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消失的她,被罵慘的他,歡迎閲讀。
今天,Sir 只想推薦一部 6 分作品。
你沒看錯。
6 分,即便在院線國產片裏,也是 " 低人一等 " 的存在,國片開分沒個 7 分,都不好意思對外説。
但有時候,評分,卻會讓你錯失真正的電影。
别説 Sir 危言聳聽。
一些大師的作品,比如戈達爾,如果沒了 " 大師 " 之名,拿到今天放,豆瓣恐怕也難上 7 分。
更何況。
今天我們要聊的,暫時,還沒拿到 " 大師 " 的名頭。
《盛夏》《彼德諾夫流感》導演基裏爾 · 謝列布連尼科夫的新作——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
柴可夫斯基?
聊音樂?
别急着劃走。
我們不聊音樂,也不聊音樂史,這次,只聊影像,只聊 " 女人 "。
順便看看。
一部真正的電影。
為何在這個時代,被 " 短視頻 " 殺個片甲不留。
01
" 同妻 " 勸退片
怎麼形容這部電影呢?也許只用一個片段就行。
海報上的那場戲。
安東尼娜(阿麗奧娜 · 米哈伊羅瓦 飾)拒絕與丈夫柴可夫斯基(奧丁 · 蘭德 · 拜倫 飾)離婚,柴可夫斯基唯一一次如此温柔地将女人的黑色面紗拉下。
這是全片裏,夫妻二人最親密的時刻。
而女人享受着與丈夫此時的親昵,并在他的耳邊又訴衷腸。
沒有你我活不下去
似乎丈夫也想以吻報以她對自己多年忠誠的愛意。
可,嘴唇微張。
即将要吻上妻子時,他温暖的嘴唇,説出了一個冰冷的詞語:
賤人。
女人,笑了。
什麼樣的女人會有這樣的反應?
一個深愛着的,卻又心如死灰的女人。
在歷史上。
關于安東尼娜 · 米柳科娃的記載并不多,在歷史記載裏,我們只知道她是他的一名學生,與他的結合,更多的是安東尼娜的一種 " 舔狗 " 行為。
△ 37 歲的柴可夫斯基與安東尼娜 · 米柳科娃婚後的照片
而電影裏。
前半段則花了很長的篇幅在叙述她熱烈的愛。
比如第一次見到柴可夫斯基時。
你會看到她眼神堅定,嘴唇卻顫抖着。
比如等待柴可夫斯基回信時。
她會跟蹤郵差,看看他究竟是不是有信送到她家。
美好的愛情?
不。
還是再看開頭那場戲,什麼樣的男人會對妻子的親昵表現出如此憎恨?
一個視女性的愛情為糾纏的男人。
我們都知道。
在大部分傳記裏,人們都認為柴可夫斯基是一名同性戀,而他短暫的婚姻不過是平息 " 同性戀風波 " 的一個手段。
電影中也有這方面的呈現。
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姐姐就直接説:
他是個兔兒爺
簡單來説。
他與安東尼娜不是因為愛,而是為了擺脱 " 醜聞 ",擺脱負債。
所以。
一個愛得炙熱的女人,和這樣的人結婚會是什麼結果?
一個片段。
結婚之後,她仔細地打扮着自己,用精油塗抹自己的胸口,腋下,私處,就希望丈夫能與自己温存一次。
她舉着盞燈,來到丈夫的卧室。
開始脱去自己的外套。
她打開雙腿,呼喊着丈夫的名字,并慢慢爬上了丈夫的床上,想以最温柔的方式走近丈夫。
可,他以冷漠回應。
甚至,用雙手掐住了安東尼娜的喉嚨,推翻了床頭的油燈跑開了。
欲望,在柴可夫斯基看來,是她的 " 人性醜惡 "。
這讓他 " 痛苦不堪 "。
于是,他以出差之名離開了她。
甚至于,還找來親友,勸説她離婚。
可。
對她來説,離婚的話,那些熱烈的愛與奉獻又究竟算什麼呢?
就像柴可夫斯基朋友説的:
" 奇怪的是你嫁給了太陽,卻驚訝于被燒傷,這難道不奇怪嗎?"
