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80、90 後童年記憶的世嘉遊戲,怎麼就不行了.,歡迎閲讀。
最近,FTC 與微軟的反壟斷官司進行得如火如荼,在整理檔案的過程中,一份郵件被曝光。
郵件顯示,微軟一直想收購世嘉:
" 我們認為世嘉的軟體陣容在各細分市場均擁有全球号召力,有助于 XGP 訂閲在主機與主機以外市場打開局面。"
作為微軟獵物的世嘉,在不久前卻是一名獵人,不久前,世嘉以 7.76 億歐元,收購了曾制作《憤怒的小鳥》等遊戲的廠商 Rovio。
但奇怪的是,世嘉收購 Rovio,在業界沒有掀起任何波瀾,反而在成為微軟的獵物後,才稍微有人關注一下。
昔日的遊戲巨頭,連收購别人都無人關注,混成這個樣子,也是夠唏噓的。
世嘉這個名字,年輕點的小夥伴可能不太熟悉,但老狐還記得,當年世嘉的 MD,可是和任天堂紅白機争老大的存在。
世嘉公司(SEGA),前身是美國的标準遊戲公司,該公司專門生產賭博工具。
二戰結束後,美國在日本駐軍,為避免美國大兵在異國他鄉無聊,标準遊戲公司空運了不少老虎機,供大兵消遣。
1951 年,标準遊戲公司把總部遷往日本,并更名為 Service Game,1965 年,Service Game 更名為 SEGA(世嘉),并進軍街機市場。
街機(arcade game),即立櫃式遊戲機,早在 20 世紀初期,就遍布各個酒吧餐館,但直到 60 年代,依然沒有一家公司通過街機賺大錢。
世嘉就是第一個賺大錢的,1973 年,世嘉發布電子遊戲街機 Pong-Tron,正式開啓電子遊戲的黃金時代。
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家用遊戲主機開始蓬勃發展,世嘉決定擴大業務,投入主機開發。
1983 年 7 月 15 日,世嘉發布 8 位家用主機 SG1000,巧合的是,任天堂也發布 8 位主機 FC(紅白機),也選了同一個日子。
世嘉在主機領網域的道路,走得相當曲折,為搶占市場份額,世嘉決定采取機海戰術。
1983 年推出 SG1000,1984 年推出 SG1000 Ⅱ,1985 年推出 SEGA Mark Ⅲ,世嘉一年推出一款新主機,更新速度堪比手機廠商。
但消費者能一年換一台手機,卻不會一年換一台主機,世嘉這樣的更新頻率,确定不是耍猴?
另外,主機是需要遊戲适配的,廠商剛适配了舊機,你就出新的,廠商又要重新适配?他們可不幹。
世嘉的主機第一炮,打得并不順利,除了 SG1000 銷路尚可,其餘兩款主機因遊戲數量不足,銷量慘不忍睹。
相反,只出產 FC 的任天堂,銷量逐漸與世嘉拉開差距,1985 年《超級馬裏奧兄弟》的橫空出世,更是把 FC 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痛定思痛的世嘉,放棄了機海戰術,經過 3 年研發,于 1988 年推出 16 位主機 MEGA DRIVE(MD)。
MD 搭載了一款性能極強的 CPU,還采用了和街機極為相似的 MC 68000+FM 音源的構架,視聽效果非常出色。
不過,MD 在日本的銷量,始終比不上 FC,FC 雖然性能差,卻擁有《勇者鬥惡龍》、《最終幻想》等日式 RPG 大作。
MD 的遊戲,大多是移植街機,街機遊戲 大多是 " 車槍球 ",沒有 RPG 這個種類,對于深愛 RPG 的日本玩家,MD 遊戲吸引力有限。
但歐美玩家就不同了,他們對日式 RPG 并不感冒,MD 的遊戲種類,完全對了他們的胃口。
1990 年,任天堂推出 16 位主機 SFC,立刻橫掃日本市場,把 MD 打得潰不成軍。
但 MD 在歐美的生命力,卻出乎意料地強大,不僅徹底擊敗 FC,對 SFC 還能有來有回。
MD 時代的世嘉,除了銷量能和任天堂一争長短,遊戲 IP 也不遑多讓,你任天堂有馬裏奧,我世嘉也有索尼克。
與外形憨厚的馬裏奧相比,索尼克的特點就是 " 快 ",給人一種機智靈動的感覺。
不過,世嘉的著名 IP,有且只有一個索尼克,而任天堂的著名 IP,并不只有一個馬裏奧。
世嘉對遊戲付出的心力,終究比不上任天堂,MD 的遊戲,更傾向于感官刺激,内容也更大膽。
