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馬拉松,中年男人的「廣場舞」,歡迎閲讀。
請善待你身邊每一個跑步的中年人,因為他們都有病,且病的還不輕
上周,哈爾濱馬拉松剛剛結束,網上就有各種段子:
" 我已經跑到了鍋包肉,你到哪了?"
" 本來跑了全馬,結果就跑了半馬,實在是吃不了了 "
" 跑是不累,就是太費牙口了,跑了一個全馬胖了 4 斤 ......."
哈馬就是一個縮影,馬拉松已經成為 " 公眾頻繁參與的大眾體育 ",曾經枯燥乏味的馬拉松也迎來了 " 井噴式 " 發展。在全民運動的熱潮下,城市馬拉松比賽曾經是一座城市的 " 金名片 ",大到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小到只有幾十萬人口的縣級市,主辦方們都會精心設計路線和賽程,吸引全國各地的跑者慕名而來。
馬拉松背後的 " 萬億生意 "
馬拉松最早是一門 " 無人問津 " 的生意。1981 年,中國舉辦了第一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只有 12 個國家和地區的 86 名選手參賽,與馬拉松相關的賽事服務商更是少得可憐。
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共舉辦馬拉松賽事 699 場,總參賽人次達到 605.19 萬人次。而在 2011 年時,中國共舉辦馬拉松賽事僅 22 場。中國跑步市場,無論是跑者數量還是賽事質量上都發生了質變。
馬拉松賽事主要有四大收入來源:賽事直接帶來的現金收益,比如贊助商投資、報名費等收入;基于比賽所產生的物業收益,比如場館租賃和酒店住宿等載體經濟;媒體收益,比如出售賽事轉播權;衍生收益,包括運動器械、訓練服務等收益,這個收益甚至可能比其他收益更高。
于是,眾多企業積極參與到馬拉松賽事中來。房地產、銀行、汽車、食品飲料等領網域的眾多知名品牌紛紛為馬拉松提供贊助服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2023 年 600 萬人次參與馬拉松,按照每人參加一次 3000 元的标準計算,光選手參賽這塊就将近 200 億。
體育產業是一本鏈條很長的經濟賬。中國已進入 " 馬拉松周期 ",即當一個國家的人均 GDP 突破 5000 美元時,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賽事就會迎來發展黃金時期,并拉動消費,形成良性循環。
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外地選手,對吃、住、行、遊、購、娛等間接消費的帶動比例是 1:13。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旅遊。按照跑圈的标準,資深跑友在跑步上的花費一年能達到 20000 元到 50000 元,如果按照全國資深跑友有 100 萬,每年馬拉松產業的周邊衍生就是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讓中年人淪陷的廣場舞
根據馬拉松官網報告顯示,這幾年參加全馬比賽的選手年齡最多集中在 35 歲到 50 歲之間,尤其以中年男人居多,而且在所有參加馬拉松的人群中,成績最好的也從不是年輕人,而是中年人。
對于中年人而言,馬拉松更像是中年人的 " 廣場舞 "。
而在運動項目中,相比籃球、足球、騎行、遊泳、健身等運動,只有跑步這項運動,沒有場地限制,沒有入門限制,穿一雙跑鞋,拔腿開跑。
中年跑者之所以這麼多,是因為老年人不适合跑步這樣激烈的運動,而年輕人不喜歡枯燥的跑步,所以自然中年跑者是最多的。
雖然這種説法不無道理,但它只是一個表面。 本質是跑步更像是中年人面對所謂 " 中年危機 " 的自我救贖。
加拿大心理學家埃利奧特 · 雅克在 1965 年提到了 " 中年危機 ",當我們進入中年時,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然後我們會感到恐懼。
尤其在當下經濟環境下,中年危機更是被無限放大。一周跑上幾回,上秤一量體重還能輕好幾斤,如果朋友圈的朋友或是家人又贊了一句 " 你瘦了,變年輕了,不油膩了 ",這可真是對中年男人最至高無上的評價。
在傍晚,在周末的清晨,從日出到日落,街道、公園裏都能夠看到穿着不同,大大小小的跑團,每個跑團都有自己的戰袍,在馬拉松還帶着專屬的攝影師和私兔大有人在。
而這些跑團裏必不可少的就是中年男人,最積極、最正能量、最能堅持的也永遠都是中年男人。
對于馬拉松,很多中年跑者表示:" 馬拉松全程 42.195 公裏,我能跑完馬拉松,還有什麼困難不可以克服嗎?"
直白一點來説,中年男人對于馬拉松熱衷的背後有三個原因:
一,是随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升,自身健康也開始得到重視;
二,是馬拉松已經成為了中年男人的心靈救贖;
三,當然更重要的,就是參加馬拉松還可以更好社交和發朋友圈。
結語
認識的幾位中年跑者,
感覺被多巴胺分泌嚴重壓制,每天不跑,都不能維持正常的行為處事。
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雷打不動的跑,
關鍵還不能短跑,約跑就半馬起步,一言不合就刷一個二環。
以前,我覺得天天跑步的人,很有毅力
當我開始跑步後,才發現,他們都沒有毅力去停跑 .....
關鍵是,他們還神奇的重新定義了「整數」,
5,10,15,21.0975,30,42.195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億歐新消費 "(ID:EO-Consumer),作者:耿輝,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