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好久沒看到這麼離譜的電影了。。。,歡迎閲讀。
好久沒看到這麼離譜的電影了!
雖然在進影院之前,對于它的口碑已經有所耳聞,但真正見識這部片子之前,還是沒想到它能這麼差勁!——
《黃雀在後!》
這是一部懸疑片,宣傳時主打的是反轉、兇手之外還有兇手,但看完才發現,這所謂的反轉,既俗套又令人憤怒。
2010 年,警官袁文山(馮紹峰 飾)接到一起報案,開始緊鑼密鼓地偵破。
死者關秀英(黃夢瑩飾),被人在某山莊的停車場,殺害于自己的車旁,她的包也不見了,警方初步斷定,這是一起搶劫殺人案。
山莊當天正在放映世界杯,有不少人前去觀看,但據老板回憶,在死者死亡時間離開山莊的,卻只有一個叫肖亞珍(陶虹 飾)的女子。
她應該是案件最重大的嫌疑人。
警方找到肖亞珍時,她正在觀看兒子的演出。
肖亞珍的婚姻關系很不好,丈夫鄭衞(黃覺 飾)嗜賭如命,唯獨兒子很争氣,考上了國外的音樂學院。
肖亞珍打算,一把兒子送出國,就和丈夫離婚。
然而,一個月前,肖亞珍的手臂摔骨折了,一只手被綁帶固定在胳膊上,她根本就沒有作案動機。
況且,案發當天,她與丈夫約好了,到山莊談離婚。
兩人一見面就開始大吵,之後不歡而散,肖亞珍負氣離開,下山的路上,還被一個騎摩托車的男子搶走了包。
線索斷了,袁文山百無聊賴,路過肖亞珍家裏時,同事告訴他,這個路口不久前剛發生了一起肇事逃逸案。
死者被撞以後,被拖行數十米,肇事司機到現在還沒找着。
就在這時,山莊老板突然打來電話,説自己記錯了,那天晚上,還有一個人出去過。
撲朔迷離的人物關系,三起看似毫不相幹,實際卻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案件,證據不斷浮出水面,目擊證人推翻了口供,又出現了新的線索與新的人物 ......
真相的找尋,看似困難重重。
故事暫且介紹到這裏,主角已經全部登場了。
其實,片中實際呈現出的線索,體量非常大。人物多,關系復雜,如果都寫出來,估計沒多少人能記住。
這種懸疑片,形式非常經典,但近年來卻越來越少見了。
它遵循了本格推理常用的設計,把所有線索都呈現在明面上,讓觀眾與偵探獲得相同數量的線索,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去推理。
如果觀眾能夠跟着情節的發展,進行自己的推理,會享受到一種解謎的樂趣。
一旦最後公開兇手,與自己的推測一致,還能獲得不小的成就感。
電影中還用到了一個叙述性詭計,也是推理小説中常用的一種手法。
它刻意給出了一個假的兇手來誤導觀眾,就在人們信以為真時,再放出新的線索進行反轉,給人意料之外的驚訝與震撼。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圓滿完成一部電影的基礎上。
而《黃雀在後!》卻并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
它僅僅只是完成了把故事講清楚這一個層面,散場時保證每個觀眾都看懂了這個稀碎的故事講了什麼。
而仔細看看,各方面都很糟糕。
導演的鏡頭語言非常稚嫩。
色調和構圖都沒什麼優勢和特色,台詞幾乎都是後期配音,讓整部電影完全沒有大銀幕的質感,給人感覺就是在看網大,或是三流電視劇。
袁文山作為偵探的角色,本來應該至關重要,他是整個故事中最穩固的一條線索,能将這些雜亂無章的線頭都穿起來。
但無論是馮紹峰的演技,還是文本上對袁文山這一角色的設計,都扁平而單薄。
他所存在的目的,基本上就是負責接電話、查線索、錄口供、聽犯人陳詞、聽犯人剖白 ......
