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總是存不下錢,該怎麼辦?,歡迎閲讀。
幾年前,我把名下所有信用卡都注銷了。你可能説 " 有錢呗,不需要了 ",其實不然。我發現,有個陷阱叫做 " 花錢的循環 "。
什麼意思呢?
不論存款還是信用產品,經過外部各種消費刺激,當手上有一筆靈活用金時就想去花,這是花錢的第一步,像打開盲盒一樣,發現了快樂。
緊接着,我意識到一些頭疼的事情:不管有多少錢,總會被花光,如果用信用卡,次月還要還,欲望總會超過金錢,花的地方開始變多。
即便想克制,有時也無法克制,因為消費觀念已經發生改變,大腦會出現一種無節制的消費狀态,小消費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卻在月底產生一大筆費用。
最後,回想起第一次消費的快樂,那種新鮮和興奮的感覺反而再次強化買買買的動力,這就陷入一種花了再掙、掙了再花的狀态裏,結果總存不到錢,還可能產生負債。
後來我發現,這種循環模式并非簡單地控制消費就能解決,問題根源在于,對金錢腳本的理解不夠深入。
一
什麼是金錢腳本(Money Scripts)?
此概念來源于金融心理學的研究,被定義為關于金錢無意識的信念,或預設信念,存在于人的潛意識,指導着你對金錢的看法,以及所做出的财務行為;如同遊戲腳本指導着遊戲進程一樣,使你按照遊戲規則和劇情走。
臨床心理學家布拉德 · 克朗茨(BradKlontz)博士找了一堆人,問他們關于錢的看法,有人提出," 錢能解決所有問題、我應該多存錢少花錢、金錢能給生活帶來意義、我不值得擁有這麼多錢 "。
看到這則調研後我才發現,金錢腳本原來有四種類型:
金錢回避(Money Avoidance)、金錢崇拜(Money Worship)、金錢警覺(Money Vigilance)、金錢身份(Money Status)。
分别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回避,你覺得錢是件麻煩事兒,會把它和貪婪、欲望挂上鈎,你可能會想,錢容易讓人變壞,錢是罪惡源頭,我不能接受别人的錢财等。
這樣想法,通常道德感比較強,折射在不願意正視财務狀況、不敢合理規劃消費上,甚至過節對别人禮尚往來的心意表達(物品),都呈現拒絕狀态。
崇拜恰巧相反,就是覺得錢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了錢就有了一切。他們可能會想,只要我有更多的錢,生活就會好起來、所有問題都能解決。
這種想法并不能帶來富裕,反而導致欠下一屁股債,畢竟人總在追求滿足感,會為了追求更多的錢,做出冒險的決定。甚至也會過于在意錢,覺得永遠都過不上想要的生活,感覺生活就像在自己手中滑走一樣。
我觀察發現,此類人群一般人前大度,人後緊張。
例如,在朋友聚會上他們常常會請大家吃飯,買單時從不猶豫,還會購買昂貴的禮物給朋友,他們的行為讓人覺得他們非常有錢。
然而,他們人後的生活其實充滿了壓力。因為此類生活方式,常常陷入财務困境,每個月都在為還款而疲于奔命。他們可能會用信用卡支付一切費用,每個月只償還最低額度,然後繼續用卡刷出新的欠款。
警覺的人,對錢特别小心翼翼,不喜歡用信用卡買東西,喜歡存錢和留備用金。
他們心裏一般建立着一種這樣的信念:買不起現金的東西,就不應該買;錢應該存起來,而不是亂花;不能告訴别人自己賺了多少錢;問别人有多少錢或賺多少錢是不禮貌的。
以前工作時有個夥伴,典型精打細算男,上班帶飯,聊到關于每個月開銷,大家都毫無概念,他作為男生能把幾塊錢算得淋漓盡致,不過,這常導致他不合群。
記得有一次,大家喊着一起去買咖啡,他卻突然來一句," 那種咖啡我可以在家泡 ",讓大家不知如何接下去,久而久之,我發現同事之間的關系,也發生明顯淡化。
金錢身份,喜歡把自我價值和擁有多少錢混為一談。
這種觀念即,成功的唯一标準就是掙更多的錢。他們時常告訴自己,錢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意義;我值多少錢,我就幹多少活兒;假設給不了我等價的金額,某件事我就不會付出。
于我個人而言,四種當中更偏向 " 崇拜和身份 " 結合體,公開場合偶爾會大度,一旦聊到事業相關話題,很喜歡把價值畫等号,導致失去很多機會。
你可以對比下自己是哪種類型?