MD 出現過《night trap》這種以真人拍攝的獵奇遊戲,也出現過《真人快打》這種暴力血腥遊戲,後期還出現 " 開車 " 遊戲。
世嘉這種遊戲策略,也延續到 1994 年發布的 32 位主機土星(Saturn)身上。
土星發售之初,世嘉就宣布成立 " 電視遊戲軟體倫理審查機構 ",并依據内容的不同,分為 " 全年齡推薦 "、"18 歲以上推薦 " 和 "X 指定 " 三個類别。
如果説 MD 的 " 某些遊戲 " 還是 "18 歲以上推薦 ",那土星的 " 某些遊戲 " 則是 "X 指定 ",不少玩家就是衝着這些遊戲買土星。
讓老狐印象較深的遊戲,是《野球拳》,具體情況不多説,小夥伴們可以自行判斷。
過于追求 " 成人化 ",讓世嘉喪失了數量更龐大的兒童用户,除了遊戲問題,土星無論是研發還是發售過程,也是錯誤百出。
土星的主機板有 8 顆處理器,不過由于沒有完整的函數庫,大多數遊戲只能用單顆處理器運行,這種 " 一核有難,八核圍觀 " 的架構,讓很多廠商束手無策。
由于 MD 在日本銷量不理想,世嘉日本總部決定提前開發土星,且進度越快越好。
而 MD 在美國賣得不錯,相對獨立的世嘉美國分部自己就搞了一個名叫 32X 的外設,希望能延長 MD 的壽命。
後來雙方一溝通,發現這是自相殘殺,但他們都不願意放棄手上的項目,導致土星和 32X 不僅開發進度接近,連發售時間也差不多。
1994 年 11 月 21 日,32X 在美國發售,一天後,土星在日本發售,1995 年 2 月 3 日,32X 在日本發售,1995 年 5 月 11 日,土星在美國發售。
玩家和遊戲廠商都傻眼了,半年内出現兩款性能類似的設備,我要買哪個?我要适配哪個?
與此同時,索尼推出 32 位主機 PlayStation(PS),不僅來勢洶洶,在當年的 E3 主機發布會,還誕生了一個名場面。
在世嘉高層口沫橫飛地介紹完土星的性能後,輪到索尼高層上台,他就説了三個數字,然後迅速離開:
"299"
這是 PS 的售價,比土星還便宜 100 美元,土星的結局,就此注定。
土星的銷量只有 926 萬,32X 更慘,僅為 80 多萬,兩者銷量相加,才勉強突破千萬。
這個銷量,不僅不到 PS(1 億)的零頭,也遠不及任天堂後來出的 N64 ( 3293 萬)以及前輩 MD(3075 萬)。
土星的慘敗,使世嘉虧損嚴重,在研發 128 位主機 Dreamcast(DC)時,世嘉很清楚,這次不成功,便成仁。
DC 采用日立 SH-4 中央處理器,圖形芯片使用 PowerVR2,每秒能處理 300 萬個多邊形。
為展現 DC 機能,世嘉專門打造 3D 遊戲《莎木》系列,該系列是現代沙盤遊戲的雛形。
世嘉還邀請日本頂尖廣告策劃,專門打造系列廣告 " 湯川專務 ",為 DC 造勢。
但世嘉的主機,注定要和問題相伴,由于 DC 的零部件良品率低,導致 DC 產能不足,玩家買不到機器,廠商也不想為其打造遊戲。
除了《莎木》等系列,DC 其他遊戲十分匮乏,一台缺乏遊戲的主機,很難引起玩家的興趣。
產能不足導致廠商不打造遊戲,沒有遊戲導致銷量差,銷量差導致產能繼續不足 ...... 陷入死循環的 DC,很快迎來最終結局。
913 萬,是 DC 的最終銷量,這個成績甚至還不如土星,既然不成功,那就只有成仁了。
2001 年 3 月,世嘉宣布 DC 停產,并退出主機市場,徹底轉型成為第三方遊戲軟體商。
此後的世嘉故事,頗為平淡,他們轉型後推出的知名遊戲并不多,也就《如龍》系列、《夢幻之星》系列,以及老牌的《索尼克》系列等。
進入本世紀,街機遊戲衰落,世嘉一度關閉和變賣了日本國内 110 家街機廳。
新冠疫情爆發後,為維持經營,世嘉把街機運營業務徹底轉讓出去,只保留街機和遊藝設備的研發。
老狐玩過不少 MD 的遊戲,因此世嘉也算帶來很多美好回憶,雖然這些回憶,猶如世嘉的輝煌歷史般逐漸消逝。
但世嘉沒有消逝,盡管不再輝煌,盡管少人關注,但他們還是活下來了。
面對微軟的虎視眈眈,世嘉還能活下來嗎?老狐衷心希望,他們能活下來。
參考資料:
情報姬:拳打索尼腳踹任天堂,世嘉終于統治了世界
遊民星空:世嘉,觸碰過王冠的失敗者
網絡圖片
編輯:陳展翔
活下來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