受傷的她開始憤怒。她想要復仇。她急切想要證明,他和她,真的愛過。于是便出現了海報上的那場戲。而這。是他們的第一次 " 親昵 "。也是最後一次見面。02 不止是炫技請原諒 Sir 将這個故事叙述得如此簡單,因為這部電影的重點,不是看故事。而是看影像設計和調度。這種技巧上的講究,在當下,顯得難能可貴。第一次看《柴可夫斯基的妻子》,每個人都會贊嘆的,必然是——導演出神入化的時空轉換技巧。比如,這一段。女仆在将油燈擺上桌前,還是下午。而當女仆将油燈再擺上桌後,通過光影的流轉後,鏡頭再次出現女主角時,時間已經到了午夜。
比如,這一段。女主角車站送别柴可夫斯基。送完之後走進候車室,遇到幾個士兵的 " 調戲 ",她轉開頭,重新走出來時,已經到了迎接柴可夫斯基回來的日子了。
最讓人訝異莫過于結尾 5 分鍾的(偽)長鏡頭。女主在現實空間裏拿完補助。走出門。
恍然進入了一段超現實的空間。這裏有将女人的悲慘人生與經歷融入其中的舞蹈。有心理欲望投射的幻象。
更誇張的是。鏡頭一路跟随她走下樓。又重新接入了另一段現實空間:得知柴可夫斯基去世的消息。
可以這麼説。雖然這一部類似這樣的鏡頭比導演前作節制很多,但在當今世界,似乎還找不到其他人能和他相比。但僅僅是炫技嗎?不。不誇張地説,電影的每一個鏡頭都有其含義。比如説,火。電影中的 " 火 " 讓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為導演采用了全片自然光的設計,其呈現出來的質感和賞心悦目程度,在這些年,甚至二三十年裏都難得一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不同的 " 火 ",其實也在傳達着不同的意思。比如説。電影一開始,安東尼娜在拿到柴可夫斯基的地址時,以及在為他寫情書時,都出現了火焰。在此,代表了安東尼娜心裏的一絲希望與愉悦。當她收到柴可夫斯基回信時,光線,依舊是從信的那邊投過來。
這是温暖她的希望之火。而後來。婚禮上出現了一個細節:被視為神聖婚姻的燭火,突然熄滅。于是神父淡定地接過安東尼娜手裏的蠟燭,點亮丈夫手裏的那根早已熄滅的蠟燭。什麼意思?她想要為丈夫燃燒,卻永遠無法點燃他心裏的那一攤死灰。
這是即将燃盡的欲望之火。而最後呢?有一日,她在媽媽的咒罵聲中走出家門。
出現了一群玩火的雜耍藝人。此時的火焰,與太陽的光線、燈的光線不同,它不被控制,甚至,要噴湧而出。這團火要把她逼瘋。透過酒店的玻璃,安東尼娜看見了柴可夫斯基,而倒映在鏡子上的火焰,像是她的怒火,将他熊熊包圍。
這時,卻是即将吞噬她的憤怒之火。你看。一團火都被賦予各種不同的意義。更不用説陽光與陰暗的反襯:
通過鏡子折射出兩人的關系:
這一類國產片鮮少在乎,但又很能呈現出電影感的鏡頭了。可以這麼説。如果只談影像呈現,謝列被稱為當代大師,也毫不為過。03" 看不見 " 的蒼蠅但,很少人會在乎這些。Sir 説的不僅是華語圈,甚至整個世界範圍内,在意影像呈現技巧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人們痴迷着超級英雄。痴迷着女性、種族、階層的表達。更誇張的。在當下,我們往往 " 着迷 " 于拿三觀去審判一部電影。于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幾乎不會占到任何便宜。為什麼?豆瓣上有一句評論,洋洋灑灑許多字,但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麻煩以後男導演别拍女性了。説到底,是因為電影不夠 " 女權 "。它拍了舊社會裏一個女性被男性社會逼瘋。但她沒有覺醒。反而執着于身份,執着于感情,這還了得?以至于有人直接寫下兩個字:可恥。但要 Sir 説。且不説影片本身就是呈現一個人(無論男或女)的迷失與迷茫,就説,按那個年代的思維方式去塑造一個女性,也會被打上男性中心的标籤了?你看不到一種注定的悲劇——婚禮的誓詞裏説到,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妻子也要敬畏她的丈夫。
看不到那個年代女性的艱難—— 19 世紀,放眼整個西方音樂史裏,優秀的女性作曲家少之又少,能像舒曼與克拉拉如此般配的伉俪,更是少之又少,而安東尼娜,不過是一個中等階級的家庭,她再怎麼優秀,最後只能是男人護照裏的一個名字。
甚至看不到導演一而再再而三的畫外音——蒼蠅。它出現在兩人在 " 談婚論嫁 " 時。
出現在柴可夫斯基托人請求妻子離婚時。
也出現在柴可夫斯基寫信控訴妻子時。
這飛不走的蒼蠅,是謊言的反抗者,是腐爛婚姻的見證者,是這段 " 愛情 " 走向滅亡的預言者。Sir 只能説。雖然,相對于導演的前兩部作品,這一部稍顯遜色,但這也絕不是拿三觀衡量的結果。電影終該歸于電影。這句話,我們其實已經説了無數次了。但為什麼 " 看不見 "?説到底,其實是不想耗費精力去看見。短視頻時代,我們早已習慣了投喂,習慣了直給,看一本書(假設能完整看完的話)前,需要看别人的解讀視頻,看一部電影前,也要看看别人的趣味解説。我們能讀完的文字越來越少。我們能堅持的耐心越來越小。于是。你説一個鏡頭其實有别的寓意?你説一部電影需要你仔細思考?不不不,我們的大腦構造不允許,我們的大腦天然會排斥 " 異見 ",排斥 " 復雜 ",有些話,看到了也當沒看到吧,有些畫面,看不懂就讓它過去吧。這,恐怕也是我們越來越不注重鏡頭語言的原因。那些思考與理解,太累了。就像電影裏的安東尼娜。當她再去找到丈夫的朋友,下足了決心,希望丈夫能回心轉意,不會與自己離婚。可在那位朋友的蠱惑下。内心極度撕裂的安東尼娜,終于不再掙扎。也投降于欲望之中。
但,你發現了嗎。沉溺欲望之中,再也沒有一絲光與火。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