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雙十一之變:從流量競争到優質供給重構,歡迎閲讀。
文 | 吳怼怼
電商流量的演進命題
流量是電商平台的生命線。在中國電商發展的 20 餘年歷程中,流量獲取與分配的模式經歷了深刻變革。從早期各路玩家 " 搶奪 " 流量的野蠻生長,到如今平台間的精細化運營與競争,電商的流量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4 年的雙十一,這些變化也随之到了新的節點。價格戰固然還是消費者最關注的視角之一,但商家端的流量破局也越來越成為競争重心。
阿裏在 618 取消後重新恢復 " 預售制 ",為商家提供更确定的銷售預期。拼多多持續深化 " 百億補貼 ",并推出 " 百億減免 " 扶持新質商家。京東部分商品打出了 "5 折 " 的旗号。抖音則在 10 月 8 日開啓了 " 先享好物節 "。
電商平台普遍延長了活動周期,以便于商家備貨和進行營銷。説白了,還是因為現在流量越來越貴,對應的,商家經營的容錯率越來越低了。
回到第一性原理去探讨。流量的本質是什麼 ? 它代表着消費者的注意力、時間和購買力。雙十一變化背後,折射出的是整個電商行業在流量分配模式上的深刻轉變。
電商平台是雙邊市場。更多的買家會吸引更多的賣家,更優質的賣家可以吸引更多的買家。正因為此,雙邊市場不能只追求短期的利潤,而是需要平衡,讓賣家和買家都能獲益。
在流量紅利消退和流量成本高企的後半場,電商平台如何突破重圍,實現平台、商家和消費者的多方共赢 ?
我們認為,電商平台面臨的核心命題已從簡單的流量競争,轉向了如何讓有限的流量真正服務于優質供給,實現平台與商家的共赢發展。
這不僅關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平台突破增長瓶頸的關鍵所在。
電商流量變遷的四個階段
在互聯網電商的早期,流量就像取之不盡的 " 黃金 ",各類平台都在瘋狂搶占這片新藍海。彼時的流量主要來自搜索引擎,成本相對低廉,SEO 優化成為商家的必修課。導購和返利平台如蘑菇街、返利網等百花齊放,甚至是豆瓣等站外社區,都為電商平台貢獻了海量流量。
2012 年,三只松鼠剛成立時,創始人章燎原曾在網上發了一篇帖子,他寫道:一個新時代來了,電商有五年機會,五年之内,可以成就一個互聯網電商品牌;但五年之後便是消亡的開始。
這句話生動反映了那個 " 流量即機會 " 的時代特征。
随着電商平台逐漸崛起,它們開始建立自己的流量池。這一時期,電商平台自身成為主要流量來源,商家依賴平台規則進行流量獲取,比如通過關鍵詞競價等方式。
商家們為了獲得更好的展示位置,不得不參與越來越激烈的競價大戰,流量成本開始快速攀升。
這一時期,馬雲提出了著名的 " 流量入口應該是草原而不是森林 " 的觀點,意在強調平台不能過度依賴某些大的流量入口,要保持流量來源的多元化。
這一判斷具有前瞻性,蘑菇街和美麗説後來走向衰退。但幾年以後的抖音,被電商養大之後,自身成為了電商平台。抖音的威脅,是不好處理的。
随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 , 社交電商開始崛起。微信生态帶來了新的流量紅利,拼購模式的創新激活了強大的社交裂變效應。
電商平台開始深入下沉市場,通過社交傳播獲得增量用户。同時,拼多多的 C2M ( 用户直連制造 ) 模式開始萌芽,為後續供給側改革埋下伏筆。
直播帶貨的興起,最初為電商帶來了全新的流量入口。李佳琦、小楊哥、辛巴等頭部主播展現出驚人的帶貨能力,短視頻平台也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電商戰場。然而,這一時期的流量獲取成本也達到了歷史高位。
随着直播電商的火熱,商家和品牌也面臨着巨大的成本壓力。為了獲得優質的主播資源和流量,品牌往往需要支付高額的傭金和合作費用。即便是商家自播,直播間、主播、模特、後台、設計等成本也越來越高。
而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和直播電商,也開始像傳統電商巨頭一樣,發力貨架電商。
至此,平台流量、社交流量和直播流量,是并存的局面。
而同樣的事實是,激烈的市場競争使得商家和品牌不得不加大推廣和營銷投入,提升產品的價格競争力,導致整體利潤空間被壓縮。長期來看,雖然流量獲取的方式并沒有變得匮乏,但随之而來的高成本問題也給許多商家和品牌帶來了挑戰。
流量困局,電商的結構性挑戰
從平台角度看,流量困局的根源在于增長來到了一個天花板。
近幾年,以京東、阿裏、美團、拼多多等為代表的電商平台平均獲客成本正不斷升高。根據 2023 年钛媒體的梳理。四家主流電商平台獲客成本均值已經達到了 800 元。2022 年,阿裏的獲客成本已經達到 1302 元。
流量中心化趨勢加劇,各大平台不得不在增量市場有限的環境中展開更激烈的競争。
這種競争已經波及到了平台的重要營銷節點。2024 年的雙十一,各大平台都提前一個月開啓預售,試圖在節日期間為平台導入更多流量。但在這場 " 流量争奪戰 " 中,平台和商家都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
對商家而言,這種壓力首先體現在直接的流量成本上。當下,不少商家在平台的推廣費用已占總成本 50% 以上。為了維持曝光度,商家不得不持續加大投入 , 但利潤空間卻在不斷被壓縮。
