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這家一線豪華品牌要發力電動車了!但平台還是國產的,歡迎閲讀。
前不久,奧迪尋求外部平台幫助,縮短車型研發時間的事件似乎 " 石頭落地 " 了。
根據博主 @PS3 保羅的説法,奧迪正在與其合作夥伴上汽集團,就采購電動汽車平台一事進行洽談。前者的目标是利用上汽集團旗下 IM 智己品牌的純電汽車平台,為後續的新車研發 / 制造奠定基礎。目前兩家的談判已經接近尾聲,談妥的幾率比較大。
(圖片來自微博)
具體一點是,奧迪的計劃是買下智己 IM 純電平台的生產授權,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 Oliver Blume 已經批準了這一項目,項目涉及三電系統、下車體、智能駕駛系統等核心技術。
對于此事,上汽集團與奧迪都沒有給出回應。
關于合資車企 " 低頭 " 與國產新能源勢力合作眾説紛纭,他們普遍認為傳統車企轉型速度遠遠落後于國内的造車新勢力,國產在新能源賽道占據了領先地位。不甘落後的傳統車企,不得不向國產品牌 " 取經 ",甚至是搭肩膀求合作。
為何成熟優秀的純電平台那麼多,奧迪偏偏看上了上汽集團旗下的純電平台呢?小通是這麼想的。
如果單單從純電平台來看,比亞迪的 e 平台 3.0,吉利的 SEA 架構、蔚來 NT 平台或許具有更大的優勢,而且吉利也希望将 SEA 架構提供給更多車企使用。只不過奧迪與上述的幾家車企都屬于競争關系," 養虎為患 " 的事情肯定不會做,大概率的結果就是,要麼他麼不跟奧迪合作,要麼提供的都是 " 過時 " 的平台技術。
(圖片來自奧迪)
而上汽集團與奧迪又剛好是合作關系,後者借智己 IM 純電平台加速自己的新能源轉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上汽集團自家的純電平台必然也不差,主打 " 軟體定義汽車 ",并且将 AI 座艙、智能駕駛作為發力點。業内人士對智己 IM 純電平台的評價為 " 行業平均水準 ",但對于奧迪來説這已經是 " 越級 " 了。
傳統品牌的 " 大船 " 這麼多年了仍然沒有徹底轉過來,缺乏研發電動車的相關經驗與供應鏈仍然不是砸錢就能解決的事情。即便是攻破了最核心的三電系統,充其量也只是 " 電動油車 ",距離真正的電動車仍有不小的距離,在同價位中失去競争力。
根據公開的數據,奧迪是 BBA 中銷量下跌最為嚴重的。2022 年,奧迪的全球銷量跌至 161 萬輛,中國地區僅有 63.55 萬輛的銷量,在一線豪華品牌中可以用 " 墊底 " 來形容。
是奧迪的電動車不行嗎?這個答案肯定是錯誤的,寶馬和奔馳靠着 " 油改電 " 都能在電動車領網域吃上兩口熱飯,奧迪的 e-tron 純電系列都是正兒八經的,在純電平台上下來的電動車,單論硬體競争力,肯定是後者更像一輛真正的電動車。
而且奧迪本身就坐擁多個純電平台,分别對應不同定位的產品,比如現階段主攻走量車型的大眾 MEB 平台、針對豪華車型的 PPE 平台,以及面向 GT 跑車的 J1 平台。
大眾是為數不多擁有完整電動車產品線的傳統車企,旗下的 MEB 平台實力可圈可點,對于能耗的控制、技術細節其實都算不上落後,只是在智能化方面還有不少的提升空間。這麼一説奧迪還挺有态度的,連 " 母公司 " 的純電平台都看不起。
純電平台對于新能源汽車企業是一種身份象征一般的存在,同時也是一款電動車性能強弱的基礎,沒有專門的電氣化架構與純電平台,在新能源賽道上只有被對手嘲諷的份。
但事實上是,市場對于 MEB 平台的車型認可度似乎并不是很高,大眾 ID. 系列今年 1-5 月份只賣了不到 10000 輛,基于同平台生產的奧迪 Q4 e-tron 與 Q5 e-tron,蒙上一層品牌溢價的面紗,閱聽人更少了,跟比亞迪宋 PLUS EV 等同級車型完全沒法比。
奧迪似乎認為 e-tron 系列賣得不好的原因要歸咎于 MEB 平台,但作為豪華品牌,又不能夠将高成本的 PPE 平台用于走量的車型,于是找起了平替。
小通突然想起一件比較尴尬的事,此前奧迪把設計總監艾格開除,原因是新款 Q7 銷量口碑斷崖式下跌,成為了其史上最失敗的作品。後來這位設計總監被比亞迪以 2800 萬元年薪挖到,旗下的漢、海豹等車型的設計均出自他手,令人一下子摸不着頭腦。
此外,根據奧迪公布的計劃,到 2025 年,奧迪将面向全球市場推出 30 款電動車型,其中純電車型為 20 款,5 年後年產量也将達到 80 萬,電動車的銷量占到總銷量的 40%。要實現這一個目标,不僅要依靠成熟的生產技術,并且還要拿出更多的誠意讨好消費者。
當然,以目前兩家洽談的進展來看,更多的信息都是猜測了。對于傳統車企找 " 幫手 " 這件事情,小通認為不是什麼羞于啓齒的事,承認在新能源時代失去主導地位,并且想辦法提升自己在新能源市場的實力和影響力,本身還是值得認可的。
畢竟新能源時代靠賣車标的廠商,已經被貼上 " 雜牌 " 的标籤了。
有的小夥伴又要問了:既然奧迪要利用上汽的純電平台和技術,為啥不直接買智己?
這樣的疑問或許是最多的,當一家車企用别家技術的時候,反而更能凸顯别家技術的先進與成熟。連車企都看好的技術,給了消費者更大的信心。當豐田的 " 驗證碼 " 被曝出使用比亞迪的三電系統時,大家的反應也是 " 我為什麼不買比亞迪 "。
而對于奧迪這樣的一線豪華品牌,使用另一家的三電技術,意味着自身的獨特優勢又少一分,必然會影響到品牌價值。品牌價值,又是傳統品牌在新能源時代中為數不多可以拿出來的 " 優勢 "。純電平台是新能源車企自強自立的體現,作為屹立多年的實力車企,奧迪更應該擁有自己的電動車體系,讓消費者有 " 不得不買 " 的理由。
樂觀點看,奧迪通過國内新能源勢力的 " 輔助 ",有效提升了自己的產品力,讓自己的三電系統、智能化水平。但悲觀一點看,奧迪都用了别家的核心技術,除了外殼和車标是自己的,跟智己又有什麼區别?如果這時候奧迪再搞品牌溢價,這不是反向促進智己的銷量嗎?
希望 " 我們的奧迪都是智己研發的 " 這個梗不要真的變成奧迪的 " 一生黑 " 吧。
至少目前來看,上汽集團旗下的純電平台,是能夠作為奧迪擺脱大眾 MEB 平台之後的 " 緩兵之計 ",最終是依賴上汽還是借上汽作為 " 跳板 ",這需要好好地打個問号。
我覺得話又不能説太死,不能排除奧迪前期利用上汽純電平台研發車型,後續再兩家合作推出新平台的可能性,PPE 純電平台就是奧迪與保時捷合作開發的結果。等到奧迪适應新平台,做好充分的本土化後,再打造一個更适合自身發展需求的純電平台,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奧迪是否 " 貼牌 " 造電動車,現在下結論還是有點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