斯拉、華為等少數幾家企業在做;年初 OPPO 無奈解散旗下的哲庫團隊,便是研發先進芯片高門檻的最好體現。
正是由于先進的投入產出比并不一定合适,所以很多芯片停留在 28nm 之後,便不再一味追求先進制程。
圖:不同工藝節點處于各應用時期的芯片設計成本(部門:百萬美元);來源:芯原股份招股説明書
限制二,大尺寸芯片的良率越來越低。
除了追求先進制程将晶體管密度提升外,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把芯片做大,所謂大力出奇迹。然而這一樸素的方法也基本走到了盡頭。
仍然以英偉達的 AI 芯片為例。由于相較于傳統芯片,AI 芯片為了實現極限性能将面積做得更大,英偉達的 AI 裸芯片尺寸通常超過 800mm2,是普通手機主控芯片的數倍大;芯片太大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生產的良率迅速降低。
業内有一個判别工藝制造良率的 Bose-Einstein 模型:良率 =1/ ( 1+ 芯片面積 * 缺陷密度 ) n。從這個公式不難看出,單芯片的面積越大,良率就會越低。
有人自然會説,良率低無所謂,多做幾個不就行了?這顯然是對工業化生產了解不夠,英偉達 AI 芯片現在單顆出售價在 1 萬美元以上,良率低帶來的損失誰都承受不起。
根據模型估算,150mm ² 的中大型芯片的良率約為 80%,而 700mm ² 以上的超大芯片,良率會暴跌至 30%。而且根據業内人士透露,由于光刻掩膜版的尺寸限制,其實單個芯片的面積一般不超過 800mm2,所以英偉達的 AI 芯片其實已經逼近面積上限。
當推動先進芯片進步的方法,都開始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行業勢必要尋找新的續命手段。
三、撞見未來,揭開先進封裝的神秘面紗
雖然封裝行業不如芯片設計和晶圓代工那麼引人注目,但得益于芯片種類的大發展,全球芯片封裝行業的規模也比較可觀,在 2022 年的市場規模超過了 800 億美元,是一個很難被忽視的行業,只不過一直被貼上周期的标籤。
回歸到產業,半導體封裝是半導體制造工藝的後道工序,本身是為了更好地讓芯片和其他電子元器件實現電氣連接;曾有業内人士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芯片就相當于大腦皮層,而封裝就像大腦的顱骨;所以在半導體的歷史長河中,封裝都是配角的存在,市場關注度并不高。只是先進封裝讓封裝行業第一次走到了台前。
另外一個層面,封裝行業的技術發展也并不慢,不是所謂的 " 純周期 " 行業。
過去 70 年,封裝行業至少經歷了四次大的技術變革。尤其是從 2010s 開始,行業逐漸進入到先進封裝的新發展階段(2010 年,蔣尚義先生提出通過半導體公司連接多顆芯片的方法,區别于傳統封裝,定義為先進封裝)。自此之後,新的概念也開始層出不窮,比如有 FC、SiP、2.5D 封裝、3D 封裝、FO、RDL、TSV 等等。
當然,這也使得 2023 年學習先進封裝的研究者,一下子撲面而來眾多陌生的詞匯,着實有些招架不住。
圖:封裝技術發展歷史
先進封裝的理解其實并不復雜。順着之前講的思路,既然單純的擴大單一芯片面積和縮小制程變得愈發不可行了,那能不能把原本應該超大的單一芯片,拆成不同的功能模塊,然後都在某種制程下做成性能優異的小芯片,最後再把這些小芯片拼在一起組成一顆 " 大芯片 ",實現 "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 的效果。
這就是先進封裝最底層的原理,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大幅降低難度。如果都用相同的材料做不同的芯片,然後再将各個芯片封裝到一起,這種在業内就被稱為異構集成;如果甚至有些芯片,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制造,然後封裝到一起,這種在業内被稱為異質集成。
為了實現以上想法,產業靠開發新的工藝,将這種設想變成現實,比如實現硅片之間連接的 TSV 技術(Through Silicon Via,硅通孔技術)、RDL(重布線技術)。
以 3D 封裝為例,對于上下堆疊是同一種芯片,通常 TSV 就可以直接完成電氣互聯功能了,而堆疊上下如果是不同類型芯片,則需要通過 RDL 重布線層将上下層芯片的 IO 進行對準,從而完成電氣互聯。
仍然回到英偉達的 AI 芯片,作為先進封裝的代表方案,CoWoS 雖然是 10 年前台積電聯合賽靈思開發的,但是最終在英偉達的 AI 芯片上被發揚光大。
NVDIA 當前主力產品 A 和 H 系列,都是采用了台積電 CoWoS 2.5D 封裝,以 A100 為例,其中的主芯片 A100 為單芯片架構采用 7nm 制程,然後配備了海力士的 HBM,而這兩個最重要的芯片之間,正是通過 CoWoS 的方式實現高速互聯。
圖:台積電給英偉達提供的 CoWoS 封裝方案。
所以説,以前產業還對先進封裝将信将疑(封裝廠并未大量投資,而晶圓廠台積電卻異軍突起),而英偉達熱賣的 AI 芯片,正式宣告先進封裝正在成為半導體的勝負手。
產業龍頭玩家也意識到,先進封裝在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的當下,将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緊急地在先進封裝上追趕。
比如牙膏廠英特爾,重點布局的有兩種先進封裝方案:
1)2.5D 封裝 EMIB,主打低成本;
2)Foveros3D face-to-face 芯片堆疊封裝工藝,主打高性能。據報道,英特爾今年計劃推出的 14 代 CPU Meteor Lake,将首次引入 Tile 這種類 Chiplet 設計,集成 CPU、GPU、IO 和 SoC 四個獨立模塊,并采用 Foveros 封裝技術。
三星目前先進封裝的方案有四種,包括 I-Cube、X-Cube、R-Cube、H-Cube。技術原理上大同小異,也就不展開細聊了。
抛開技術細節不談,其實不同廠商的先進封裝都與台積電類似,只不過為了區分和避免專利糾紛,做了一定程度的規避。名字不同沒啥本質區别,更為關鍵的是,巨頭們在開始認識到先進封裝的重要性後,選擇了打不過就加入。
根據民生證券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以後靠先進封裝的產品,将滲透到伺服器、手機、AI、可穿戴還有圖形顯示中去,基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性與日俱增。
圖:全球先進封裝代表性解決方案;資料來源:民生證券。
四、多一重意義,對國内產業鏈意味着什麼?
