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飛凡汽車:智駕遇檻,回歸平凡,歡迎閲讀。
處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汽集團新一輪改革紅潮愈演愈烈。前有集團高層更換,後有旗下部門被迫整合,求變勢在必然。
同為上汽發力新能源的汽車品牌,眼看着智己逐漸敲開高階智駕大門,同門兄弟飛凡卻即将迎來不同的命運。
近日,多家媒體爆料稱,上汽研發總院負責飛凡品牌智能駕駛業務開發的團隊 PP-CEM 負責人,即上汽智駕首席產品官 Pia Hu 已經離職。同時,PP-CEM 團隊解散以後,全員調整,共計有兩百多人。
盡管上汽集團至今仍未給出正面回應,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前的飛凡汽車發展形勢确實不太樂觀。
成立兩年有餘,仍未出圈
回首過往,成立于 2021 年 10 月的飛凡汽車,自問世以來便背負争議。
彼時的榮威品牌由于技術老化和產品本土研發能力不足,導致品控一再被外界唱衰。借助新能源崛起浪潮,試圖重塑的榮威,将新能源業務剝離,成立了 "R" 品牌,飛凡汽車應運而生。
業務重構以後,飛凡接連推出了 R7、F7 等幾款車型,市場表現仍待解決。據不完全統計,飛凡汽車 2023 年累計銷量約 2 萬輛,月銷量不到 2000 輛,這與成立之初高達 70 億元的投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要知道,同為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車在 2023 年累計銷量同樣不算突出,僅賣出 3.8 萬輛,但憑借着剛上市的智己 LS6,已經開始扭轉品牌不利局勢,甚至帶領整個品牌在去年 12 月一舉突破 " 萬 " 輛。
時任上汽乘用車總經理、飛凡汽車 CEO 吳冰曾立下多次 flag,諸如 "R7 要在 2022 年賣出 10000 輛 "" 到 2025 年,飛凡汽車将成為中高端智能電動汽車頭部企業 "。但伴随着吳冰的升任,飛凡汽車的命運在王駿接手以後,還未看到實質性改變。
外界不免心生疑慮:上汽是否有意扶持旗下智己品牌,從而放棄飛凡汽車?
據悉,上汽研發總院成立于 2022 年 3 月,彼時金傑盂擔任上汽研發總院首席科學家、飛凡智駕數字中心首席科學家,Pia Hu 擔任上汽智駕首席產品官,成為智己、飛凡、榮威、MG 等品牌整車層面的研發平台。
在兩人的帶領下,團隊 PP-CEM 自研出 Rising Pilot 智駕系統分别搭載在 R7 和 F7 兩款車上,可以説,飛凡在智駕領網域取得的成功離不開兩人的助力。
但去年年初開始,創新研發總院一直處在動蕩之中,裁員、降薪接連被曝出。彼時,金傑盂選擇在年中離職,該由零束科技 CTO 孟超接手。在這期間," 雙星 " 之一的 Pia Hu 逐漸走向台前,代替金傑盂擔任講解工作。
" 研發總院的整合是失敗的,各個分公司、各個部門的壁壘牆還很厚,彼此間的溝通比跟外部公司溝通都難。" 透過一些員工的話術,這或許也是飛凡 OTA 進展相對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或許是嗅到了上汽對飛凡汽車或多或少的疏離,在金傑盂離開以後,Pia Hu 也被迫離職。至此,上汽創新研發總院兩位核心人物全部離開。
在飛凡智駕團隊被砍以後,上汽給旗下員工提供了三個方案:一是轉崗到上汽零束軟體,二是去上汽研發總院,三是接受 "N+1" 遣散。
" 這件事情其實已經發酵近一年之久,只不過近期才靴子落地。" 一位上汽集團内部員工透露,後續飛凡的智駕開發将由零束科技支持。
飛凡丢失的市場,誰來買單?
縱觀國内智能駕駛領網域,2024 年可以稱得上元年。小鵬、蔚來、理想、問界等眾多品牌開通了各自的城市 NOA。
就在 1 月 23 日,上汽集團旗下的智己也已經開通了城市 NOA,首城選在了上海。未來還将開放至深圳、蘇州、北京、廣州等 100 多家城市,可謂風頭正盛。
相比于智己在智駕領網域的風生水起,飛凡似乎拿下了同根不同命的悲情劇本。
此前,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飛凡汽車有意改命 " 以價換量 "。比如,将 R7 的價格從 27.99 萬降到 18.99 萬。高達 9 萬元的降幅,相比前幾個月三位數銷量确實有所回暖,但依然距離融入主流汽車消費市場有着很大差距。
從運營模式上,不同于智己獨立運營,飛凡仍舊未跳出上汽乘用車體系。上汽研發總院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乘用車分公司代工生產。
而在營銷打法上,雖然飛凡汽車打出了 " 豪華純電 " 這樣的标籤,但較之理想、蔚來等品牌而言,其市場聲量和消費者認知度卻顯得有些 " 隐入塵煙 "。
一方面,早在創業初期,飛凡汽車就多次深陷 " 質量 " 信譽危機,招致負面纏身,從而影響了後續品牌發展。另一方面,與智己在打法上的雷同,以及價格上的些許重疊,讓飛凡汽車的優勢并不凸顯。
上汽集團内部飛凡和智己是否存在博弈,外界不得而知,但明顯,上汽集團對于飛凡的支持力度并不大。舉個簡單例子,在各大商超當中,我們能窺見很多汽車品牌星羅棋布的網點,卻很少見到有飛凡汽車的身影。
在如今車企大舉降本增效的當下,未能在業績上帶來實質性改變的飛凡汽車,是否會成為上汽集團的棄子,仍等待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