雖然是全片第一主角,卻也是整部電影裏最大的工具人。
他的破案過程,對于每個事件、每個線索的出現,無法給出有效的反饋以加深這個新線索給人帶來的刺激。
這讓整部電影雖然懸疑點足夠多,卻都不夠抓人。
就連看柯南時,都有那種一道閃電穿過腦袋的恍然大悟瞬間,可在袁文山身上,卻完全看不到。
這個角色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演員,你看完甚至不知道這個警察叫啥,還不如公安紀錄片的主角情緒飽滿。
這既是演員演技不夠精準,也是導演對這個角色的把控不到位。
深究細節,每個角色的行為動機,也都非常離譜。可以這麼説,人均法盲才能攢出一個這麼稀爛的推理局。
推理的過程就不必細説了,直接公布真相吧,大家品一品有多拉胯。
鄭衞好賭欠了不少錢,一家三口有天在街上被債主堵住了,百般羞辱。
兒子曉童有一次趁父母不在,開家裏的車出去逛街,偶然碰到債主,抄起家夥就下了車,想教訓對方,卻沒打過。
曉童趕緊跑回車上,卻因為緊張挂錯了檔,把站在車前的債主撞飛了,還拖行了幾十米。
打電話給父母後,肖亞珍與鄭衞夫妻倆,幫他處理了屍體,連同車子一起推進了海裏。
不料這一切,都被關秀英看見了,她剛巧因為被前夫因為孩子撫養權的問題勒索,急需 100 萬。
關秀英用錄下的殺人視頻,轉而去勒索了肖亞珍。
夫妻倆不願妥協,就策劃殺死關秀英,并趕緊把兒子送出國,讓他順利脱罪,再無後顧之憂。
但結局當然是兒子沒走成,投案自首,夫妻倆也雙雙落網,一個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説到這,相信已經有很多人覺得情節熟悉了,雷同的故事和情境,曾經發生在以下電影裏:
比如父母幫孩子脱罪的框架,與 2013 年的《全民目擊》如出一轍。
而那部電影就是講了一個父親為了幫女兒脱罪,将殺人的線索引到自己身上來誤導警方的故事。
比如戴着手铐的母親,與戴着手铐的兒子在警局走廊相見的場景,又與《嫌疑人 x 的獻身》非常相似。
而那部電影,也是講了一名數學天才為了幫鄰居脱罪,又殺死了其他人以把真兇指向自己,來誤導警方的故事。
比如父母送孩子去機場坐飛機的情境,你又會覺得相似了,這不是《涉過憤怒的海》裏剛見過嗎?
太巧了,那部電影裏的父母,也在想方設法幫孩子脱罪。
當然,舉這些例子,并不是為了説這部電影抄襲。
好的創意每個創作者都可以借鑑,将它重新灌注自己的靈魂,成為一個新的好故事。
但《黃雀在後!》的故事,卻實在讓人誇不出口。
肖亞珍與鄭衞夫妻倆折騰一大圈,不惜殺死一個無辜的人,把另一個無辜的人從樓上推下去致其重傷。
最後一個被判死刑,一個被判無期。
而一切的源頭,意外肇事致人死亡的兒子,卻因為案發時未滿 16 歲而不追究刑事責任!
當片尾字幕打出這幾行字,你會覺得無比荒誕,原來整部電影都白看。
夫妻倆但凡學點法律,在車禍當場就帶兒子報警,不但能保全家庭,兒子還能當場洗白,無罪釋放呢!
這讓人不得不吐槽,法律上對于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從輕處罰 ......
再説説導演在處理某些橋段時,拙劣的把控。
肖亞珍與兒子在走廊裏相見時,突然音樂響起,慢鏡拉滿,開始煽情。
這種處理讓人當場倍感不适,我當時還以為,是對這種虛假温情一貫的過敏。
電影散場後,我才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為什麼這裏導演給出的情緒是同情的,甚至還想催出觀眾的眼淚,讓人跟着他們母子一起哭呢???
舐犢情深,固然讓人可憐天下父母心,但這裏的情緒卻絕不該是渴望觀眾能夠共情的。
試想一下:
如果這對母子是吳某凡和他的母親,任何人還能同情或是共情得起來嗎?
在兒子已經闖下彌天大禍,殺死一條活生生人命的前提下,母親不但沒有及時給出正面引導,還不惜自傷來幫他脱罪,甚至為此殺害更多的人。
這樣的情境下,你是會去同情這對母子,還是想讓他們趕緊被拉走去判刑呢?
這段情節的處理,可以是克制的略帶審視,也可以是感性的慨嘆殚竭心力終為子,但唯獨不能是煽情的。
這種情感泛濫式的處理,放大了歌頌父母偉大等情緒,反而卻消解掉了從中可能獲得的反思。
看到這的朋友,想必就算被劇透了 70% 也會覺得沒啥可惜的吧。
況且,如果你在看電影之前,看了前期發布的預告片,你會發現什麼懸疑、推理、反轉,都是扯淡。
因為預告片,已經給出了明确的劇透,兇手就是肖亞珍,目的就是為了幫兒子脱罪,還想出了一句順口溜:
做不了孩子的避風港,就做孩子的墊腳石。
但所謂的預告片,不就是在看正片之前看的嗎?
可如果已經被劇透到這種程度,那麼看這部片子就更加樂趣全無。
沒錯,我就是那個倒黴的先看了預告片再去電影院的人 ......
預告片親手拆正片的台,套用電影裏的一句話:
看過這麼多電影,我還第一次遇到這麼幹的。
給一顆星,走好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