更具挑戰性的是運營成本的增加。為了提高流量轉化效率,商家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到内容制作、直播運營、倉儲物流等環節。這些必要的 " 隐性成本 " 正在侵蝕着商家的生存空間。
最關鍵的是,商家對平台流量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尤其是中小商家,由于缺乏品牌積累和用户心智,更容易受到流量分配規則變化的衝擊。這種高度依賴導致商家失去了經營自主性,也削弱了創新動力。
但用户需求實在不斷更新的,供給質量需要跟上。
3. 政策引導:流量向中小主體傾斜
面對中小微經營主體的流量困境,監管層面也開始行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期出台《關于引導網絡交易平台發揮流量積極作用扶持中小微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從六個方面提出 18 條措施,重點向農產品經營主體、創新特色經營主體和新入駐經營主體傾斜。
這一政策背後反映出的是更深層的行業訴求:如何讓有限的流量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幫助中小微主體抓住數字化轉型機遇。政策要求平台在流量扶持基礎上,還需要配套產品研發、供應鏈優化、數據分析等綜合服務措施,助力經營主體提升運營能力。
平台流量分配怎麼破局
面對上述困局,各大電商平台也開始給出了各種解法,背後動機就源于近年來商家不僅要承受高昂的流量推廣費用,還要應對不斷上升的退貨率和運費險成本,許多商家因此陷入虧損。
面對這一困局,各大平台紛紛将重心從單純的流量競争,轉向了供給側的創新與改革。這種轉變體現在三個關鍵方面:
一是成本結構的優化。
電商平台開始重新審視收費模式,通過降低商家經營成本來激發供給活力。比如今年雙十一,一些電商平台也推出減負措施。
例如拼多多則實施 " 百億減免 " 計劃,減免優質商家的手續費,并降低提現門檻和物流費用,改善申訴機制,以提升商家的資金流動性和運營效率。
這些舉措本質上是平台在主動讓渡部分利益,以換取商家的健康經營。
二是供給的重構,這也是更為重要的,因為對商家來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流量的終極來源是用户認知。只有真正幫助商家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 , 才能獲得用户的信任和選擇。以拼多多為例,平台主動讓渡利益,通過 " 百億減免 " 等措施降低商家經營成本,換取更優質的供給。
新質供給必然會帶來供應鏈的優化。貨品匹配是傳統電商做的事,拼多多的差異化在于,通過扶持優質商家,幫助他們提升經營效率,真正貫徹了 C2M 模式,聚合訂單直達工廠和產業帶。這也是其區别于傳統電商巨頭的地方。
平台的角色從參與流量分配,轉向了對產業經濟的支撐。可以看到,拼多多将商家的供應鏈能力與平台的數字化能力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具備產品創新能力的 " 新質商家 "。比如亳州花草茶、平度假睫毛、丹東猕猴桃等產業帶優質商家。
拼多多的機制設計精髓在于:将傳統的營銷費用直接讓利給消費者,通過性價比獲取自然流量。更進一步,則是需要将流量分配與供給質量緊密綁定。平台的算法更傾向于将流量分配給那些能提供高性價比產品的商家,這種機制既降低了商家的營銷壓力,也确保了用户能獲得更好的購物體驗。
當供需兩端都得到有效激活時 , 就會進入良性循環:優質供給吸引用户 , 用户反饋指導供給 , 供給的改進再創造新的用户價值。這種良性循環才是平台真正的護城河。
三是互聯網拆牆。
阿裏和京東都在拆掉原本的牆,比如淘寶接入微信支付,京東接入支付寶。他們都在竭力從不同的環節拿到流量增量。
上述這些轉變絕非簡單的姿态調整。它要求平台重新思考自身定位:不再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 " 收費道路 ",而是產業更新的 " 基礎設施 "。這意味着平台需要将大量資源投入到供應鏈優化、技術研發、物流建設等基礎能力的打造中,而這些投入的回報周期往往較長,考驗着平台的戰略定力。
流量的終極價值
流量的本質是什麼?它不僅僅是算法和運營上的流量分配,更是平台對優質供給的認可和扶持。
當流量真正服務于優質供給時,平台才能建立可持續的競争優勢。
近年來,用户對商品的要求不斷提高。事實上,消費者需要的不只是價格實惠,更是真正物有所值的商品。
這種需求的變化,正推動着電商平台重新思考流量分配的邏輯。
當流量資源向優質商家傾斜時,就會形成如下循環 :
回歸商業本質,流量分配問題的本質是資源配置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平台要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當前一些新質供給的實踐表明,讓渡部分利益給優質商家,反而能帶來更可持續的增長。
未來電商平台的競争,不是簡單的流量競争,而是優質供給的競争。誰能讓流量真正服務于優質供給,誰就能在增量有限的市場中赢得商家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