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去阿斯巴甜運動」:國產飲料們的代糖更新之路,歡迎閲讀。
文|江夏
阿斯巴甜的「後勁」有點足。
7 月 14 日,有關世界衞生組織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刷屏後,科普領網域的淡然與市場端的憂慮,仿若兩條平行線。
這個社會議題的源頭是世衞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将阿斯巴甜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世衞組織專家強調,這一聲明并不意味着阿斯巴甜一定會導致癌症,而是呼籲對其健康影響進行更多研究,「我們只是建議攝入要适度。」
作為一種現代食品添加劑,阿斯巴甜屬化學甜味劑,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廣泛用于各種食品和飲料制品,比如零度汽水。
根據世衞組織的相關分級,阿斯巴甜被歸于 2B 類致癌物,即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低的物質或混合物,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的致癌性的證據有限。與阿斯巴甜處于同等風險程度的有泡菜、手機輻射、氯仿、敵敵畏、汽油等。
這也是一些科普人士認為無需過度反應的原因,依據是「劑量」。根據世衞組織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最多攝入 40 毫克阿斯巴甜是安全的,以無糖汽水為例,根據估算,一個體重 130 斤的成年人每天要喝十幾罐才有可能超标。正因如此,有網友吐槽,有些人對一類致癌物煙草、酒精的使用毫不猶豫,卻被一個二類的阿斯巴甜吓得要死。
不過影響消費決策的從來不是單一因素,科普可以淡定,市場和品牌卻未必能夠如此。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 · 卡尼曼在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曾提到一點,民眾對風險帶有偏見,我們的大腦解決小風險的能力有一個基本限度:要麼完全忽視風險,要麼過于重視風險,沒有中間地帶。
尤其在健康問題上,消費者只會更為敏感。如果説煙草、酒精都因為極強的成瘾性,讓部分人對其風險選擇視而不見,阿斯巴甜的處境卻不同。
作為現代食品工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糖的大規模應用原本是為了順應人們對「糖」的健康風險的擔憂。1972 年,劍橋科學家 John Yudkin 發表文章《Sugar and Disease》,指出糖與一系列疾病,包括齲齒、消化不良、脂溢性皮 炎、近視、蛋白質缺乏、糖尿病、缺血性心髒病、痛風以及激素水平有關。人們日益關注糖的風險,阿斯巴甜、安賽蜜等化學甜味劑先後進入工業生產領網域。
比如可口可樂公司在 1983 年推出無糖健怡可樂,又在 2006 年推出口味更接近原味的零度可樂,後者在配方中就有使用阿斯巴甜。
彼時的阿斯巴甜們,對标的對象是糖。與糖相比,化學甜味劑是更為健康的替代選項。
但如今局面不同,阿斯巴甜之外,甜味劑品類裏面的可選項越來越多,比如天然甜味劑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赤藓糖醇等,市場競争變成代糖之間的路線之争。
代糖上遊企業三元生物曾在招股書中提及,「目前部分消費者仍然認為以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劑安全性更好,這一點在海外市場表現較為明顯」。
事實上,國内消費者中也有這個趨勢。天風證券研報此前顯示,截至 2022 年,中國甜味劑市場中人工合成甜味劑占比達 52%,天然甜味劑占比為 29%。天然甜味劑增速更快,2010 至 2020 年全球天然甜味劑在替糖產品的應用占比由 8% 增至 29%。
上述研報同時指出,随着消費者對「健康綠色」關注度提升,阿斯巴甜安全性引發關注,天然甜味劑產品有望受益。
食品安全科普專家、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王思露告訴《新京報》,如果在長期攝入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天然甜味劑更健康,因為天然甜味劑已經在自然界長期存在,其結構更容易在各種代謝途徑中被代謝掉,不會累積在人體内。
代糖原料的路線之争,勢必也會引發飲料之間的暗戰,尤其是碳酸飲料品類。作為全球第一大軟飲料類别,碳酸飲料占據全球 35.28% 的份額,可見群眾基礎有多牢固。從這個數據也可以理解,「兩樂」——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全球知名度為何如此之盛。
在代糖選擇上,「兩樂」的零度可樂都有使用阿斯巴甜。所以這次阿斯巴甜陷入致癌風波後,媒體第一反應是關注兩樂的回應。目前,可口可樂是一如既往地緘默,百事可樂高管則回應稱,「更換甜味劑對我們來説相對容易」。
如果説「兩樂」屬于本輪風波中「躺槍」的代表,元氣森林等國產無糖飲料大概屬于「躺赢」派。眾所周知,元氣森林氣泡水在代糖上押注的是赤藓糖醇,其產品賣點是 0 糖 0 脂 0 卡。元氣森林火了以後,赤藓糖醇也被帶火。出于競争,其他國產飲料品牌在跟進推出零糖飲料時,紛紛擁抱天然代糖——盡管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卻也是關注健康的消費群體更易于接受的配料表。
三元生物 2021 年年報也印證了這一趨勢,該公司稱人工合成甜味劑的使用占比出現明顯逐年降低趨勢。
此後包括現制茶飲領網域的喜茶、奈雪的茶等頭部品牌,也紛紛宣布使用天然代糖「羅漢果糖」替代阿斯巴甜。到去年,元氣森林再進一步,推出以赤藓糖醇為代糖的可樂味汽水,并以此開始向全球巨頭「兩樂」發起了挑戰。
可以説,國產飲料品牌主動「去阿斯巴甜」的運動,決定了他們在這一輪風波中相對會更為從容。至于兩樂,消費者會如何做選擇,對兩樂的市場衝擊究竟有多大,大概等到兩家三季度财報發布後,可以有個初步判斷。
不過有一點趨勢大概是明确的:固有印象和風險偏見始終存在,即使看了再多科普文章,在消費決策環節,許多消費者會傾向于他們認為更為健康的那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