大家自然要問,對于這麼重要的一個趨勢,我們國内做得又怎麼樣?
首先要厘清一個潛在的思維誤區,雖然國内的半導體行業發展是滞後的,但是封裝產業鏈由于技術壁壘相對低、發展相對早,因此全球競争力還是可圈可點的。
根據數據統計,在全球前十大封裝公司中,中國大陸占到了 3 家,中國台灣占 5 家,美國為 1 家。其中,長電科技、通富微電和華天科技,被稱為國内封測 3 巨頭,均位列全球前十。而且這 3 家封裝廠,業務布局非常全球化,海外收入占比均超過 50%,以其中通富微電為例,AMD 的大部分封裝都由通富微電來完成。所以説國產的封裝廠具備全球化的競争力,也毫不為過。
圖:全球主要封測廠排名;資料來源:國金證券。
不得不説,雖然封裝我們并未掉隊,但是先進封裝确實慢人一步。
還是拿數據來説話,在整個先進封裝領網域,日月光的份額達到 26%,其次是台積電和安靠,而國產排名最高的長電科技市場份額只有 8%;如果是進一步上升到最尖端的先進封裝,那國產的存在感就更弱了,可以作為佐證的是,英偉達所需的 CoWoS,中國大陸產業鏈存在感等于 0。
随着這波先進封裝的全球浪潮,國内的封裝廠也開始及時轉向。根據產業調研信息:
長電科技在 TSV-less、RDL 等技術方面有所布局,已經推出 XDFOI 技術方案,并實現國際客户 4nm 節點 Chiplet 產品的量產出貨。
通富微電推出融合了 2.5D、3D、MCM-Chiplet 等技術的先進封裝平台—— VISionS,目前已經具備 7nm Chiplet 規模量產能力,并持續與 AMD 等龍頭廠商加強合作,估計在 AMD 即将量產的 MI300 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華天科技推出由 TSV、eSiFo、3D SiP 構成的最新先進封裝技術平台—— 3D Matrix。
抛開這些封裝廠,那先進封裝對國内半導體產業鏈,又有着什麼樣的意義?
先進封裝其實不僅是發展 AI 等芯片的必需工藝,更為國内實現突破卡脖子的重要 " 彎道 "。這是因為,先進封裝是實現 chiplet 技術的基石性工藝。
很多人将 chiplet 與先進封裝混淆,從定義上來説,chiplet,就是将大型單片芯片劃分為多個相同或者不同的小芯片,這些小芯片可以使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工藝節點制造,再通過跨芯片互聯和封裝技術進行封裝級别集成,降低成本的同時獲得更高的集成度。
所以 chiplet 只是一種設計理念,而實現這種設計理念最重要的依賴工藝之一就是先進封裝。只不過這種理念,對于國產芯片的發展,意義更為重大。
在海外的封鎖下,如果僅靠國内產業鏈,我們芯片制程目前能夠做到的理論極限是 7nm 左右,這跟海外的 3nm 仍有二代以上的代差。進一步彌補代差就需要通過多顆小芯片的堆疊,這是可能能夠做出更高性能的產品的。
簡單來説,就是我們可以通過 chiplet 來實現封鎖突破,甚至是換道超車。
于行業發展規律而言,先進封裝正在日益成為半導體競争的勝負手,與先進制程一起成為先進芯片的必備工藝;于國產鏈而言,先進封裝是實現彎道超車的必由之路。疊加起來,國内發展先進封裝實則是更為緊迫的,當革命有了新的方向,同志們則更需努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錦緞(ID:jinduan006),作者: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