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極越之後,中國車市只會倒下更多人,歡迎閲讀。
導語
Introduction
明年的中國車市," 血腥 " 将會是主旋律。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李思佳
編輯丨陳心南
距離極越 " 閃崩 " 幾天之後,一封略帶 " 自我感動 " 意味的長文回應,再次把這家新勢力造車的掌舵者夏一平,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從相關内容來看," 我沒跑 " 成為了其想要對外披露最重要的中心思想。而那句 " 我很自豪自己能在飽受非議和責難的時候,陪着同事們在辦公室裏坐着,陪大家一起度過最彷徨無助的時刻。"
講道理,修辭手法運用得非常爐火純青,但就是難以讓人共情。身為公司第一責任人,上述操作不應該是最基本的擔當?
極越之所以陷入到如今的泥潭之中,雖然不能説全是夏一平的 " 鍋 ",但肯定難逃其咎,甚至需要承擔大部分的責任。
為此,在長文回應中,他也承認:" 沒有預見到資金問題的嚴重性;低估了造車的難度;用人上忽略了崗位和人才的匹配度,核心業務負責人不具備足夠的行業經驗,頻繁的人事變動讓公司陷入内耗;管理上過于關注細節,抑制了團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營銷執念太深,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融資和戰略規劃上。"
奈何,即便反思的還算深刻,可一切都晚了。夏一平最後那句," 盡自己一切努力,讓極越活下去。" 作為旁觀者,總感覺聽聽就好。
因為,按照目前愈發内卷中國車市的競争強度,任何一個品牌只要出現 " 猝死 " 的症狀,即便想盡辦法搶救過來,也不過是強行續命罷了。
在極越這場悲劇之中,真正被害慘的還是那一萬多名車主與三千多名員工。他們本沒有錯,卻在全年收官之時,面臨着如此窘境。接下來,只希望百度與吉利,能好好收拾一地雞毛,做好補償工作。
當然,極越的轟然出局,同樣令一直在遭遇質疑的諸多新勢力造車,開始蒙受更大的非議。外界關于 " 下一家淘汰誰 " 的讨論,已經變得熱火朝天。
必須承認,現實就是這般殘酷,正如今天文章的标題所言," 明年,中國車市還會有更多人倒下。"
殊不知,就在上周,曾有幸對于長期處在輿論旋渦中心的蔚來 CEO 李斌,進行了一場專訪,他的預測令我印象深刻。
" 在我看來單月新能源滲透率突破 75% 并非沒有可能,而在滾滾襲來油轉電的浪潮裹挾之下,行業資源注定會朝着頭部梯隊成員愈發集中。随着領跑者們的不斷發力,它們與身後追趕者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換言之,一旦掉隊,就會消亡。
也正因如此,與李斌臉上皺紋一并加深的,還有晉級最終章的難度。他清楚的明白,如果明年的蔚來做不到銷量翻倍,後年實現不了自我造血,等待這家新勢力造車的終局,同樣将是遺憾的離開。那麼,新的問題随之湧現:" 該群體留在牌桌上的條件又是什麼?"
首先,必須要有足夠可觀且高質量的銷量。
畢竟,規模效應一直是汽車行業 " 活下去 " 的真谛。沒有一張張訂單的支撐,吹得再過天花亂墜都是空談。客觀來説,對于新勢力造車而言,單月 1 萬輛就是不容有失的 " 生死線 "。
其次,還得擁有足夠的糧草支撐。
實際上,極越 " 閃崩 " 最根本的原因,無外乎資金鏈出現了斷裂。以點概面,不像是曾經 " 熱錢 " 瘋狂湧入中國車市的階段,現如今家家新勢力造車都在緊縮銀根、節源開流。而明年,将更加比拼誰的家當豐厚。不然,連過冬的條件都不具備。
再者,需要時時刻刻的對外發聲。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見證了太多的品牌 " 閉門造車 ",終端消費者連它們究竟在做什麼都不知道,更别説花費真金白銀去下單。
明年,中國車市肯定會以摧枯拉朽之勢滾滾向前,在此過程中怎樣聰明且高效的告訴大家自己 " 幹了什麼 ",也會成為必要條件。
最後,讓人看到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雖然有些感性,但依舊想説:" 某些主機廠,礙于種種原因,俨然陷入到惡性循環之中。即便還有掙扎的餘地,但脱穎而出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 更直白來講,當枝幹紛紛開始慢慢幹枯,最終被連根拔起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于情于理,新勢力造車最忌諱的就是老态龍鍾。
順勢,以上述四點框定整個大盤,誰會是下一位步極越後塵的選手,相信每一位讀者心中都有着專屬的答案。
而在我眼中,不僅僅局限在新勢力造車,明年的中國車市,除了那些真正意義上不斷收割的巨頭,更應該 " 人人自危 "。
就拿合資品牌為例,過去傳統燃油車時代占據絕對主動權的它們,位于遊戲規則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新能源車時代,顯現出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據乘聯會的相關統計來看,11 月自主品牌零售銷量達到 154 萬輛,同比增長 34%,環比增長 4%。
與之對應,自主品牌國内零售份額占比達到 64.1%,同比增長 8.7 個百分點。而 11 月自主品牌批發份額占比更是達到了 68.3%,較去年同期增長 8.5 個百分點,無限逼近 70% 大關。
與之對應,合資品牌在華份額的逐步下滑已經定局。
11 月,整體零售銷量為 60 萬輛,同比下降 9%。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額占比為 15.6%,同比下降 3 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占比為 12.4%,同比下降 3.1 個百分點。美系品牌零售份額占比為 6.4%,同比下降 1.5 個百分點。
韓系、法系,更是慘淡。
由此不禁再次搬出之前的分析:" 在這波槍林彈雨中,合資品牌中最先岌岌可危的便是水土不服的法系,之後便是堅持性價比路線的韓系、美系,接下來主打經濟低耗的日系會遇到大麻煩,德系因為 BBA 與大眾的存在,則是血量最厚的存在,可仍遠不復當年之勇。"
眼下,結合趨勢來看,無疑愈發吻合。至于明年,大膽預測合資品牌的陣地,還會被自主品牌進一步的滲透與搶奪。光是零售份額占比,穩穩站上 70% 的台階可以説 " 輕松寫意 "。
那麼,在此過程中,你覺得出局的弱者又會是誰?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