二
之所以形成不同腳本,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一方面,父母的金錢觀。
從小對金錢的觀念,主要來自父母教導和兒時經歷。
我從小到大花錢都挺大方。小的時候,每周零花錢基本上都比同班同學多一些,初中以後也是,除了用來支付生活主要開支,還有一部分用來買飲料、零食等小東西,一直到大學似乎都沒有為了 " 錢 " 在生活上發愁過。
然而,我有一個同學就不是這樣的,他從小家裏環境不好,父母離過婚,一直很節儉,零花錢明顯少于大多數人。
他從不亂花錢,他的家教和物質方式,可能讓他明白金錢不是随便可以揮霍的,每一分錢都應該被合理使用,現在也非常節儉。
這方面也有研究表明,童年時期家庭經歷,如家庭破裂帶來的壓力、童年時期獲得家庭資源過少,會增加成年後的物質主義傾向和強迫性購買行為(Duh, 2016)。
換言之,有時我們不僅會復制父母對金錢的态度,還會因寵愛、苛刻改變自身對金錢的看法,這些無意識的想法會伴随着你乃至成人、婚姻、子女教育,限制着财務的積累。
另一方面,自我效用感。
所謂效用(Utility),是情感上的滿足程度,注意,是情感,所以效用是高度主觀性的指标,會随着與外界環境的互動不斷變化。
拿奢侈品來説,有些人覺得這不僅僅是個包,這是身份象征。但是我呢,就不太看重這個,我不覺得我需要一個奢侈品來證明我是誰。
不過,你要是讓我買個音質特别好的耳機,我就願意掏錢,因為我覺得,這個對我來説有價值。但如果把這個耳機給别人聽,别人可能就聽不出有什麼特别的,覺得買這麼貴的沒什麼必要。
就像吃自助餐,我覺得挺好,一次付清錢能吃很多東西,特别适合我這種不擅長點菜的人;但是,總有人去吃自助餐的時候就想着要把店家吃倒,覺得只有把自己付的錢吃回來,這個自助餐才值。
他們會算各種食材的價格,想着怎麼吃才能吃回本,但其實自助餐的價格早就被店家算好了,你想吃回本,可能就得吃一些熱量高的東西,這樣你可能會吃得肚子痛。
所以,即便能從科學原理層面去理解對方,也不見得就能達到同樣的效用評價,更不見得做出同樣的消費行為。
這些表面反饋是評價體系的變化,實際上一個人可能會因外部帶來的滿足感,導致效用不斷變化。
一個簡單的例子:
很多大學生沒錢,卻想要買幾萬塊的 iPhone,想法設法通過網貸滿足自我欲望,欲望一次次被滿足,她就可能步入消費深淵,即便以前很節儉,但因 " 想要 " 程度不斷加強,個人行為就會改變。
同樣,一些人受外部營銷環境影響,被注入要活得漂亮,我買我喜歡、再累也要過品質生活等觀念,導致租房要大 house,穿衣要名牌,吃飯要高級餐廳 ……
這些生活方式,讓人陷入 " 為了物質而生活 " 的循環中,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賺錢,購買物品,為了滿足由外部環境塑造的期待而努力,改變了金錢腳本。
鑑于此,理解并審視對物質的需求,以及這些需求對生活的影響,顯得格外重要。你存不下錢,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
了解健康的金錢腳本前,這兩個故事對我影響深遠:
其一:
我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裏出生,從小就被要求節儉,省錢。從職業學校畢業後開始工作,這麼多年從未向家裏要過一分錢。對我來説,錢給我帶來的最大感覺就是自卑。
我從未戀愛過,也許因為我怕自己貧窮的狀況影響戀情。
我有時會有報復性消費,只要看到喜歡的東西,只要有一點錢,我就會買,但買完後發現都是一些不需要的東西,就會後悔。我曾因為貪便宜買的東西質量不好,然後花更多的錢去補救。
其二: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總對那些有錢的親戚感到不舒服,我覺得他們似乎總是喜歡展示自己的财富。
我從小就聽過很多關于錢的故事,像是 " 阿裏巴巴與四十大盜 " 的故事,在故事裏,弟弟因為他的不貪婪,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哥哥卻因為貪婪和貪心而賠上了生命。
這樣的故事,讓我從小就樹立了 " 錢不是好東西 " 的觀念,這個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對錢的态度和行為。
我曾經認為,只有那些追求理想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那些與金錢打交道的人就是世俗的人,這種對金錢的抵觸心理,讓我無法客觀地看待那些财富豐厚的人。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想表達的是,想要認知到健康的金錢腳本非常難。
首先,你需要有幸運和機會接觸到關于金錢管理和規劃的知識,并且要有決心去實踐這些知識。換句話説,你需要積極地去尋求和接受金錢教育。
