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望遠鏡關鍵器件實現國產替代,17 年依賴進口歷史終結,歡迎閲讀。
IT 之家 3 月 26 日消息,據中國科學報消息,日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天光所)基于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成功研發出納米級高精度微位移促動器,解決了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 " 卡脖子 " 問題。
IT 之家從報道獲悉,在 LAMOST 主動光學系統的諸多關鍵器件中,波前傳感器、力促動器和鏡面支撐等技術都已實現國產化。但作為主動光學關鍵器件,納米級高精度微位移促動器卻一直依賴進口,給 LAMOST 的穩定運行和數據產出帶來安全隐患。
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南京天光所就針對位移促動器展開技術突破瓶頸。多年來,科研團隊深入研究并掌握多種納米級高精度微位移促動器的研制技術,成功研發出性能優良的高精度位移促動器,為自主研發大口徑光學拼接鏡面望遠鏡的位移促動器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維修改造項目的資助下,為了替換 LAMOST 大批量超壽命服役的進口促動器,南京天光所組建項目執行團隊,自主研制出 219 套納米級高精度微位移促動器和 37 套智能控制器,促動器分辨率高達 4.45 納米,滿足了當前我國建設 10 米級大口徑拼接望遠鏡關鍵器件的需求。
随着項目執行團隊穩步攻克位移促動器的核心器件難題,自主掌握關鍵技術,長達 17 年依賴進口的歷史宣告終結。
據悉,納米級高精度微位移促動器未來有望在工業機器人領網域得到進一步應用。
大天區面積多目标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簡稱 "LAMOST")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承擔研制的我國自主創新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兼大口徑及截至 2023 年獲取光譜最多的望遠鏡,是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一架視場為 5 度橫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儀式反射施密特望遠鏡。
LAMOST 于 1997 年立項,2001 年動工,2009 年 6 月通過國家驗收,2010 年 4 月被冠名為 " 郭守敬望遠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