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證券時報刊文:今年經濟增速預期設在5%左右,CPI目标有望更具剛性,歡迎閲讀。
編者按:2025 年全國兩會即将啓幕。2025 年是 " 十四五 " 規劃收官之年,也是 " 十五五 " 規劃編制的謀劃之年。即日起,證券時報開設 " 全國兩會熱點前瞻 " 欄目,圍繞經濟增速設定、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金融資源服務硬科技、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破解產業 " 内卷 " 等備受關注的兩會熱點話題采訪專家學者,敬請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發展預期目标如何設定是每年全國兩會的重頭戲。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将圍繞相關議題展開熱烈讨論。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但也面臨外部環境不利因素影響加深、國内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等挑戰。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聚焦發展主要預期目标,2025 年全年經濟增速或設定為 5% 左右,CPI 增速目标可考慮從過去多年的 3% 調整為 2%,但應更具剛性。同時,今年國際收支有望保持基本平衡,随着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2025 年全球資本重估中國科技,可能引導更多的全球資金流入中國。
經濟增長目标或設在 5% 左右
經濟增速不僅是宏觀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标,更是就業質量、工資水平、創業活力和發展信心的綜合體現。2024 年,我國國内生產總值(GDP)在復雜多變的國内外環境中保持了 5% 的增長,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2025 年能否繼續保持這一增速,全國兩會上将如何确定全年目标,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着眼長期目标,受訪專家認為要努力争取實現 5% 左右的增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标綱要》(下稱《綱要》)提出,到 2035 年,我國人均 GDP 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據相關測算,實現這一目标要求 2021~2035 年 GDP 年均實際增速必須達到 4.73%,按照前高後低的趨勢," 十四五 " 時期 GDP 年均實際增速應達到 5%~5.5%。
"2025 年經濟增長目标設定在 5% 左右符合我國 2035 年人均 GDP 遠景目标的要求。"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對記者表示。
這也是實現 " 十四五 " 時期各項目标的基礎。以就業為例,2025 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 1222 萬人。趙偉預計 2025 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标或設定為 1300 萬人左右或以上,與上年略有不同。
就業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國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測算,近年來,我國經濟每增長 1 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可增加約 250 萬人,從穩就業的角度,需要經濟實現 5% 左右增長。同時,設定 5% 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标,也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提振市場信心。
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省級地方兩會經濟增速目标計劃也對研判全國全年經濟增長目标設定起到參考。據趙偉團隊統計,31 個省份加權 GDP 目标與 2024 年基本持平;北京、上海、廣東等省份經濟增長目标均設定在 5% 左右。
趙偉表示,從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信号來看,2025 年宏觀政策基調為 " 更加積極有為 ",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經濟内生動能修復值得期待。
CPI 增速目标或下調
今年初,省級地方兩會上,各地将 2025 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目标由上年的 3% 左右一致下調為 2% 左右,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多位專家預測,2025 年全國 CPI 預期增速目标或将調整為 2% 左右。如果這一預期兑現,将是自 2004 年以來該目标首次低于 3%。
财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記者表示,從過往經驗看,我國設定 CPI 上漲 3% 左右的目标,更多是為了防止物價過快上漲,3% 是上限目标。但最近幾年物價持續低位、需求不足,政策邏輯需要從 " 防通脹 " 轉變為 " 促回升 ",下調目标符合實際情況。年度 CPI 目标更多意義在于引導和管理預期。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與其設定一個 " 夠不上 " 的目标,不如下調目标,接近實際,反而更能凝聚共識,匯聚起實現目标的動能。
" 我國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最典型的表現是傳統動能需求下降,新動能快速發展,對物價增速均會帶來下行壓力。" 伍超明説,其中前者是需求下降導致的,後者則是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產量提高的綜合結果,都需要宏觀政策有所作為。
量價皆經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 " 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标相匹配 "。去年底,中國人民銀行明确提出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鄒靜娴在 2 月 22 日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第 98 期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讨會上表示,在制定明确的物價目标基礎上,有關部門還需要傳遞實現該目标的決心。祝寶良建議将 CPI 上漲目标明确為剛性政策目标。
分析認為,宏觀經濟的價格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今年全國兩會上,圍繞消費品價格和房地產、股市等資產價格的讨論将成為熱點。
產業競争力與高水平開放
助力國際收支穩定
每年全國兩會設定的主要發展預期目标中,都會強調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2024 年我國國際收支克服了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保持基本平衡。2025 年,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美國經濟政策調整,尤其是美聯儲降息路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我國國際收支運行面臨的外部風險挑戰增多。
國際收支主要由經常賬户、資本和金融賬户兩大類别構成。貨物進出口是國際收支中經常賬户的重要内容。2024 年,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貨物貿易順差為 7679 億美元,規模創下歷史新高。趙偉認為,雖然今年外部環境發生一些變化,但近三年我國產業布局已應時而動、不斷優化。2018 年以來的出口區網域結構中,對東盟、拉美等新興經濟體出口占比明顯抬升,對歐美有所下降;商品結構中,中國競争優勢突出的 " 新三樣 "(新能源汽車、锂電池、太陽能電池)、機械設備貨值占比等明顯提升。今年進出口發展的關鍵詞仍将是 " 促穩提質 "。
伍超明預計,2025 年國際收支整體仍将保持基本平衡。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地位穩固,產業競争力強,2025 年貨物進出口将使經常賬户保持一定規模順差。另一方面,資本和金融賬户雖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我國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有望吸引外資流入,尤其是 2025 年全球資本重估中國科技,可能引導更多的全球資金流入中國。
" 擴大國内需求、暢通國内循環 "" 強化外貿多元化和產業鏈韌性 "" 應對科技競争,增強產業鏈抗風險能力 " 等有望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