其次,你需要有過财務爆發點的(financial flashpoints)經歷。
這些經歷可能是一些關于金錢的重大事件,它們對你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能是讓你意識到金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可能是讓你經歷過金錢帶來的自信。
這種自信并不是盲目的或過度的自我滿足,而是你對金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一方面,你開始意識到金錢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實現一些目标。比如提供安全感,實現自我價值,享受生活。但同時,你也明白生活的意義,遠遠超過金錢本身。
另一方面,對财務責任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明白儲蓄、投資和規劃退休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己需要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要确保自己的支出不超過收入,要有應急金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簡單來説,健康的金錢腳本排在第一位的是 " 對金錢的健康态度和心态 ",其次是對金錢的正視和尊重、對金錢的合理使用和規劃,對金錢的明智投資和儲蓄。
四
因此,如何把握理想的金錢腳本?你可能會想,不買了、節儉、尋找平替不就好了。不是的,具體執行層面我有三條踐行原則:
1. 明确的财務計劃
計劃,這還用説,誰都知道,就是做不來。我有一個水桶規劃理論方式,即把錢分為 2:2:1。
三個核心部分代表,日常生活消費、長期貸款還款儲備和未來資產儲備,各占據個人總收入的一定比例,并且我還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日常生活消費五分之二,主要分為必要支出和品質支出。
必要支出是生活基本開支,包括衣、食、住、行、醫療保險等必需的花銷;品質支出是提高生活品質的開支,如旅遊、健身、教育等。
説實在,我幾個月還不買一次衣服,買衣服直接優衣庫,簡單不失體面,不過我對身材有要求,健身少不了,教育我舍得投資,偶爾會報各種提升課程。
對于貸款還款儲備五分之二,這部分是預先計劃好,可能未來需要的貸款;對于剩下的五分之一,主要用來儲備,包括投資收益等等,你可以拿來參考。
2. 追求負債現金平衡
沒錯,你可以説我膽小。我自認為是普通人,所以很少做加大杠杆的事兒。什麼是大杠杆?增加負債,借更多錢進行投資。
比如:如果從銀行借款,年利率為 5%,然後将這筆錢投入到預期年收益率為 10% 的項目中,那麼,實際上是在利用這個差距來賺錢。
你一個月 1 萬塊錢,家裏買個幾百萬的房子,自己随時丢掉工作,沒啥學歷以後可能很難拿更高薪資,這也是大杠杆。
不管現金還是資產與負債之間平衡,強調的是足夠的收入、資產覆蓋支出和負債,既能維持生活保障,也能在合理範圍内進行高層次消費和應對突發事件。
我倒不是怕擔風險,只是始終持一種保守、穩健态度。
3. 不用金錢衡量價值
儲蓄對我們有很多好處,不僅能幫我們累積财富,還能幫我們感到更加幸福和滿意,同時也能減少我們的壓力(Helm et al., 2019)。
這是因為當我們知道我們有一筆錢在後頭,我們就會覺得更有安全感。而且這些好處并不取決于我們存多少錢,即使只存一點點,也同樣有這些好處。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他們的錢不夠,不值得存,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決定我們是否存錢的不是有多少錢,而是想不想存。換句話説,如果你真的想存錢,就會找到方法來存,不論你有多少錢。
不過,存錢不同等于自我價值實現。要警惕那些消費主義制造的陷阱,到底是讓你花錢實現理想自我,還是出于自我關懷。
就像平時渴了,我一般會選擇礦泉水。
最近不知道怎麼愛上喝飲料,一天好幾瓶。現在反思下來,似乎也沒有給我帶來多大快樂,反而只是強化消費帶來的短暫感覺而已,所以,冷靜下來後覺得,沒必要的東西,真沒必要。
理解這些,你才能處理好 " 自我與錢 " 的關系,它應該是不為金錢持續奔跑也能產生愉悦、令人不焦慮的。
總體而言:
掌控金錢,才能内外創造。
它能給我們提供更多可能性,但它不應該是實現目标、尋找人生意義的主導因素;或許,管理好它,能讓生活更加有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